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命名来源考
2016-02-27刘红军
刘红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小说研究专题·
《儒林外史》人物命名来源考
刘红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儒林外史》中儒学思想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这种影响所涉及的范畴广泛,表现形式千姿百态,虽三言两语难以说清,但仅从人物命名角度也可略窥一二。据不完全统计,《儒林外史》人物命名直接典出《四书》《五经》的就有近四十人,可见吴敬梓对《四书》《五经》的熟悉。同时说明吴敬梓把人物命名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补充手段。
《儒林外史》;人物命名;四书五经
在某种意义上,吴敬梓颇似一手持剑,一手执盾的武士。剑有双刃,一面砍斫科举弊端,一面击刺礼教虚伪;盾颇坚厚,用以固守儒家正统思想的精神家园。稍加研读《儒林外史》即可发现,儒学思想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这种影响所涉及的范畴广泛,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本文不拟对此做全面分析,而是仅从人物命名角度略窥一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儒林外史》人物命名直接典出《四书》《五经》的就有近四十人,现分别罗列于下,然后再稍加分析。
一、《四书》
(一)《大学》
1.平治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801
《孟子·离娄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146
《孟子·公孙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98
(二)《中庸》
1.严大位,字致中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691
2.严大育,字致和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691
3.卜崇礼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1]708
(三)《论语》
1.周进,字篑轩
《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也,吾往也。’”[3]98-99
2.魏好古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3]67
《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75
3.王德,字于据[4]37
《论语·述而》:“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王仁,字于依[4]37
《论语·述而》:“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陈礼,字和甫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3]7
6.蘧景玉
《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3]172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3]185
7.娄焕文
《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3]89
8.王蕴,字玉辉
《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3]96
9.邓义,字质夫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141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3]188-189
10.苗而秀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3]99
(四)《孟子》
1.庄尚志,字绍光
《孟子·尽心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2]286
2.宋为富[4]201
《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刘进贤
《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查之;见贤焉,然后用之。”[2]39
《孟子·公孙丑上》:“柳下惠,不休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2]76
二、《五经》
(一) 《诗经》
1.蘧来旬,字駪夫
《诗·大雅·荡之什·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而祉。……’”[5]463
《诗·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5]220
2.娄琫,字玉亭
《诗·小雅·莆田之什·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上,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5]334
3.娄瓒,字瑟亭
《诗·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恺弟君子,福禄攸降。”[5]383
4.牛瑶,字玉圃
《诗·大雅·生民之什·公刘》:“笃公刘,于胥斯原……维玉及瑶,鞞琫容刀。”[5]414
5.宗姬,字穆庵
《诗·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5]370
《诗·周颂·清庙之什·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5]475
6.季萑,字苇萧
《诗·国风·豳·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斫,以伐远扬,猗彼女桑。”[5]199
《诗·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嚖嚖。有璀者渊,萑苇淠淠。”[5]294
7.臧荼,字寥斋
《诗·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粟稷茂止。”[5]502
8.邹吉甫
《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5]245
《诗·大雅·荡之什·崧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5]451
《诗·大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5]455
9.诸葛佑,字天申
《诗·大雅·生民之什·嘉乐》:“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5]412
(二)《尚书》
1.张俊民(张铁臂)
《尚书·洪范》:“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人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俊民用微,家用不宁。”[6]227
2.余夔,字和声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6]227
3.丁诗,字言志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6]19
4.萧树滋,字柏泉
《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雠。”[6]202
5.余敷
《尚书·康诰》:“王曰:‘……绍闻依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康保民。’”[6]259
6.余殷
《尚书·康诰》:“王曰:‘……往敷求于殷先哲王……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6]259
7.杨允,字执中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6]32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而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忠。’舜亦以命禹。”[3]239
(三)《礼记》
1.余特,字有达
《礼记·聘义》:“圭璋特达。”《疏》:“以聘之礼,有圭、璋、璧、琮。璧琮则有束缚加之乃得达,圭、璋则不用束帛,故特达。”[1]852
2.余持,字有重
《仪礼·丧服》:“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清胡培翚《正义》:“持重,谓主持宗庙祭祀之重。”[7]
(四)《周易》
1.蘧祐,字坦庵
《易·大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8]85
《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2.萧鼎,字金弦
《易·鼎》:“鼎黄耳,金弦,利贞。”[8]287
3.虞育德,字果行[4]163
《易·蒙》:“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4.权勿用,字潜斋
《易·乾》:“潜龙勿用。”[8]3
5.金有余
《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8]15
6.雷骥,字康锡
《易·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8]200
7.邹泰来
《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8]72
《周·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8]66
此外,尚有一些人物命名取自其他典籍,由于与本文主题没有直接关联,兹不赘述。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人物命名出自《大学》1人,《中庸》4人,《论语》10人,《孟子》2人,《诗经》9人,《尚书》6人,《礼记》2人,《易经》7人,计38人。可见,吴敬梓对代表正统儒学思想的《四书》《五经》,可谓烂熟于胸,以至在给人物命名时可以挥洒自如,信手拈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9],意思是名用来表示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显然,吴敬梓是在利用这一传统形式,把人物命名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补充手段了。至于给这些人物命名的内在含义,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在此暂且打住。
[1]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 李民,王建.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 彭林.仪礼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66.
[8] 周易[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9]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8.
〔责任编辑:曹金钟〕
2016-08-30
刘红军(1961-),男,辽宁铁岭人,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1000-8284(2016)12-01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