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疆杂技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6-02-27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杂技与魔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术剧院杂技团院团

文/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图/马泱(新疆摄影家协会)、祖忠人(上海市文联)

让新疆杂技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图/马泱(新疆摄影家协会)、祖忠人(上海市文联)

日前,西北五省(区)杂技比赛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举办,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8个节目参加了比赛和展演,节目的精彩亮相令人眼前一亮。其实,近年来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取得的一系列骄人成绩,已经让杂技界刮目相看:2009年,历经5年精心打造的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在全疆乃至杂技界引起轰动,该剧被文化部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至今已演出500余场,创造了新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单个剧目连续演出最高场次纪录;院团走出了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阿迪力·吾休尔,是时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团最年轻的副主席。艾尼瓦·麦麦提荣获中国杂技最高奖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培养出两位杰出的达瓦孜表演艺术家:被命名为“高空王子”的阿迪力·吾休尔,命名为“高空骄子”的阿布来提·麦君,两人曾打破十几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达瓦孜的传承保护中心,是新疆“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演出最受群众喜爱的文艺院团之一。

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虽地处祖国西北,地缘的偏远并没有成为前进的羁绊。相反,他们乘风破浪,奋力前行,在中国杂技界闯出了一片天地。演出间隙,笔者采访了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艾尼瓦·麦麦提,他对院团的发展理念,为新疆杂技展翅腾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艺术创作突出民族地域特色

新疆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将异彩纷呈的民族地域元素融入到杂技艺术创作中来,一直是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秉承的重要创作理念之一。

早在1987年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该团的《对传手鼓沙巴依》就别具匠心地将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手鼓和沙巴依设计为表演手技的道具,演员在抛接时还要打出欢快的鼓点,再加上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舞蹈,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传手鼓沙巴依》成为民族杂技创新的成功典范,最终获得杂技节银奖。该节目创作至今已近30年,却常演常新,成为院团的经典保留节目。

《转盘》技巧高难,环环相扣,险象环生,而吐鲁番地区盛行的维吾尔族舞蹈那孜库姆,独特的蹲步舞蹈语汇喜感十足,诙谐幽默,将二者巧妙结合,张弛有道,相得益彰,成就了该团另一个经典节目。而龟兹瑰丽多彩的千年壁画也激发了创作灵感,编导将传统《滚灯》的表演者塑造成壁画中的飞天,摇曳的烛光下,柔术演员形态各异的曼妙造型,仿佛飞天从古老的壁画中重生,唯美而充满西域特色。院团还尝试对达瓦孜进行拓展改造,传统的平衡工具换成民族乐器热瓦普,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跳起维吾尔族舞蹈,演唱十二木卡姆,该节目演出时常常是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

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是新疆杂技最好的品牌标志,也让它有了很高的识别度。只要欢快的新疆音乐一响起,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演员一亮相,大家都会明白,风情独具的新疆杂技要登台了,令人充满期待。新疆杂技已经成为宣传新疆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阳光·梦》剧照

创新让新疆杂技焕发新活力

艾尼瓦团长常常讲起:“中国杂技有3000多年的历史,能够发展到今天是不断创新的结果。纵观全国各地的杂技舞台,节目通常却只有二三十个,如果一年到头都是老一套,谁还来看?”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观众新的文化需求,让杂技变得时尚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观赏杂技,成为他对院团创作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跑酷、花式足球、水晶球、钢管舞、小轮车等运动项目颇受时下年轻人的青睐,在其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项目的动作技巧与杂技有着众多的天然契合点,院团将其引入杂技表演领域,通过进行专业的艺术编排,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表演效果。

