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光《榆林府志》编修时晚的原因探讨

2016-02-27屈华王颜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咸阳7000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志

屈华王颜(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000;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咸阳 7000)



道光《榆林府志》编修时晚的原因探讨

屈华1王颜2(1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于雍正九年设立的榆林府,在道光十九年才开始编修的其府志,主要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落后、府志编修难度较大、知府更换频繁等原因。

关键词:《榆林府志》;方志;编修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93

所谓“代必有史,方必有志,凡封圻、建置、河山、形势、秩官、官绩、美行、嘉言,莫不于志是征”[1],所以,方志不仅呈现着地方之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记载着职官设置与官员政绩,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之后的地方政治治理与风俗教化,具有“上可以佐盛朝之治,下可以正人心而厚风俗”[1]的功效。

清朝定鼎,政权趋渐巩固,清廷开始重视各地地方志的修纂。康熙十一年,清廷下令纂修地方通志,“直省各督抚聘集宿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通志”[2],雍正六年,雍正又下令“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3]不仅如此,为了引起地方政府对修志的高度重视,雍正更是把修志的质量作为对督抚职任的考核内容之一,“如所纂之书,果能精详公当,而又速成,着将督抚诸官,俱交部议叙;倘时日既延,而所纂之书,又草草滥略,亦即从重处分”[3]。于是在北京、山西、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各府竞相编纂各地府志、县志,形成了所谓后世称道的“盛世修志”。

当然,在康雍乾时期陕西也编修了大量方志,如康熙六年《陕西通志》、康熙五十年《陕西通志》、康熙十二年《延绥镇志》、康熙十九年《延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凤翔府志》、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乾隆三十一年《凤翔府志》、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乾隆五十三年《兴安府志》等。可见,清前期陕西设的六府——西安府、汉中府、凤翔府、兴安府、延安府和榆林府之中,除榆林府之外,其他五府都编修成了各自的府志,而《榆林府志》直到道光二十一年才修成。

在《榆林府志》中记载:榆林卫,雍正九年改为府[4]。在明朝,为了抵御北元蒙古南下,明政府在榆林地区设置了具有军事地理性质的卫所制度,严守北边。清初榆林地区虽然依旧保持着明朝旧有的军事管理体制,但是榆林在明朝所具有的沿边的军事地理性质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随着雍正年间对全国的卫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改制[5],榆林地区旧有的军事管理体制也转化为常规的府州县行政设置[6],于是雍正九年(1730年)设榆林府,在榆林地区设置府州县的行政建置。所以,雍正九年之前未设榆林府,自然无榆林府志。

虽然雍正九年已经改卫所为府州县,建立榆林府,但是道光二十一年才刻印出《榆林府志》,从设府到府志的编成,这之间的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而兴安在乾隆四十七年改州为府后,乾隆五十三年就刻印了《兴安府志》。同为府一级机构,榆林府设府的时间早于兴安府设府的时间,可是府志的成书时间却远远晚于兴安府府志的成书时间。不仅如此,还晚于榆林府下辖各县的县志编修时间。雍正年修的《神木县志》、乾隆年修的《怀远县志》《府谷县志》等陕北地区各地的县志也早于(道光)《榆林府志》数十年,甚至百年之久。经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在雍正九年榆林设府之前,榆林地区的军政体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意义,而府州县的政府机构还未建立,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户口赋税归属混乱,民风粗犷好斗,这些问题必然成为设府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否则常规的行政管理就很难步入正轨。因此在榆林府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政治权力的巩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都成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在《榆林府志》卷二十六《名宦志》中,记载了诸多明清两代名宦的政绩,其中有关于乾隆时期的名宦的政治活动,如知府吴云从,乾隆十二年任榆林府事,“时初设府治,编保甲,弥盗贼,剔弊兴利,颇着惠政,捐廉修乡贤、名宦、忠孝节义祠,又重建余公祠。”又如知府屠用中,乾隆十七年由永平府调榆林府事,“时改府县未久,移建文庙、增置学宫,士子执经请业者渐伙,用中乃求明巡抚熊绣书院故址而修葺之。”乾隆二十四年任榆林府事的赵铨,“常修西城外碧浔桥,又引龙王泉水,由府署而西,注之学宫泮池,名灵秀渠”;乾隆三十六年任榆林府事的舒其绅,“于雄石峡开渠引水”;嘉庆十七年任榆林府事的何梦莲,“值五属大饿,公详请赈恤,先饬各县开常平仓就近支度,民得实惠,全活阖属饥民甚众”;嘉庆二十二年任榆林府事的沈相彬,“曲诱善良,访拿奸猾,出木榜劝民淳朴,严禁侈风,每捐俸于学校,创义仓,修河堤”;道光四年任榆林府事的熊常錞,“重整书院,捐助膏火,帮修河工,设立义仓、留养局,惠政清廉,循声懋著”;道光十一年任榆林府事的杜薇之,“和衷率属,劝民间植桑纺线,惜民未能奉行。移修义仓于牌楼巷以避湿潮,相东山龙神祠东偏创文昌奎星楼以培郡城文风”[7]。从诸多榆林府知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知府们忙于巩固统治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他们的政治活动以巩固政治统治、安定社会社会、兴修水利、振兴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要,而这些工作正是榆林设府之后的大量关乎民生大计的迫切工作,符合榆林设府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民众需求。因此,开展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府县管理制度都成为榆林设府之后较长时间内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自然使编志的工作搁置推后,诚如孙念祖在《答榆林李太守书》所言,志书,“非政成事理,亦不暇修”[8]。

