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向度

2016-02-27

学术交流 2016年5期
关键词:波黑俄罗斯文化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向度

温权在《求是学刊》2016年第2期撰文指出,马尔库什归纳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所特有的理论向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尔库什认为,马克思对先前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旨在祛除隐含于其中的特殊阶级利益,揭露其所携带的普遍有效性幻象。与此同时,对它固有的历史局限性的揭露,又使马克思的理论天然具有鲜明的论战性质。故而,马尔库什指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范式具有论战的-揭露性特征。其次,在瓦解意识形态幻象之前,应先分析造成该状态的社会性根源。这就要求,批判的着眼点将逐渐转向更为深入的日常生活领域。马尔库什认为,正是马克思关于日常思维社会规定的理论,既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基础,也为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作用提供了基础。这说明,相对于具体的社会生活而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体系还具有解释的-功能性内涵。最后,既然马克思将批判的触角从纯粹的思想层面,延伸至现实的日常生活维度,与之相应,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客体,它必须涵盖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鉴于此,马尔库什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一方面在彼此分离的文化领域的元素之间……另一方面,在特殊的额外文化性(extra-culture)条件与过程之间建立联系。”换言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哲学性批判。因此,马尔库什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这一特征,称之为批判的-哲学性。马尔库什对马克思意识形态体系的解读,实现了从抽象思想到宏观现实再到微观文化的理论嬗变。借助作为批判客体的“思想-日常生活-文化”的有机统一,马尔库什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逐渐深入到广裹的文化土壤中,从而真正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的批判性本质。

(巨慧慧摘)

布达佩斯学派多元性的文化理论

杜红艳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撰文指出,通过对卢卡奇理性一元主义文化论的批判,布达佩斯学派得出了对文化的新理解,这种新的理解超越了卢卡奇文化理论的非历史倾向,在对文化的历史性研究中布达佩斯学派得出了现代文化的多元性趋势,并在多元性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文化理论。首先,在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上,布达佩斯学派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在布达佩斯学派看来,没有一个文化比另一个文化更高级的说法,文化是平等的,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布达佩斯学派反对区分高级文化概念和低级文化概念,强调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提倡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强调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的交谈作用,这种交谈不在于是否要达成共识,而是在交换观点和解释,文化的交谈可以抵制现代性的强制同一性,这就超越了卢卡奇理性主义一元文化论。其次,在具体的文化批判中布达佩斯学派也强调多元化的方式。布达佩斯学派从多个维度上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多元化的需要、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道德规范、多元化的生存方式、多元化的文化是布达佩斯学派批判卢卡奇和建构自己的文化理论的前提。最后,在研究方式上,布达佩斯学派强调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为了克服卢卡奇理性主义一元文化论,布达佩斯学派侧重于在文化哲学意义上重新理解文化, 并将文化与现代性结合,发掘出现代性文化的多元化趋向,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解是在全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化阐释,是来自东欧阵营的一种时代声音。

(杜娟摘)

俄罗斯学者对儒家思想的新诠释

陈桂华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当代社会全球化趋势下,俄罗斯学者对儒家思想作出新的阐释:儒家学说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道德哲学。俄罗斯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础,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意识具有深刻影响,对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性自我完善的哲学思想是现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今日中国在全球经济危机情况下仍能迅猛发展,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孔子使人们懂得了教育的价值,懂得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尊重祖先和前辈的智慧,在许多国家的民族精英圈子里,儒家思想富有建设性的中庸之道,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性的自我完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新矢量。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和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不安定的重大隐患,根据俄罗斯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的国家,很多学者认为儒家那种宽容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打下了一个厚道包容的基础。儒家思想以其深刻的哲理,表达了普通而智慧的人的精神追求,并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在新世纪里,儒家思想的普世意义也得到了欧洲和美洲的认可,儒家思想的一系列理念在未来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将产生深刻影响。

(孙琦摘)

