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花样年俗迎新春
2016-02-26
近日,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其中包括西安肉夹馍、秦腔脸谱绘画、澄城水盆羊肉等10大类79个项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淄博:花样年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新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刚过,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投入忙年的火热氛围中。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淄博人期盼的年俗表演就要开始了。贺新年的表演不光有看花灯、猜灯谜这些寻常的项目,一些流传了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受老百姓的追捧。从周村芯子大戏到聊斋俚曲表演,再到绚烂的“流星铁花”,对土生土长的淄博人来说,这些从小时候就一直追捧的精彩表演,是过年中最有趣的环节。
芜湖:“非遗”文化迎新春 营造吉祥如意氛围
在芜湖市无为县无城镇八里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这个红灯,指的是可以用来驱邪赶魔、召唤祥瑞的“鱼灯”。自古及今,“鱼灯”、剔墨纱灯、民歌、板鸭等作为无为特殊的文化符号,传承并彰显了一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一张张展示地方文化的响亮名片,也融入了无为人民世代血液之中,呼唤着一种文化和价值认同。无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近年来,无为县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无为鱼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无为剔墨纱灯、无为民歌、无为板鸭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此外还有市级“非遗”名录4个,县级“非遗”11项,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普查、挖掘、保护、传承体系,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培训班,促成“人人知非遗、人人保护非遗”的格局形成。
胶东:花馍、花饽饽 用“非遗”笑迎喜庆新春
大枣饽饽是喜事的主角。做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做出的饽饽能“笑”,就是饽饽出锅时裂开个口子,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却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实现,饽饽“笑”与调面的手艺有关,调面的时候发酵的面要加上生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裂开,正常的发面是不笑的。“发面”的发与“发财”的发是一样的,也是好的寓意。办喜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讲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把饽饽做得好,结婚的时候做饽饽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饽饽为一喜,八个就是双喜。之前婚庆的时候不摆菜,就放一对蜡烛,还有八个饽饽。
日照:“非遗”传承人 冬闲摆“虎阵”
每年秋收过后,今年67岁的魏兆忠就开始着手准备泥塑彩绘“叫虎”的材料,一直忙到腊月底。魏兆忠从15岁跟随父亲学习泥塑彩绘手艺,如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制作泥塑彩绘“叫虎”,一般要经过和泥、制坯、晾坯、做哨、粘合、涂白料、彩绘等工序。魏兆忠介绍,制哨的工序一般比较精密,哨子的原料为芦苇秆,用快刀将芦苇秆削成45度角,再插上纸片,这样一个哨子就做好了。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插纸片这个环节上,如果掌握不好度,哨子就不响。
魏兆忠说,制作哨子是彩绘泥塑“叫虎”的绝技,一般不外传。魏兆忠的彩绘泥塑“叫虎”不同于市场上普通的彩绘泥塑,他的“叫虎”耐玩、不掉色、哨声大,图案精美有讲究,在本地市场很畅销。魏兆忠制作的“叫虎”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为这门手艺做了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门民间传统手艺,2013年,魏兆忠被日照市列入泥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泥塑彩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营:“非遗”布偶小灵猴提前贺岁啦
春节临近,东营市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培宗精心设计制作的布偶“灵猴”“四不猴”面市,喜迎猴年春节的到来。
在刘培宗的工作室可以看到,一只只设计新颖别致的灵猴错乱有致地排列在展台上,一个个颜色各异、形态万千,或引颈翘望或扭头凝视,有的娇俏可爱,有的憨态可掬,形象夸张的创作手法,很具艺术美感,让人爱不释手。
宁波:“彩灯扎制”“民间剪纸”为猴年新春添色彩
新碶民间剪纸在当地民间由来已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地域特色,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了人们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祝愿,主要形式有窗花、礼花和祭祀花。
如莲花、金鱼、鲤鱼等图案寓意“连年有余”“年年有余”;松柏、仙鹤、仙桃等寓意“松鹤延寿”;万字结、如意寓意“吉祥如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