APP下载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2016-02-27占益波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泉州

摘要: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给泉州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对泉州的港口及城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泉州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发达的海洋贸易既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也带动了泉州交通、人口、城市规模、工商业等多方面的变化,促进了泉州城市的繁荣。

关键词: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城市

宋元时期,随着统治王朝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昌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泉州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城市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泉州作为一个港口,连接着海洋和陆地,中转沟通着内陆与海洋的贸易,内地的货物通过泉州出口到海外,海外的商品通过泉州进口再分销到各地。大量商品的会销,商人的聚集,特别是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国外商人的往来频繁,极大地带动了泉州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泉州城市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泉州交通的影响

泉州交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泉州向内陆地区交通的延伸。泉州经兴化军到福州,泉州经南剑州到建州、衢州、临安,泉州经漳州到广东潮州等主要干线,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使用了起来。而且,由这些枢纽城市又向周边延伸了许多支线,如到温州、处州、邵武军、建昌军、虔州等。通过丝绸之路,泉州交通得到了频繁的利用,并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使周边地区成为了泉州的经济腹地,为泉州提供了商品供应的基地和市场。

而在市内,交通也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桥梁的修建方面。桥梁的修建可以使被水系隔开的两地贯连在一起,可以减少周转的路程,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泉州城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桥有修建于宋1059年的洛阳桥和1152年的安平桥。如安平桥可以改善往漳州区域的内部交通,有利于泉州作为区域中心的海上贸易活动,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还有不少桥梁是是近海靠海的,不难看出与港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还有对海外贸易航线的开拓。海港是经济联系的枢纽,水陆交通的总汇,交通直接影响到海港的盛衰。宋元时期奖励海外贸易,实行开放政策,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与泉州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与地区,南宋初为31个(《云麓漫钞》),南宋末增为53个(《诸蕃志》),元代已发展到了98个(《岛夷志略》),可见增加之迅速①。大型的港口,其交通联系绝不止一个方向。泉州与海外国家与地区构成的贸易航线,主要可以分以下三个方向②:

西南方向:沿海岸西南行,抵占城、渤泥、三佛齐,然后折向西,至天竺、大食,直抵非洲东岸。这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航线,联系地区最广。

东南方向:抵麻逸、三屿、流球。这条航线兴起于宋代。这些地方距泉州最近,对泉州港的兴起也起很大的作用。

东北方向:至高丽、日本。

可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下,泉州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交通均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城市规模的影响

据地方志记载,五代后期,泉州城拥有三层城墙。最里面是牙城,外面依次是子城和罗城。这种城市布局在1230年之前,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1230年,为了保护随着丝绸之路繁荣发展起来的郊区商业,泉州在南城墙外建造了石头堤防,称翼城。翼城的建立使泉州保持了几百年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改变,开始向东南部扩展。在1230年以前,宋代泉州城墙全长20里,城墙内范围大约有600公顷,而1230年增加了南部郊区,泉州城的面积可达到640公顷。已与广州、福州面积相当。海上丝绸之路的昌盛吸引大量外国人居住在城南,形成蕃坊。此后,元朝至正年间,又扩展了翼城,城市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工商业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对泉州工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地影响。我们可以从泉州及周边地区的人口与土地方面先大致可以推测出一些信息。

1080年和1182年福建沿海地区人口与可耕地的估算③

地区 1080年 1182年

人口(人) 可耕地(顷) 人口(人) 可耕地(顷)

福州 1057 766 22 184 160 6420 42 088

泉州 1007 030 18 856 116 2240 35 775

兴化军 315 785 10 537 358 250 19 922

漳州 502 345 9 428 536 225 17 888

从图表看,泉州的耕地与人口与福州相比,大致相当,差距不大。但有证据显示:泉州大米缺口非常严重。④由此可推测,泉州缺米有三个可能,一是由于泉州城市的发展,城市市场越来越大,城市市场扩大对周边的经济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农田一方面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把农田中的农作物该种成了茶叶等经济作物,使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言“泉州七县皆有(植茶)”,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泉州城市发展,市场扩大,商品需求量急剧扩大,于是周边地区就逐渐就近生产一些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纺织业、陶瓷业、制糖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从事农作物耕种的人口减少。另一方面,可能还有相当多的农业人口涌入泉州城,从事商业或各种服务业等。泉州造船业也非常发达,亦需要相当劳动力。

青瓷是宋元时期中国陶瓷的主要类型,而又以龙泉青瓷最有价值,而泉州附近的晋江、南安等县即有生产龙泉青瓷的仿制品。就泉州一地,总共发现了130个宋元窑址,主要分布在周边的晋江、南安、德化、安溪,以就近参入外贸瓷的生产和销售。

元朝统治时期,泉州的人口虽然锐减,但外贸瓷却继续发展。生产方要保证对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的供应。海外市场的稳定及扩大,促进了供应的继续发展。

南部商业核心区的出现和繁荣是宋代泉州城市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工业在周边各县分散进一步说明城市的经济基本以商业为主。农业的转变,工商业的发展都反映除了泉州城市的极大发展。

四、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人口的影响

人口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区人口的密度可以反映商业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宋1120年,时任知府的陆守学道:“城内画舫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南宋后期的一篇骈文中记载:“阛阛余十万家”,可见人口之多。梁庚尧在《南宋城市的发展》一书中,估算当时泉州人口在50000 — 100000户。根据泉州城面积与人口,可大致推出人口密度,即每平方英尺约18000余人。可见密度之高,商业之繁荣。

与南部郊区中心商业区紧密相关的是外国人的居住问题。到12世纪末的时候,城内至少有一条小巷居住着很多外国人,称为蕃人巷。还有很多外国人和本地人混杂居住在其他区域。

宋元时期,大量的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外籍商人侨居泉州,与当地人民相处和睦。他们立足于以泉州,往返于絲绸之路进行中转贸易,是活跃于这条商路上的重要角色。从现在泉州文化遗产中众多异族宗教的寺庙、教堂、碑碣、墓葬、遗迹等,也侧面表现出外国人的聚居之众。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对泉州的港口及城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泉州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发达的海洋贸易既促进了泉州港口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也促进了泉州城市的繁荣。而到后来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没落,泉州的繁华也随之衰败。

参考文献:

① 沈玉水.泉州港兴衰的启迪[J].福建论坛,1982(2).

② 周中坚.泉州港为什么在两宋之际异军突起[J].东南亚纵横,2010(10).

③ 苏基朗.刺桐梦华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④ 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M].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占益波(1987— ),男,广东惠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旅历学院专门史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

本论文受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202 一定加上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