中东欧国家政党没有清晰的认同感

金美玲在《中国俄语教学》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对同时期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人性观与社会观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驳,这种对立是二人人文思想的不同视域、对理想社会的不同构想使然,亦是俄罗斯文化中两种意识形态与精神实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俄罗斯作家中,将塑造“十全十美的人”为己任的唯属车陀二人,两位作家分别为小说人物拉赫梅托夫与梅什金公爵赋予了理想的人格,虽然,截然不同的社会和美学理想使得二位作家对完美人物的塑造大相径庭,但两个主人公在小说《怎么办?》和《白痴》当中的作用却有着相同之处。二人均是从外部世界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卷入在他们到来之前已然形成的复杂矛盾之中,并试图解开它;他们的神秘使命并不是解决个人的问题,而是服务于他们所代表的更高理想的开端。二人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上。梅什金公爵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而拉赫梅托夫身体力行的则是东正教圣徒的准则。实际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教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空想社会主义同出于一元,它们都来自于一个强烈的信念,即人类建筑在兄弟般的团结一致的基础上,建立在地上天国基础上的共同的和谐生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样的团结一致应该通过每个人内部精神上的完善来达到,它不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应以社会改造的方法来改变外在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必将导致人内心世界的新生。一言以蔽之,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先组成联盟,才能成为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坚信“先成为兄弟,才能组成联盟”。

(孙琦摘)

维谢格拉德集团的政治地位

孔田平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4期撰文指出,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国是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均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这提升了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在欧洲乃至国际舞台中的地位。作为北约成员国,维谢格拉德四国在北约架构中的分量并不重。每个维谢格拉德国家的军队数量少,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低于北约的平均水平。从军事能力看维谢格拉德集团并不强大。波兰学者认为,与北欧国家的防务合作相比,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军事合作尚处在较低水平。近几年来,维谢格拉德集团试图在军事领域合作上取得突破。2012年,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国防部长签署协议,决定组建维谢格拉德战斗部队。2014年,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国防部长在维谢格拉德签署三项防务合作协定,这被认为是维谢格拉德防务合作的里程碑。捷克国防部长斯特罗普尼茨基强调,四国在防务问题上协调立场可对北约处理重要议题产生影响。乌克兰危机更加凸显了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国在北约中的战略地位,波兰强烈要求增加北约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国在欧盟理事会中拥有的投票权相当于法国和德国投票权的总和。当欧盟理事会以有效多数投票决策时,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国的票数有相当的分量。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在欧盟理事会的合作可以在诸如欧盟多年度预算框架、聚合政策以及欧盟对外行动署人员的平衡等问题上更好地捍卫中东欧国家的利益。应当承认,在欧盟内部维谢格拉德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可平衡法德等大国的影响。

(巨慧慧摘)

波黑独特的政治体制设计与运作

高歌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代顿协议》附件的《波黑宪法》确定了波黑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一,波黑是民主国家,实行法治和自由、民主选举;第二,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第三,波黑议会由民族院和代表院组成;第四,波黑主席团由三个主要民族各一名成员组成,一名波族和一名克族成员由波黑联邦直接选举产生,一名塞族成员由塞族共和国直接选举产生;第五,波黑部长会议由部长会议主席和各部部长组成;第六,波黑宪法法院由9名成员组成,4名成员由波黑联邦代表院挑选,2名成员由塞族共和国议会挑选,3名成员由欧洲人权法院院长在与波黑主席团协商后挑选,由欧洲人权法院院长挑选的法官不能是波黑或其任何邻国的公民。可见,波黑在与其他中东政国家一样实行议会制和三权分立的同时,特别注重维护和协调三个主要民族的利益、保证它们在政治决策和运作中的有效代表和参与,实现其自治权力。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符合“协和式民主”模式,如“协和式民主”所希望达到的那样,促进了波黑的民族和解和政治稳定,为转型提供了和平环境,波黑也的确获得了20年的和平。然而,这一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波黑各民族间的政治边界,不利于波黑的国家整合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转型20年后,波黑政治体制运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其转型进度在中东欧国家中处于末位,政治前景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孙琦摘)

大国关系调整与乌克兰“欧洲一体化危机”

