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使者
2016-02-26黑白
[回族]黑白
在从古至今的丝绸之路上,总会有一些人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他们为丝路沿线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牵线搭桥,促成了一桩又一桩和睦共荣的佳话,他们堪称是丝路上的使者。胡振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人物。
2015年夏天,当笔者拿着胡振华先生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住址,按图索骥来到中央民族大学他所居住的楼下时,墙上的指示灯显示,电梯正在下行。当电梯门打开的瞬间,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者从里面缓步走出。我一眼就认出来,眼前这位老者就是我要找的胡振华先生。一声穆斯林的见面问候亲切地递上去后,胡振华先生乐呵呵地接了赛俩目,直接叫出了我的名字。是的,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真正见了面,彼此还是能认出对方来的。
胡振华先生说:“我们住的这个院子比较偏僻,怕你找不见地方,我下来接你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专程从楼上下来接一个慕名而来的晚辈,实在让我有些手足无措。在上楼的过程中,胡振华先生又说:“这已经是我第三次下来了,实在是担心你找不见地方。”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话语,一个重复了几次的行为,足以让人对胡振华先生心生敬意。
来到胡振华先生家,书架上摆的、桌子上摞的、地上堆的,都是各种类型的书籍和资料,真不愧是享誉国内外的大学者。站在客厅里,胡先生一面招呼我坐下,一面说,虽然已经离休十年了,但每天还是很忙。上午接受完我的采访后,下午还有一个关于丝绸之路方面的研讨活动等着他去参加。在各种书籍层层包围起来的两张座椅上,我们比邻坐定后,胡振华先生好像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一件件往事逐渐浮现在眼前。我示意胡先生在追忆的时候,尽量能够说得详细点,好让我们能从细微处感受先生走过的岁月。胡振华先生却非常谦虚地说:“我一生也就做了几件事,还是简单给你说说吧。”
胡振华,祖籍江苏南京,明朝时期,祖上顺大运河北迁到山东定居。1931年1月9日,胡振华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贫困的回族铁路工人家庭。出生时,按照回族穆斯林的遵守,阿訇给他取了一个非常吉祥的经名穆哈麦德。抗战时期,在敌人的飞机和炮声中,胡振华随家人回到故乡青州府金岭镇避难。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生活困顿、饱受战乱中度过的。小学和中学时期,均靠公费完成学业。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也就是在这一年,二十二岁的胡振华提前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千里迢迢来到新疆,调查学习柯尔克孜语,并参与创制柯尔克孜文字。这不仅是国家赋予他的一项使命,也是胡振华个人的抉择和志向。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清晰地看到,位于丝绸之路西段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天山以南、昆仑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因为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山区,故被誉为“万山之州”。
初来乍到的胡振华,年轻气盛,当他望着西面的天空,送走祖国的最后一缕阳光,告别最后一抹晚霞后,立志要为这个生活在雪域高原的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他一头扎进柯尔克孜牧民的生活后,很快就与这个热情大方的民族同吃同住同劳作,俨然成了其中一份子。热情的柯尔克孜牧民亲切地称他是毛主席派来的人,出门在外的他被柯尔克孜人民所感动。
来到新疆的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7月14日,在新疆阿图什县的一个土坯礼堂里,胡振华参加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大会。翌日,在一个铺有柯尔克孜族花毡的教室里,举行讨论柯尔克孜文字方案的座谈会。有人主张直接采用吉尔吉斯文,有人主张沿用解放前曾局部使用过的字母,一时间众口难调。胡振华清楚文字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力排众议,主张新创制一套与维吾尔文字、哈萨克文字体系尽量一致,又能科学地表现柯尔克孜语独特语音特点的文字。经过反复讨论,新制定的柯尔克孜族文字方案被通过,拥有三十个字母的柯尔克孜文字宣告创造成功。斗转星移,为柯尔克孜族创造文字这件事情都过去六十年了,当胡振华先生谈起那段经历时,仍然非常激动,嘴里还不时跳出几个柯尔克孜语单词。
常言道,文化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胡振华意识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光是创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胡振华一直致力于推动柯尔克孜族文化教育事业,并先后向政府建议建立柯尔克孜文出版社、创办柯尔克孜文学杂志、开通柯尔克孜语广播等。只要是柯尔克孜族的事情,凡是胡振华能想到、看到和听到的,他都竭尽全力去呼吁、去奔波。即使有些事情无能为力,他也会想尽办法托人帮助解决。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胡振华率领摄制组到新疆拍摄了一个《中国柯尔克孜族》电视片。其目的不仅用于教学,还用于外宣。当年,摄制组在胡振华的率领下,利用几个月时间,足迹遍及柯尔克孜地区的各个角落,全面录制了我国柯尔克孜族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生产生活、待人接物、岁时节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手资料。时任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长亲切地称呼胡振华是“柯尔克孜人民的好儿子”。对于柯尔克孜人民的认可,胡振华感到无比自豪。他一再表示,绝不辜负“柯尔克孜人民的好儿子”这一殊荣,将以毕生之力向国内外宣传、介绍柯尔克孜族,让柯尔克孜族的形象、声音和优秀文化传遍世界。如今,再来看这个电视片时,犹如观赏一幅展开了的柯尔克孜族民生图,弥足珍贵。
