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2016-02-27张大为,何津,张海光等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张大为,何津,张海光,张青云,王莉丽,马龙滨(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河北 唐山 063001)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腹腔镜;射频消融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6.02.031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依据其纤维组织的多少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型,临床上以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最为常见[1]。我院行腹腔镜下射频消融 (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 治疗HCH患者5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行LRFA治疗的HCH患者52例,所有患者血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均阴性,Child-
Pugh分级均A级,均无腹部手术史,术前均查肝脏MRI或(和)强化CT诊断为HCH(图1~3)。其中男性20例,女性32例,年龄32~78岁,平均(54.1±5.2 )岁;共60个瘤体,其中直径<5 cm的9个,直径5~10 cm的43个,直径>10 cm的8个。52例患者中,4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其中5例患者并发胆囊结石,术前上腹部隐痛不适等症状不能确定是胆囊结石还是HCH所致,故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同时行腹腔镜下LRFA术;另外,有4例无症状患者因HCH致巨大思想压力,茶饭不香,夜不能眠,行腹腔镜下LRFA术,共5个瘤灶,直径均≥5 cm。
图1术前CT动脉期见肝左外叶肿物点状强化图2术前CT门脉期点状强化面积增大图3术前CT平衡期点状强化面积进一步增大
1.2LRFA方法射频消融仪为美国Radionics公司生产。患者平仰卧位,全身麻醉成功并气管插管后,建立CO2气腹,经脐下缘切口插入腹腔镜,检查肝脏及腹腔情况。根据肝血管瘤情况选择不同部位,增加2~3个腹腔镜Trocar,置入腹腔镜器械后,表浅瘤灶经分离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后,显露瘤灶;肝内瘤灶由术中腔镜超声辅助定位。在腔镜直视下或在腔镜超声引导下将14G单极射频针经腹壁穿刺入肿瘤灶(图4)。采用多点消融方法,首先于瘤体中部刺入射频针,进行消融;之后于瘤体四周依瘤体大小不同重复消融治疗数次,每次消融后均直视下碳化针道后退针。消融时注意保护肝周脏器及膈肌。最终,术中见瘤体组织明显凝固坏死,瘤体明显缩小(图5,6),腔镜超声见瘤体完全变为强回声,结束消融治疗。
图4术中向血管瘤中刺入射频针图5术中血管瘤消融后脏面图像图6术中血管瘤消融后膈面图像
2结果
2.1疗效52例HCH患者均顺利完成LRFA,腹腔镜下见瘤体明显缩小,瘤体组织明显凝固坏死,消融范围超过瘤体边缘约0.5 cm。术中出血15~80 mL。LRFA术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增强CT检查,其中46例患者的53个瘤体内均未见血液供应,提示瘤体完全消融后凝固坏死;仅6例患者的7个瘤体内见少量血液供应,提示瘤体消融不全。
2.2不良反应LRFA后无胆瘘,无腹腔出血,无胃肠瘘及膈肌损伤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倍以上43例,经护肝治疗后均在7 d左右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出现血红蛋白尿12例,均为瘤体直径≥5 cm者,经对症补液、利尿等治疗7 d左右消退;出现少量腹腔积液10例,出现少量右侧胸腔积液5例,均未作特殊处理;术后体温升高至38.5 ℃以上5例,经对症治疗2~5 d后,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出现右上腹不能忍受的疼痛3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3讨论
在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中HCH最为常见,CT、MRI检查后绝大多数能得到正确诊断,CT诊断的符合率 95%,呈现快进慢出表现,MRI表现为“灯泡征”(典型征象),即使小病灶也容易被发现[2]。国外文献将瘤体直径>4 cm者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而国内则一般将瘤体直径<5 cm者称小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10 cm者称大海绵状血管瘤,直径>10 cm 者则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3]。
HCH为良性肿瘤,预后良好,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其有癌变可能。大多数HCH非常稳定而生长缓慢,不易导致临床症状及破裂出血。截至2011年全世界文献报道的HCH自发破裂出血患者不超过50例,极为罕见[4]。对于直径<5 cm的无症状的HCH不需要治疗,此点目前已广泛达成共识。因此,HCH的外科治疗适应证为瘤体较大(≥5 cm)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瘤体生长速度较快或不论瘤体大小而患者有严重心理负担者[5]。本组52例HCH患者行LRFA均遵照此治疗原则。
HCH的传统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但在当今微创外科时代,LRFA已成为HCH的重要根治手段之一。LRFA治疗HCH的原理是将通过腹腔镜操作电极射频针刺入肝血管瘤瘤体组织,通过射频输出,射频波能量产生高温,靶区温度达到80~100 ℃,使瘤体组织产生凝固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6]。