张弘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2013年 11 月,在乌克兰爆发的政治危机源于是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此次危机既反映出乌克兰存在的国家发展道路矛盾,也是大国矛盾激化的表现。第一,大国关系是影响乌克兰外交走向的关键因素。“有选择,无共识”已经成为困扰乌克兰发展多年的难题,在西方集团与俄罗斯的不断博弈之下,乌克兰注定要承受代价高昂的流血冲突和经济代价,特殊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乌克兰在短期内都难以摆脱选择的困境,如何从冲突和分裂的困境摆脱出来,不仅依赖于国内政治派别的妥协,更依赖于俄罗斯和西方大国关系的调整。第二,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将会长期遇冷。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竞争是一个漫长过程,短时间内不会分出胜负,只要俄罗斯还作为西方世界中的“他者”存在,欧盟和美国就不会放弃争取原苏联国家融入“民主”体系的努力,事实上,乌克兰危机使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讨厌情绪激化,西方国家不仅将俄罗斯开除“八国集团”,而且还基本上关闭了除了全球安全和反恐议题之外的所有对话,从2014 年下半年开始,双方紧张关系显示出冷战后的俄罗斯与西方互相视对方为最大的假想敌。第三,大国关系调整引发的乌克兰国内政治裂痕短期内难以弥合。乌克兰的欧洲一体化危机是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难题,根源在于乌克兰人的国家认同分歧,由于民族国家认同具有很强的历史黏性,因此乌克兰的道路选择分歧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如何和平地化解危机已经成为维持乌克兰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议题,目前单纯依靠乌克兰国内政治力量达成妥协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虽然西方赢得了此轮地缘政治竞争的胜利,但这个结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西方国家不能支持乌克兰政府实现国内政治和解、消除武装冲突和经济复兴,那么欧盟的“软实力”优势必将被消耗殆尽,乌克兰局势就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不排除冲突扩大和国家陷入完全分裂的可能性。

(王巍摘)

转型以来中东欧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张水辉在《俄罗斯研究》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中东欧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受自身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二战以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大都具有浓厚的俾斯麦模式特点。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中东欧国家基本如出一辙地走上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道路。1989年剧变后,中东欧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持续了20多年,各国改革的进程及结果差别很大,但是还是可以找出一些具有一定共性的改革趋势。第一,按照欧盟、世界银行标准,扩大覆盖面,坚持三(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 2006年以后,欧盟已经就养老保险的基本权利、养老保险的公平与效率兼顾、削减老年贫困等原则对申请入盟国家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已经入盟的中东欧国家,将继续夯实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提供更多老年福利以削减老年贫困;尚未入盟的东南欧国家应会继续扩大制度覆盖面,同时推出零支柱,以尽快达到入盟标准。第二,通过提高退休年龄、延长最低缴费期限、限制提前退休、削减养老金待遇等措施继续深化第一支柱的参数改革,增强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平衡。第三,积极提振经济并提高国民就业率,同时增强对非正式经济部门的监管。就业是最好的养老保障,在欧盟倡议下,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已入盟国家都明确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提振经济并切实提高国民的就业率,以增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口和缴费收入。第四,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提升国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通过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放宽养老保险基金的国内外投资限制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从而提升国民对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并为国民的养老保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回报。

(杜娟摘)

卢布危机中的货币权力博弈

肖斌在《欧亚经济》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卢布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大多数分析学家认为,卢布危机主要是在以下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首先,石油价格下跌,石油是俄罗斯的主要出口换汇商品,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低,即油价下跌直接降低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水平;其次,西方国家制裁,乌克兰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导致本来就存在结构性问题的俄罗斯经济一再受挫;最后,俄罗斯大量资本外流,并且还需偿还数额较大的外债。在上述三个因素中,西方国家经济制裁正是货币权力博弈的结果。制裁的核心正是西方国家利用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在特定的政治秩序下,强国通过操纵国际货币制度安排来影响他国货币的价值、使用稳定以及其他属性,并以此维护或扩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历史上,卢布也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货币之一。卢布危机起源于卢布的国际化,正是卢布的国际化为西方国家与俄罗斯进行货币权力博弈提供了空间。可以说,即使危机过去,俄罗斯在“卢布区”国家所拥有的货币权力最终也会被大大削弱,并可能成为完全的货币依赖国,然而,卢布危机也可能会激发俄罗斯的创新动力,从而使俄罗斯卢布能够从容应对货币权力博弈。

(杜娟摘)