第二,榆林府志的编纂难度大,这也是造成榆林府志在建府百年以后才诞生的原因之一。榆林在建府之前为军镇,明代编纂的万历《延绥镇志》是该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此志着重从军事角度对城堡、军械、兵备等做了概要的记载。至康熙十二年重修《延绥镇志》,是在体例上完全依照万历版,在内容上也只补充了清前期的一些与军事相关的内容,如增加了清朝初榆林镇的守兵兵额、屯田数目、官兵赋饷等。雍正九年设立了榆林府,府志的修纂自然有别于之前镇志的体例。一般而言,编纂方志都要取前代的方志做参考,以观建置、沿革等,但是知府李熙龄在看过之前所编志书后,却是“有志固不如无志”,因为其“考核未确,亦未全”[9],因此造成榆林诸多地理、建置与人物说法各异的情况,“源在前朝或沿或革,更时没于李夏,以故众说纷腾,莫得其实,是其源难考也。以言乎流,流更混淆。榆郡因前明设镇,凡延榆绥人皆曰榆林人,兼之年代久远,传闻不一,是其流更难分也。他如古之水道,今多失考,必据古以实之,则凿古之堡寨,今多更名,不引古以证之则疏。其余各门,或旧置,或新设,非详究则多误,非博采则多遗。甚矣!作志之难也”[9]。可见,府志需要在内容上统一诸如建置、沿革、人物归属等说法不一的问题,这无疑给编修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致榆林府知府兼《榆林府志》纂修者李熙龄也难免感叹:“郡志之难,莫难于榆郡。”[9]

第三,榆林府知府的更换频繁也是榆林府府志编修一再延迟的一方面因素。在编修《葭州志》时就出现了因为离任而未能完成修志的问题,“前任王公石润遗有抄本,盖有志未逮也,旋即离任。厥后署事者多不久于此,是以缺焉”[10]。至于榆林府,依(道光)《榆林府志》,乾隆六十年间任榆林知府的共有十六人,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间,更换十任榆林府知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知府决心修纂府志,却由于离任原因致使府志未能编成。如乾隆五十年任榆林府事榆林知府李国麒,“尝与其友怀宁余鹏飞辑《榆林府志》三十卷,缮本待锓,以去任,未果”[11]。之后此稿虽保留至李熙龄上任,但因其内容“考核未确,有志固不如无志”而最终石沉大海。

《榆林府志》的纂修和知府李熙龄的才能学识不无关系。所谓“志者,古史之一体也,非良史才不能修”[8],李熙龄为江西南城人,道光九年进士,道光十九年任榆林府知府,如《榆林府志》序言中所言,“己亥冬,余奉命来榆郡,甫下车即寻郡志”,看了谭吉璁的《续镇志稿》和李国麒的府志稿之后,李熙龄失望之余,感叹“有志,固不如无志”, “郡自雍正九年始置,迄今百余年无志书,则一郡之人物、风土、沿革、废兴、其奚以观?”遂“公余之暇,悉心编纂稿”[9],多方搜罗资料,“府志系从各史书志书中及案卷,搜罗殆尽”[12],除了在文献上的广引博征之外,遇到说法互异者亦能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在卷首列“考案”,包括《榆林府为古胜州榆林郡考》等十一篇皆为李熙龄所考证[13]。最终于道光二十一年完成榆林府第一部府志的纂修。

综上,虽说榆林府设于雍正九年,但是其府志的形成却在百年之后,不仅较陕西其它府志的编修时间都晚,甚至比新设的县的地方志还要晚,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基础设施的落后、府志编修的难度较大;知府的更换等原因,直至进士李熙龄任榆林知府,经研究调查,《榆林府志》才成书。

参考文献:

[1](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三·艺文志》.

[2](康熙)《山西通志条议》转引自颜文广,关汉华《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3](康熙)《山西通志条议》,转引自刘伟毅:《中国地方志》,第104页.

[4]《清实录·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5](道光)《榆林府志·卷二·沿革表》.

[6]顾城,《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月,15-22页.

[7]屈华,《清初陕北沿边地区管理体制转变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5月,63-66页.

[8](道光)《榆林府志·卷二十六·名宦志》.

[9](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二·艺文志》.

[10](道光)《榆林府志·自序》.

[11](嘉庆)《葭州志·序》.

[12](道光)《榆林府志·卷二十六·名宦志》.

[13](道光)《榆林府志·卷首·凡例》.

[14]侯甬坚,《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87-94页》.

作者简介:

屈华(1979--)女,陕西省富平县人,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

王颜(1980--)女,陕西省岐山县人,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美国主要研究型图书馆西藏旧方志收藏概况
山县初男《西藏通览》对近代西藏方志编纂的影响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