除此之外,胡振华还调查了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的历史、语言、民俗,发现他们与中亚、新疆柯尔克孜族在许多方面不同。原来,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是来自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与哈卡斯族更近似,保持了古代柯尔克孜族的许多特点。胡振华这一发现在国际突厥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北京还没有办事处,因为胡振华跟柯尔克孜人民的情谊太深,他的家就成了柯尔克孜群众在北京的临时“办事处”。胡振华与夫人对从新疆来北京办事的柯尔克孜族亲戚,热情地迎来送往,年复一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论是州长县长,还是贫穷的农牧民,在北京办事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胡振华家说道说道,让胡振华给谋划谋划,再拿个主意。有时候,胡振华把点子出了,主意拿了,后面的好多程序还得他亲自出马,方能解决。遇到家境困难的牧民,还免不了直接经济援助。
有一年冬天,新疆柯尔克孜族最集中的阿合奇县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牧民患了子宫癌,她的女儿陪她坐火车上北京看病。由于母女俩长期生活在牧区,语言交流存在困难。火车上有人听说她们母女俩要上北京看病,觉得不可思议,就试探性地问她们,北京城里是不是有关系很硬的亲戚帮忙联系医院。母女俩就拿出一张写着“胡金花”的纸片,骄傲地说:“我们自己要是住不了院,就去找我们这个亲戚,他会帮助我们联系医院的。”火车上的人听了,很是羡慕嫉妒。其实,胡振华与这位牧民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互相也不认识。
没想到母女俩到了北京两眼一抹黑,无所依靠。迷茫之际,就拿着写有“胡金花”的那张纸片,信心满满地来到中央民族学院找亲戚。由于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她们在中央民族学院的大门口见人就打听这位叫“胡金花”的亲戚,大半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认识“胡金花”。胡振华听说这件事后,就去看能不能帮着母女俩找一找“胡金花”。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母女俩要找的人是自己。
胡振华和夫人穆淑惠问清楚情况后,立刻陪她们到肿瘤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要住院动手术,母女俩没有带那么多钱,胡振华夫妇身上也没有带钱。情急之下,胡振华便把自己的工作证交给住院处担保,让病人先住院治疗。不仅如此,胡振华考虑到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习惯,特别叮嘱医院为她提供清真餐饮,并协调了一位回族护士细心护理。住院期间,胡振华每周都要从北京西郊中央民族学院,骑着自行车去北京市东南角的肿瘤医院看望她一两次。可喜的是,手术做得很成功。当这位牧民出院回到家乡后,她在北京看病的这段经历成了牧民传颂的佳话。
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人同祖同宗,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享誉国内外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作为丝路文明的结晶,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不仅是研究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吉两国人民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玛纳斯》的地位和价值却长期被忽视。熟悉柯尔克孜文化的胡振华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将会被世人遗忘。就这样,胡振华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玛纳斯》抢救与保护之旅。
抢救一部濒临失传的史诗,不仅是智力投入,而且是体力投入,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在胡振华先生通过电子邮件传给笔者的资料里,其中有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意。那是1961年秋天,胡振华刚参加完《玛纳斯》的一项抢救工作,要乘车返回乌鲁木齐。当大卡车行驶到库车附近时,发生了严重车祸。照片虽然已经发黄发暗,但我们依然能看到,汽车从高处的路基上翻滚到低洼处,引擎盖子早已不知去向,驾驶室严重变形,车上装的油桶等物资也散落一地。胡振华本人也受了伤,只能用手扶着残缺不全的车头,孤寂地在那里等待救援。即使经历了如此磨难,胡振华还是没有放弃抢救《玛纳斯》的念头。当这一项工作终于有些眉目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抢救工作也被迫停止了。其中的遗憾和惋惜,只有胡振华本人能够体会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初心不改的胡振华怀着对柯尔克孜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敬畏,又一次投入到了抢救《玛纳斯》的工作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抢救《玛纳斯》的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而最大成果就是在胡振华的全力奔波下,将唯一能完整演唱《玛纳斯》的“中国荷马”居素普·玛玛依从新疆请到北京,补记了文革期间丢失的部分《玛纳斯》章节,并且新记录了以前没有演唱过的《玛纳斯》第七、第八部。如今我们看到的这部完整的八部《玛纳斯》,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
