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地规划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及其协调

2016-02-27肖菊伟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土地规划生态建设协调

肖菊伟

摘要:当今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的一条主线。而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作为生态载体,如果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分布的变化必将也会被引发。

关键词:土地规划;生态建设;关系;协调

一、研究土地规划和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意义

土地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态规划,即在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的指导下,应用多种手段如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对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进行辨识、模拟和设计,进而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度,对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开展探讨和改善,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持续、协调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飞速发展阶段,资源与环境的和谐优化无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极其重要。土地利用规划要更加注重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要加快建立土地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型社会。

落实和谐发展理念、寻求建立生态安全条件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为了大弧度的调整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要不断创新和开发与之协调的理论基础以及管理机制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才能从整体上向着安全的方向转移,我国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也才能得到全面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基础。目前,辽宁省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研究土地规划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设对辽宁省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如何做好土地规划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协调

在国家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作为一种优化配置的土地资源手段,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有效途径之一。土地利用规划即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超前计划与安排。这种计划和安排是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特征为依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即对土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对土地利用进行协调组织。

为了实现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保护生态型基础用地,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推进土地整治,要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核心区建设,以实现对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和恢复,进而实现对土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维护。换而言之,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不仅要基于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乡空间布局的基础,从数量和质量上确保生产、建设和生态用地区域功能定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满足,还应积极拓宽区域生态安全过程及其问题的分析评价,也就是说,要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例如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城市边缘区除了要具备粮食、蔬菜的生产功能,还要增加地表水入渗、防治地面沉降、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实现雨洪的良好管理以及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景观服务等。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整治战略规划中,不应该止步于能整理出多少耕地或建设用地,而应该在考虑进行土地规划的生态建设时,还应制定出科学的措施以应对水土污染控制、水土保持以及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这样才便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网络格局,做好乡村休闲和游憩网络等专题规划,管理极端气候,实现防灾避险,推进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规划中,要提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策略和土地整治任务,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整治,以增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区域竞争力。

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还要根据不同区域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此,在开展土地规划时,应针对区域总体战略,适应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结合地域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比如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退化土地防治。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中,我国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并且产生了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景观被破碎化。土壤污染、水环境污染使得生物多样性出现了下降。因此,对土地搞生态建设,如果還没有弄清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环境承载力,不适宜盲目采用集约化方式对其高强度建设。否则生态建设不但不能如预期那样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且很有可能会变成生态灾难。比较极端的例子如陕北清涧县曾经人工造林 40 余万株,及至到了现在仅仅存活100 余株,这些成果被群众戏称为“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针对这种生态环境恶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在开展生态建设,进行土地规划应注重整治土地利用。首先应对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开展系统分析和诊断。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修复活动,如水土污染生态修复,退化和废弃土地生态修复与改造等。

在进行土地系统整治时,可综合利用多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按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程度,开展工业区以及废弃地的土壤污染修复。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针对多个国家的土壤利用情况作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耕作制度、肥料施用以及农田管理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在1982到1984短短两年间,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活动就致使每公顷的土壤平均损失掉了22kg的氮素、2.6kg的磷以及15kg的钾。而个别国家的情况甚至更加严重。有学者结合全氮、有机质等七个养分因子对河南开封城乡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质量也不同,大致表现为:菜地>水浇地>水田>园地>旱地。因此,对于已经遭到污染以及正待修复的土地,要实现生态用地控制指标,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此外,要加强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有效防控土壤污染。同时,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要积极维护水系的自然稳定形态。要加强水系和河道的整治力度,也要积极修复河道的疏通。还要加强河流、湖泊等水源敏感区以及涵养公益林的建设。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严格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生态规划土地中,要优化基本农田的多功能布局,积极提升耕地的生态景观功能。对于生态脆弱区,要积极提升耕地生态功能。要积极推进农用地整治,强化农田的景观、生态以及休闲功能。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农田防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

在理论认识上,各要素会自动有机整合,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有时会形成整体功能,因此,在土地的生态建设中,要积极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土地生产力。因此,要展开农业景观尺度上的研究,转变传统的农用地生产性土地单元尺度,进而积极提升为农业景观镶嵌体尺度。要围绕不同利用方式的耕地,还要把握其周围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和周边片林、树丛、坑塘等半自然生境要素之间形成有机整合。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将农业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理解为对耕地质量综合功能的体现。

具体说来,首先应重视对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分析评价,如对水土、污染物以及水盐运动过程、生物迁移的分析。基于源头控制,再结合水、土、气和生物过程,基于其需要延缓、阻断、加速以及过滤的特征,要积极优化“田、水、路、林、村”的景观格局。要控制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以及风蚀。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稳定农业景观生态系统,还要有弹性的提高并增强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保持土地生产能力的间接提高及持续。

其次,要加强保护和提升小林地、溪流、坑塘湿地以及灌丛的功能。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在抑制田园景观的均质化、同质化的蔓延趋势的同时,要积极构建能够顺应地形和地貌的土地利用格局。还可以根据田块大小,根据其规模效益及其成本投入的关系,高标准实现基本农田建设。可以优化景观空间格局,顺应地形与地貌,充分利用田块、沟路林渠以及半自然生境。对于基本农田建设,要实施精细化、生态景观化。在高标准基本農田建设中,应避免过度干扰地域景观格局,防止“耕地大连片,生态健康、连接和格局大破坏”现象的出现。

再次,应大力研究农田防护林体系,研究生态植被配置模式。对于当前树种单一且乡土物种比例少的群落配置模式以及农田防护林及片林结构简单要着力调整,针对比较严重的农田防护林和农田生境林地的阻隔现象,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发展城镇集群和产业集聚,重点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结构。

此外,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要着力推进游憩网络建设。要重视乡村和农田的游憩价值,促进游憩核心区建设。

总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土地承载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不能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之时,就要做好土地规划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以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产能,为新时期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曹顺爱冯科江华.经济发达地区徒弟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2

[2]黄伟.美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2.12

[3]宇振荣.谈土地整治的生态建设功能.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10.23.10:53:09

[4]邹佳岑.如何搞好土地整理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23

猜你喜欢

土地规划生态建设协调
基于四象限分析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