中国企业对克罗地亚投资建议

张琳、姚海华在《欧亚经济》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从克罗地亚外商投资总额、行业及来源国区域分布表明,其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中国企业可借助克罗地亚地理位置的优势,谋求进入中东欧市场。为便利中国企业对克罗地亚投资,提出建议:一是根据地区投资政策确定投资区域。克罗地亚优先鼓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及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并结合各省区的重点行业吸引外商投资,为持续发挥旅游业对整体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克罗地亚政府计划到2020年新增投资70亿欧元,将克罗地亚打造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此,中国企业首先应结合克罗地亚投资政策的倾斜与各省市产业结构优势确定投资区域。二是利用自由区产业集聚效应确定投资行业。克罗地亚国内各类自由区基础设施完善,侧重发展的行业存在差异,中国企业可以凭借低层次的旅游、餐饮服务进入克罗地亚市场,并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技术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管理、咨询和教育服务业方向发展,通过技术的反向溢出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此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第三,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确定最佳投资方式。为尽快走出危机并恢复国内就业,克罗地亚政府颁布《促进投资与改善投资环境法》,将鼓励投资与促进就业挂钩,克罗地亚“入盟”后,为加速完成私有化进程,政府立即宣布对包括克罗地亚邮政、航空、航运等领域的28家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这对克罗地亚国内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国际资本流入提供了机会,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长期战略规划,以获取资源、技术或市场开拓为投资目的,利用东道国给予的优惠政策,通过绿地投资或股权购买等方式进入中东欧市场。

(王巍摘)

俄罗斯当代知识学研究路径

闫泓多在《西伯利亚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知识学的重要目标,认知主体(个人或者集体)的一般理论建构对其世界观、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定位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俄罗斯学者看来,当代知识学发展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大领域中知识的获取、分析、综合,以及传统文化、日常经验、社会学、科学学、宗教学、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技术、艺术等学科知识的一体化认识论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正是这种聚集才得以构建出不同配比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体和社会生活真正的信息基础。在21世纪初的社会文化形式中,旧有的认知逻辑条件开始发生变化。今天,在哲学、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已经积累起极强的理论知识潜能,使知识学的研究可以沿着两个方向进行拓展:从事实、经验和具体材料出发,采取归纳方法得出知识学的一般理论;从元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系统理论出发,通过基本演绎路径进行深入推导。这两种方向并不矛盾,而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俄罗斯学者认为,知识的一般原理可以而且应该在如下方面得到呈现:作为概念,要突出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点;作为实践活动的一般指导;作为教育活动的一般指导;作为各个专业的理论建构,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得以自我发展和运用;作为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研究和运用的基础;作为一门预测学说;作为文化学的特殊对象和理论基础。以上可以得出:在知识学范畴中,我们可以在不同语境下对知识进行剖析,例如在世界图景中、在知识科学中、在知识基本理论中、在人类文化中等。可见,这一研究领域既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问题宽度,又有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理论研究活动的自由。

(巨慧慧摘)

俄罗斯网络公共领域的社交媒体

马强在《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年来俄罗斯网民群体规模迅速扩大,从2011—2012 年“为了诚实的选举”运动的实践来看,在政治反对派、公民积极分子的推动下,在相关政治组织的精心组织下,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信息聚集与交换、引发讨论、动员民众的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可以成为反对派、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争取自己权益,与政权党和现政权进行对抗、博弈的重要平台,这是打破俄罗斯政治生态中“卡特尔”政党垄断各种资源格局的机遇,这也是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机遇。但在“为了诚实的选举”运动结束之后,俄罗斯当局通过立法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领域的治理措施,其核心是国家权力或者政权党要增加对互联网的影响力,实现网络公共领域的国家在场。一方面,现行的互联网的管控措施采用的仍是“书报检查制度”模式,这种措施延续了对传统媒体管控的思维,但这对于匿名性强、信息流动快、开放性高的网络媒体未必奏效,为了达到预期的管控目的,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俄罗斯政府对待网络公共领域态度不变的条件下,适用于管控网络空间的措施定会被发明出来,如果这些措施被严格执行,刚刚兴起的、活跃的网络空间将会受到严厉的打击,那么俄罗斯公民社会建设会再一次受挫,俄罗斯将会丧失“为了诚实的选举”运动后的俄罗斯民主化机遇。此外,互联网管控措施一方面使得政治反对派、民众表达意见和发泄不满及负面情绪的渠道消失,互联网不再具有社会“安全阀”的功能,这些不满情绪会从虚拟空间转移到现实空间,威胁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另一方面,限制互联网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对刚刚兴起的网络经济也是严重打击,会逐渐将俄罗斯与世界割裂开来,这在互联网异军突起、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网络社会快速崛起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王巍摘)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

·论点摘编·

猜你喜欢

波黑俄罗斯文化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欧盟驻波黑维和部队举行军演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