当钢管舞与倒立技巧相结合,表演者如云中漫步,力与美的舞台呈现迎来的是观众的尖叫声和口哨声;手执水晶球的少女伴以飘渺的音乐、柔美的舞蹈,似与水晶球在梦境中嬉戏玩耍,节目的艺术性、观赏性显著提高;花式足球、小轮车则博得观众满满的好胜心和挑战欲,经常有观众跃跃欲试想来一比高下,杂技的互动性得到有效拓展;而与跑酷结合的杂技蹦床,成为惊险刺激和有趣好玩的结合体,那种惊险炫酷的感觉让青少年无比崇拜和羡慕,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外,为了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体现时代精神,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他们进行了大胆创新。如将杂技节目设定在旅游团、火车站等特定情景下表演;表现浪漫爱情、助人为乐等时代主题;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渲染舞台氛围等,体现了新疆杂技与全国乃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发展理念。

人才是助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强烈地意识到人才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将人才培养作为院团的首要工作来抓。在排练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时,他们注重传帮带,并大胆启用新人,给他们登台锻炼的机会,经过几年的舞台实践与磨练,一批年轻演员迅速成长为演出的主力军。目前全团有60多名演员,且以年轻演员居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杂技、魔术、滑稽等各门类齐全,可以表演达瓦孜、死亡轮、手技、草帽、空竹、倒立技巧、高车踢碗等40多个节目。此外,院团还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培养了45名杂技学员,明年将完成七年的学业。今年,由这些学员担纲演出的杂技剧《阳光·梦》在杂技界引起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这批接受上海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掌握十几个杂技节目的学员是院团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为院团补充新鲜的血液,更为新疆杂技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艾尼瓦团长认为,按照我国当前的杂技培养体制,演员大多在很小的时候被动地参与到专业训练中来,职业的归属感普遍不强。于是他提出,当演员们到了十七八岁,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对杂技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时,应该给他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节目的机会。表演水晶球的女演员、表演球技的男演员就是这样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新节目,学习的积极性,训练的自觉性都大大增强。他们自主进行网络学习,主动要求参与到节目的编创中去,登台演出时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在这项举措的推动下,团里的演员在参与院团3至4个集体节目创作的同时,通常还另外掌握一两个单人节目,演员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职业生涯得以延长。

面对当前全国杂技院团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动问题,艾尼瓦团长表现得十分坦然。他说,这是演出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当团里有演员提出离职时,他总是和演员一起分析利弊,更多地站在演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家也因此成了离团不离心的朋友。有的演员后来去了加拿大、挪威、意大利等国家,还为团里邮寄回国外的节目资料。有的演员在国外学习编导专业,还积极为团里节目的编创出谋划策。

杂技艺术要服务于人民

从艺四十多年,艾尼瓦团长对杂技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常常对全团的演职员们说:“杂技演给谁看,为谁服务,是杂技创作的关键问题。”“杂技没有语言障碍,大家都喜欢,各民族可以坐在一起观看,可以增进友谊,我们要好好发挥杂技的这一功能。”为了打造易于被老百姓接受、认可的节目,他们在节目编排的内容、形式上都力求贴近生活、接地气,并不断提升节目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已经走遍天山南北,在边远村镇、边防哨卡、学校社区等,甚至是乡村庭院、田间地头都留下过演员们的足迹。每到一处,当喇叭里传来杂技团要来演出的消息,各族群众便像过节般的欢喜,从十里八乡赶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演出场地围起来,老百姓对杂技艺术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院团还把文艺演出与政策宣讲相结合,在演出中穿插政策宣讲教育环节。尤其是团里的买买提江·肉孜,是闻名全疆的影视、杂技明星,有着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他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各族群众现场宣讲“去极端化”内容,教育村民要爱国、爱疆、爱家,教育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长大后报效祖国。他的宣讲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新疆地域辽阔,不同演出地经常相隔上百公里,演员们每到一地经常不顾旅途劳顿就开始装台,准备演出,十分辛苦,但是看到各族群众对杂技的喜爱和渴望,大家都自豪万分,动力倍增。“到更多基层地区演出,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精彩的节目,感受杂技的独特魅力,让现代文明的种子扎根人心,这是每一个杂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艾尼瓦动情地说。

猜你喜欢

艺术剧院杂技团院团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永恒的回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纪念李德伦大师百年诞辰交响音乐会
艺术剧院创新艺术管理模式的分析与阐述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园《不朽的贝多芬》交响音乐会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园《五月礼赞》民族管弦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