LRFA包括彩色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开腹手术行RFA和LRFA。近些年来RFA治疗HCH已较好地应用于临床[7-9]。RFA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膈肌损伤、胃肠穿孔、胆囊穿孔、胆管损伤、肝脏衰竭、门静脉血栓等;此外,因RFA治疗HCH的过程中热能会损伤血液中的红细胞,故可导致血红蛋白尿,甚至是急性肾衰竭。RFA的轻度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无症状的胸腔积液和(或)腹腔积液等[10-11]。刘浩润等[12]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应用LRFA术治疗肝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认为此治疗方法有如下优点:①根据腹腔镜超声引导再进针更安全、灵活,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术中实时监控可及时了解治疗效果;②增加了手术适应证,减少了术中病灶的残留,腹腔镜下一方面可应用器械隔离周围脏器,若病灶邻近膈肌还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减少热传导所致膈肌损伤,另一方面在超声监控下可精确定位及避开肝内重要胆管及血管;③患者全身麻醉下不会出现经皮肝穿刺LRFA所导致的配合不佳;④术中若瘤体表面出血可在直视下电凝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大出血风险;⑤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较少。可见,LRFA更适用于治疗肝脏外周血管瘤及血管瘤体邻近肝内胆管、血管等重要结构的患者。此外,腹腔镜下还可对腹腔、盆腔进行全面检查,可同时完成腹腔、盆腔其他手术,如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本组52例行LRFA的HCH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轻度并发症,包括肝功能损害、血红蛋白尿、发热、疼痛、胸腹腔积液等经治疗均可迅速恢复。表明对HCH患者行LRFA是安全的。
HCH行LRFA后疗效的评定主要依靠增强CT和(或)MRI,术后增强CT仍见延迟性向心性强化,MRI的T2WI见“灯泡征”的高信号,则瘤体消融不全,HCH部分残留。本组52例HCH患者的60个瘤体行LRFA后仅有7个瘤体部分残留,瘤体完全消融率为88.3%(53/60)。可见,LRFA治疗HCH的疗效确切可靠。
综上所述,LRFA治疗HCH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效果肯定,可作为HCH根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Erdogan D,Busch OR,van Delden OM,et al. Management of liver hemangiomas according to size and symptom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11):1953-1958.
[2]苗毅,郭峰.局部消融治疗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9):790-792.
[3]白雪莉,陈伟,梁廷波.肝血管瘤规范化治疗及其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9):755-758.
[4]Donati M,Stavrou GA,Donati A,et al. The risk of spontaneous rupture of liver hemangioma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Hepatobil Pancreat Sci,2011,18(6):797-805.
[5]Herman P,Costa MI,Machado MA,et al. Management of hepatic hemangiomas:a 14-year experience[J]. J Gastrointest Surg,2005,9(6):853-859.
[6]侯鹏高.肝血管瘤外科治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06-3207.
[7]张庆辉,侯森,石好岭,等.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122-123.
[8]任永强,李国安,陈力强,等.经皮射频毁损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CD].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6(1):55-58.
[9]郑亚民,王悦华,刘东斌,等.射频消融在肝巨大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74-275.
[10]朱忠超,胡思安,周程,等.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72例体会[J].腹部外科,2012,25(3):150-151.
[11]白浪,许仲平,龚建平.肝血管瘤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4):312-315.
[12]刘浩润,王观发,李为民,等.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体会[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28-30.
(本文编辑:许卓文)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16)02-0229-03
[作者简介]张大为(198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肝胆外科疾病诊治研究。
[收稿日期]2015-02-06;[修回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