胡振华不仅抢救和完善了《玛纳斯》,而且一直在翻译并解读《玛纳斯》。在《玛纳斯》里有一段说“克塔依”人杀害柯尔克孜民众、行凶作恶,甚至剖腹孕妇。柯尔克孜人民对“克塔依”非常憎恨,进行了反抗,一直打到后者的“别依津”城,占领了“别依津”。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家喻户晓的一段史诗。不少人曲解《玛纳斯》中的“克塔依”这一概念,误说“克塔依”是指中国,是汉族人,误说历史上中国的汉族人曾残酷统治柯尔克孜人,说玛纳斯就是与中国汉族人打仗过程中的一位英雄。这一误解在很长一段时期,致使中吉两国关系出现裂痕。
胡振华根据对《玛纳斯》的深入研究,根据史诗中的措辞和古代柯尔克孜语的特点,考证出《玛纳斯》中的“克塔依”是指“契丹”及其建立的辽代;“卡拉克塔依”是指“卡拉契丹”及其所建立的西辽政权,并非指汉族和中国。“别依津”是“京城”,其实是指今天新疆的吉木萨尔,也就是古代“北庭”的所在。诗歌中的远征京城,是远征契丹的都城,并非现代之北京。而整个情节应该是契丹与古代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先民发生的战争。
1989年5月,当胡振华应邀在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电视台用吉尔吉斯语做讲座时,他将这一研究成果通过电视台发布出去后,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学界和百姓一致认为,中国学者胡振华对《玛纳斯》的解读,不仅客观公正,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
之后,有两位吉尔吉斯斯坦院士访华时专程到他家表示感谢。胡振华回忆说:“他们说,多亏您澄清,这样就不会有误解了。”不仅如此,很多学者都说,胡振华的学术研究像释疑解惑的明灯,使人们走出了误区,消除了隔阂,使中吉两国、汉柯两族的关系更加和睦友好。人们称他为巩固吉尔吉斯人民与中国人民、汉族人民与柯尔克孜族人民的传统友谊做了一件大好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都在提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胡振华先生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从文化上促进这条经济带上的各民族彼此信任、互通有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提倡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胡振华虽然没有亲自去苏联留学,却有幸在国内接受了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
1955年春天,我国从苏联聘请语言学专家谢尔久琴来中国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为当时我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为部分少数民族创制及改革文字工作作准备。因为胡振华有俄语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决定让他接受专家的个别指导,并请俄语专家指导阅读俄文书籍,目的是让他尽快成长起来,能够给国内学生讲授苏联专家讲授过的课程。胡振华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全力以赴跟苏联专家学习。令人欣慰的是,当谢尔久琴柯教授得知胡振华是回族时,不仅更加关照他的学习,而且详细介绍了他亲自参加制定东干文的经过,并专门讲了东干文字和东干人的情况。正因为这次接触,我国东干学的研究才逐渐兴起。
1957年6月初,以东干诗人雅斯尔·十娃子为团长的苏联作家代表团应邀来中国交流访问期间,胡振华与之一见如故,这也正式拉开了中国回族与中亚东干亲戚交往的序幕。不久,东干学家苏尚洛来北京进行学术交流,专门给胡振华带来了一些吉尔吉斯文和东干文的书籍,这些成了胡振华了解东干文化的必备资料。
苏尚洛和雅斯尔·十娃子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其父辈都是十九世纪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从甘肃出发,顺着丝绸故道被迫西迁国外的。谈起苏尚洛时,胡振华先生回忆道:“那时苏尚洛一直给我邮寄各种东干文资料,给了我很大帮助。”也就是凭借苏尚洛赠送的各种资料,胡振华逐渐学会了东干文。当胡振华撰写的题为《苏联的东干人》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篇介绍东干人的文章。
1989年春天,胡振华前往莫斯科和中亚地区进行了近三个月的访问交流和田野调查。当胡振华于黎明时分到达伏龙芝时,这里的东干亲戚显然已经迫不及待了,一见到胡振华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紧紧拥抱,热泪盈眶!这种浓浓的情谊,一点一滴渗透进了胡振华的身体,甚至影响了他之后学术研究的方向。
1992年春天,当胡振华再次应邀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时,专门深入到东干人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为在中央民族学院培养研究东干学的人才收集资料。光阴荏苒,这些年,胡振华先后应邀去了十几趟中亚地区,与东干人几乎年年见面,在北京也接待了许多东干人。随着跟东干人的交流日渐频繁,胡振华的家又逐渐成了中亚东干人在北京的“办事处”。几十年来,不管是政府要员、东干学者,还是普通的东干人,他们到北京总要抽时间去看看胡振华。这些早些年背井离乡的东干亲戚谈起北京的时候,往往会说,穆哈麦德哥是他们在中国的亲人——“穆哈麦德哥”是东干人对胡振华的亲切称呼。
