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为政之道

2016-02-27李曰春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汶上中都鲁国

文/李曰春



孔子的为政之道

文/李曰春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真正的政治生涯是从宰中都开始的。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即今天的汶上,宰,一邑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孔子是汶上县的第一任县长,汶上成为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初始地。

可以说,汶上是孔子儒家学说的试验区,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因此,孔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被任命为司空。司空,主管工程、制造和手工业的官。后来,由司空升为鲁大司寇。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但是,因为孔子治理鲁国很快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邻国齐国的不安。齐国君臣便想了一个“歪招”,送了80位美女和120匹好马,以此诱使鲁国国君安于逸乐,怠于政事。孔子无可奈何,从此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坎坷历程,其政治生涯也落下了帷幕。综观孔子为政,从51岁宰中都开始,到56岁离开鲁国时止,约6年的时间,虽说不长,但却以优异的政绩而展现了孔子作为伟大政治家的风采。那么,孔子的为政之道究竟是什么呢?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抓住机遇,勇于担当。孔子其实是一个有着深刻内在矛盾的人。这个矛盾决定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和命运。这个矛盾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有的人选择了逃避,当了隐者。孔子师徒和只是洁身自好的隐士们不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觉承担起改造社会、拯救天下的责任,表现出高度自觉的担当意识。孔子认为这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正因如此,孔子急于寻找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鲁定公让孔子做中都宰,给了他渴求已久的实现政治抱负和施展政治才干的舞台。孔子怎能不格外珍惜呢?他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结果,“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接着,孔子连升两级,由小司空到大司寇。得到重用的孔子,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先后干了两件大事。先是外交,齐鲁夹谷之会。当时,齐强鲁弱,齐国想欺负鲁国,进行外交讹诈。齐国君臣认为,作为鲁国代理司仪的孔子只不过是胆小如鼠的一介书生,禁不住吓唬。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早就做好了准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有备方能无患,孔子义正词严地挫败了齐国的阴谋,捍卫了鲁国的尊严,要回了齐国侵占的土地,使齐国威风扫地,颜面尽失。后是内政,堕三都。当时,鲁国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及其后代)把持朝政,鲁国公室衰弱,国君成为傀儡。三桓的都城超过了国都,不符合制度,所以,孔子向鲁定公建议堕三都。虽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是这一行动大大打击了三桓的势力,加强了鲁国公室的地位,表现了孔子不畏权贵、敢于担当的非凡气魄。

仁政爱民,民生为本。“庶、富、教”,可谓是孔子治国理政的“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体现了孔子“仁政爱民,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尤其是富民,孔子更是把它作为当务之急。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让老百姓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这是执政者的职责所在。儒家主张仁义,但并非光讲仁义,还强调要有一个物质基础。孟子分析得很深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一段话,对于物质基础和礼义教化之间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了。这种思想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相契合的。孔子任中都宰时,就致力于发展经济,使中都百姓脱贫致富。中都自然条件本来不错,但由于前任邑宰不作为,老百姓饥寒交迫,大多数都以乞讨为生。孔子来到中都后,以富民为第一要务,励精图治,夙兴夜寐,仅一年,中都就由一片萧条景象变为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提倡德治,注重教化。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法来管教他们,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规约他们,人民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从内心认同。这正是儒家认为德治胜于法治的地方。在儒家看来,德治是靠人们自律来达到国家统治的,而法治是靠他律来实现国家统治的。前者是心悦诚服,后者是强迫压服。心悦诚服是真服,彻底解决问题;而强迫压服未必是真服,只是力不从心罢了,一旦有力量起来反抗,他们便不会服从你。孔子从政之余还设教、讲学、钓鱼,这些都是实行教化的形式和途径。孔子讲学堂设在汶上县城南12公里的马踏湖岸边,这里碧水荡漾、绿柳成荫。明嘉靖年间,讲学堂被湖水淹没。时任县令吴瀛把讲学堂迁建于西城中,改名圣泽书院,和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一样,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孔子经常带领弟子到一些村庄讲学树风,宣传施政方针。当时,中都治邑有个进义村,仅有几十户人家,孔子在此讲学后进义村更名为次丘村,后人也把次丘村称为讲学村或讲村,直到民国时还曾在次丘设讲村区。行之一年,中都治下,“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教化大行。后来,孔子主抓鲁国刑狱的时候,由于高度重视德治,结果“设法而不用”,因为“无奸民”。《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贾不豫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当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吸取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中的有益经验。

勤政善政,崇尚实干。孔子主政汶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干出了成绩,成为四方学习的榜样,可谓勤政善政的典范。孔子不是一位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书呆子、老学究,而是一位反对空谈的实干家。他谆谆告诫人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以说,孔子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注重实干的传统。注重实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941年底,当被请示中央党校的校训是什么时,毛泽东回答“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邓小平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除了实干,孔子还是一个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人。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路问政,子曰:“无倦。”这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从政者的基本要求。

见利思义,廉洁自律。孔子反复强调要见利思义,不要贪求不义的富贵。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仅如此,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还要有奉献精神:“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既然有志于道,就不要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了。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做中都宰的时候,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受到了中都人民的衷心爱戴。当孔子离开汶上时,中都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人们恋恋不舍,含泪与孔子道别。孔子大为感动,怎奈君命在身,不能耽搁,他便脱下脚上穿的一只靴子,含泪说:各位父老,我人虽去,脚印还留在这里,留下这只靴子以示我永远立足中都。大家既然拥戴我,那么,我走后请仍然按我的倡导行事吧!据说,当年在汶上,专门有一层楼阁供奉孔子留下的“夫子屐”。中国清官文化当中的离任留靴这个传统,就是从汶上开始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孔子的从政生涯虽然不长,但是经历了由地方到国都,由部门到中央的执政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一个历史标杆,成为历代儒家治国的典范,对中国政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以宰中都为例,作为汶上第一任县长,为汶上人氏和到汶上做官的人树立了永恒的光辉榜样。到汶上来做官的人,每每想到作为圣人的继任者,便备感荣光和自豪,故建思圣堂以“求孔子之意而行其政”。正如万历《汶上县志》的创修者栗可仕在后序中所说:“余小子诵法圣贤,今既得使为汶,窃窃然喜得从圣贤之后也。矢心自许曰‘所不愿学孔子苟禄自润,以上负朝廷设官之意,下背父师拳拳之教者,非夫也’。”因此,“汶上自古多贤令”,诸如唐朝邢审容、宋朝周师中,明清时期的史诚祖、孟洋、赵可怀、张惟诚、雷一龙等,皆政绩突出,百姓为之立生祠,永久祭祀。沐浴着圣人的恩泽,汶上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好官清官。

(责编/傅建芬)

猜你喜欢

汶上中都鲁国
柳季与岑鼎
齐西都平陆考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趣味数独
趣味数独
Playing with /ju?/
How Should We Save Energy?
A Letter to Mike
If I Wer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