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新维度:从霍克海默到霍耐特(系列专题讨论之一)
2016-02-27王凤才
批判理论新维度:从霍克海默到霍耐特(系列专题讨论之一)
主持人: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主持人语: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本营,“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标志性贡献,甚至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名词;但法兰克福学派并非铁板一块,批判理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存在着众多差异、矛盾甚至对立。尽管第一代批判理论家内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总体上都属于“老批判理论”,体现着批判理论的第一期发展;尽管第二代批判理论家内部有着三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但与“老批判理论”相比,基本上都属于“新批判理论”,体现着批判理论的第二期发展;尽管第三代批判理论家有着不同的学术取向,但总体上仍属于批判理论的第三期发展,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后批判理论”),体现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向(“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在本专题研究(三组六篇文章)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学术领袖霍耐特为主题的文章有3篇,即王凤才编译的《〈自由的权利〉精粹》(上、中、下)。该文是在通读霍耐特的集大成之作,即《自由的权利——民主伦理大纲》德文版(2011)之后编译的,目的是为国内学界提供一个《自由的权利》之精粹版,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霍耐特作为民主伦理构想基础的社会自由构想与多元正义构想。如果说《为承认而斗争》标志着霍耐特承认理论框架基本形成、《正义的他者》《再分配或承认?》等标志着霍耐特承认理论进一步完善与多元正义构想初步建构的话,那么,《自由的权利》则意味着霍耐特的民主伦理构想基本形成,标志着霍耐特思想体系已臻完善。
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创始人、批判理论真正的奠基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社会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格律贝格所奉行的超党派学术立场、跨学科研究方法,而且确定了社会哲学基本方向,确立了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但与霍克海默对批判理论的贡献相比,学界对霍克海默的研究远远不够。这样,蒋颖的《跨学科的唯物主义文化理论——霍克海默早期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一文就彰显出自身的意义。该文立足于第一手德文文献,对霍克海默早期文化批判理论进行了诠释,并力图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如何发展一种内在的文化分析方法;如何把社会心理学引入社会哲学,从而更好地解释文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术领袖、批判理论的主要建筑师,阿多尔诺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系统阐发了否定辩证法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实际上,“道德哲学”在阿多尔诺的思想体系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正因如此,周爱民的《为什么是否定的道德哲学——阿多尔诺道德哲学研究》一文就有了特殊价值。该文主要立足于第一手德文文献,根据阿多尔诺对道德哲学的界定,力图回答道德哲学为什么必须是否定的,并试图阐发它在今天的必要性。
美籍德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德国现代政治学奠基人诺伊曼,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外围人员,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纳粹权力结构分析的极权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国内学界对诺伊曼的研究少之又少,薛鹏的《诺伊曼法哲学的三个维度》一文意义不言自明。该文从权力观、自由观与自然法学说三个维度系统阐发了诺伊曼的法哲学成就,确证了诺伊曼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法哲学先驱”的地位。
近年来,《学习与探索》在“专题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经过努力,该杂志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关于批判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希望通过这三组文章,对中国学界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