不仅对东干人的感情深,对东干人生活的国度,胡振华也情有独钟。胡振华始终认为,始于古代的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各个民族都应该互通有无、睦邻友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胡振华就从《史记》等史料中考证确认,汉朝时今叶尼塞河上游至阿勒泰一带有一个国家叫坚昆,应是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的古代国家名称。由此,论证了古代吉尔吉斯的建国时间。
在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举行的研讨会上,当胡振华宣读了用吉尔吉斯文撰写的这一学术成果后,吉尔吉斯斯坦的领导人和学者对本国历史的叙述都采纳了这一观点。1999年3月,根据在中国发展柯尔克孜学,并为增进中吉两国和睦友好关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来自中国的胡振华被选为外籍荣誉院士。按照吉尔吉斯民族的传统习惯,科学院主席团给胡振华赠送了一顶洁白的毡帽、一根马鞭和一件绣有金丝彩线花纹的黑绒圆领长袍。当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告诉我们,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长亲自为胡振华穿袍戴帽。不仅如此,胡振华还于2002年荣获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亲自颁发的“玛纳斯”三级勋章,这是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奖励。在胡振华八十华诞之际,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理专门发来亲笔签字的贺信,信上说,胡振华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存的历代史籍中,挖掘出有关吉尔吉斯早在古代就已经建立起国家的证明人之一,由于您的辛勤劳动,才把2002年确定为吉尔吉斯建国2200周年”,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也发来了贺信,并赠送了祝寿礼品。
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还是沟通的桥梁。胡振华精通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等属于突厥语族的语言,深入研究过俄罗斯语和东干语,借助词典可参考日语、英语有关专业资料。他还能用日语、蒙语、佤语、彝语进行一些一般会话。非凡的语言才能,必然使胡振华在国内外多了一些联系与交流的机会。不论是出国讲学、学术交流,还是一次偶然间的邂逅,他都会抓住时机介绍丝绸之路沿线上各民族的文化,并为中国民族文化和经济在国外的传播铺路搭桥。正是因为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民间友好使者”的殊荣翩然而至。
由“丝绸之路和平奖”委员会主办的“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作为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系列活动之一,于6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此奖旨在弘扬丝绸之路“和平、和睦、合作”精神,促进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增进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表彰为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人文交流与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在颁奖仪式上,塔吉克斯坦总统莫马利·拉赫蒙和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并向来自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六位获奖者颁奖,中国获此殊荣的就是胡振华先生。拿胡振华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自己一生的荣耀。
由于在教学及学术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胡振华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津贴的有贡献的专家”,他的名字被载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等十多部典籍。在美国、英国、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出版的名人词典或百科全书中,都有胡振华的名字。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被写入权威典籍,还是一个回族学者在国际上的担当和成就。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此次采访结束时,胡振华先生赠送的两张名片:一张印有我们熟悉的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头衔,另一张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当我看着后一张名片疑惑地望向先生时,先生笑呵呵地说道:“我虽然老了,但还是要尽力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我在尽一个回族穆斯林的本分。”
时光如白驹过隙,胡振华先生已迎来了八十五岁华诞,他并没有解甲归田,而是精神十足地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顾问等身份,为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国家和民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