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居住文化的变迁

2016-02-27赵宁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赵宁

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将住宅看得如此神圣,看得如此神秘。是中国统居住文化就在这种神圣与神秘之中,代代相传,延续了几千年。

关键词:居住历史;居住文化;居住文化变迁

一、原始社会的居住文化——水文化

人类选取和建造住宅的历史,开始于原始时代。中国此时期可考的住宅类型主要有穴居和巢居两类,《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俊《始学篇》:“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北方穴处与南方巢居都奉行一个原则——近水原则,即要利于饮水、渔猎、采集,还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就孕育出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原始人类这种择居的规律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水是生命之源,也衍生出了中国原始时期住宅文化的雏形。

二、原始社会末期至明清末期封建社会的居住文化——阳宅文化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运用先进的铸造、烧陶技术和建筑技巧来营造更为坚固和舒适的住宅——宫室。《礼记·礼运》首次提出“台榭宫室”,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居住文化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到了秦朝,不行“卜居”建“天极”,将古代居住文化引向了与天象相结合的道路。到了汉代,住宅与天感应的神话,沸沸扬扬,或凶吉、或阴阳、或星煞、或天神,欲使世界为此而行。此时,有了中国历史上科学对住宅神化发起的第一次宣战。王充在他的战斗檄文《论横》中,析“宅贼之说”,驳太岁之忌,辨“西益宅”之争,给后人留下了对古代住宅神话的透彻说理。终于,在唐宋时期,涵盖天文、地理、建筑、哲学、人文思想等领域的“阳宅文化”成型。唐宋之后,阳宅文化的发展更是兴盛,影响深远,乃至影响到了最高统治者。周作明先生在论述这种文化的特征时,将其比喻为一个多籽的石榴。一是三才(天、地、人)合一。阳宅文化讲求住宅的修建要考虑阳光的照射、风雨的吹打、雷电的袭击,要考虑山川地势、土质好坏、树木环境,要考虑人类生活的需要,对人体的保护,起居的便利等。二是诸文化的浓缩。阳宅文化不仅借用了具有科学意义的古典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和司南技术,还借用了命理学、灾异学、星象学和神学等迷信文化,最终成为集科学与迷信于一身,诸文化合体的神秘文化。三是辩证的科学性。支撑阳宅文化千年传承的主要不是封建迷信文化,而是诸如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等中国古代科学。

三、鸦片战争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居住文化——过渡文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洋的居住文化也同传教士们一起来到了中国。中国此时的居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上海外滩和胡同里弄的建筑,东北的日式和俄式建筑,山东的德式建筑无不散发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气息。但是,居住文化核心观念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长时间的互动和融合。因此,外来居住文化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西方诸国的居住文化未能撼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仅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建筑领域内产生了功能异用的效果。而非核心的居住文化就比较容易融合到中国的居住文化当中去,在一些住宅结构设计方面,细心的中国人发现了中西方差异带来的方便与舒适。比如说日式的门窗铜划一般很长,而中国的则比较短,但是短铜划带来的缺点就是关窗的时候需要登上窗台,产生了不安全的隐患。当今中国新式门窗的插划设计都采用了一体式、隐蔽式的设计方案,采纳了日本细腻的人文思想,应当说这是居住理念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居住文化与外来居住文化在非核心领域内的融合。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居住文化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了传统居住的观念和习惯,是由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向现代居住文化过度的一个时期。

四、改革开放以后居住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的现代居住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都为居住文化的全面开花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中国政府在1994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内外部优美、标准化、实用的住宅模式”,“住得下”和“住得好”共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世纪的居住文化发展趋向可以用经济、生态、智能和人性化四个特征来表达。

首先,经济原则。随之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节约造价这一原则成为这一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住宅产业的重要原則。同美国相比,我国更喜欢开发高层单元住宅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绝大多数的人仍然会选择经济住宅。

其次,生态化。生态的或者说节能的设计目前已得到广泛关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充分考虑材料的再生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营造接近自然,建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居住文化也渐渐深入人心。

第三,智能化。随之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住宅和社区的功能质量得到了提升。从衣食住用行,到安全、教育、文化,通过信息化网络都实现了简单的互通与共享,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和邻里观念。

第四,人性化。人类的生活不仅仅需要一个健康的卫生的物质环境,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一方面,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方便舒适生活的需要。另一个方面,传统“四世同堂”的居住文化已经越来越难以出现,三口之家的居住模式要求我们去关注老龄人的居住环境,更充分考虑老龄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自主性、健康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居住是人类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从原始人类的巢穴到现代人的都市住宅和乡野别墅,与生俱来地演绎着对人肉体和灵魂的怜悯和安顿,成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延续的避难所。从原始的水文化到传统的阳宅文化,进而过渡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现代居住文化,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持续的对传统的居住理念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不断丰富着中国的居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