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文科专业课考试改革探索
2016-02-26周传和
周传和
【摘 要】我国文科的专业课考试存在形式单一、评价体系不科学、忽略考试反馈等弊端,也会导致教学满堂灌、学生考前突击记忆的后果,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从考试改革入手,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知识与能力并重,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综合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科专业课;考试;应用型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本科生的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用工单位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人才市场呈现巨大的供求矛盾,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严重脱节,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的疑问。加之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即由传统的工业化朝新兴工业化的方向转变,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学以致用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宽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任务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充满自信,能应对压力和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能适应社会,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改革
专业课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文科专业课与理科专业课相比,更注重理论的讲授与传播,实践性、操作性较弱。在教学上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重点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写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考试制度的规范化实施,许多文科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大学的学业,并获得较高的成绩,但进入社会后,用人单位发现他们不善与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不尽人意,做事呆板,不懂得变通,无法达到单位的要求。为解决困境,高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明了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意义,要求高校深化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型人才不单纯指”学以致用”的人才,更多强调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①。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试制度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利用考试改革的导向作用,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轻松的考试环境,使学生从“考生”向“学生”跨越,从以获取高分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转变,学会做事、做事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只有不断改革,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质量,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存在的弊端
2.1 考试形式单一,范围狭窄
以湖北民族学院的文科专业课考试的实际情况为例,大多数文科的专业课考试闭卷考试居多,只有选修课采取开卷考试,考试的范围大多局限为所学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为得到高分或者顺利通过考试,就形成大学学习的独特方法,即“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使许多学生用死记硬背来应付学习,这种突击记忆会造成掌握知识不牢固,没有真正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找到乐趣,容易对课堂产生厌倦,有的不愿意上课,来上课的学生没有听课,有的学生看小说、打游戏、刷微博等。学生学习只希望课程通过就好,更别奢谈对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不科学,重知识轻能力
许多学校的考试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范围,为方便改卷或应付上级的检查,闭卷考试的题型多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题等。偏重于理论知识、概念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的是对学生记忆能力,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缺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的培养,整个课堂就是教师满堂灌,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事物缺乏自己的看法,没有去认真思考许多问题,个人的创造能力受阻,没有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思维模式,许多文科毕业生在毕业时无法准确的介绍自己,对待面试无所适从,无法写出让人满意的一份简历。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步入社会,应变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这就反映我们的专业课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2.2 评价体系不够灵活,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当前多数高校对考试成绩有严格、规范的制度,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成绩占60%-70%加上平时成绩的40%-60%组成,期末考试课由一张集体或者任课教师命题的考卷分数决定,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甚至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决定,考查课由一份论文或者小设计决定,这种由一张考卷成绩决定考试成绩的做法,强化了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考评。学生为通过考试,会坚持上课,为的是平时成绩有效,但不会认真听课,更不会积极思考教学内容,高校甚至衍生了代替上课的生意,他们会利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进行强化记忆,得到高分。加之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升、留级、毕业、保送研究生、获奖、奖学金等息息相关,学生关注的是分数,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更缺乏探索知识前沿的兴趣,抹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这种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教育的主旨相悖,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动手能力差,走向社会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2.3 考试时间太集中,学生压力大,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的范围较广,几乎涉及所有的章节,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加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于学期最后两周,时间相对集中,客观上造成考前复习压力大,疲于应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划重点,甚至划定考试范围。考试及格就行,有的学生平时没有听课,考前准备不足,就会出现多门挂科。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满堂灌十分反感,对专业课不敢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动力。但考试不及格就会导致面临留级、无法毕业的严重后果,部分学生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以各种理由逃避考试,有的诱发心理疾病。为通过考试有的学生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的方法蒙混过关,使高校出现一种五花八门的作弊怪相并屡禁不止,有的学生因此招致严厉的处分。
2.4 忽略考试后的分析与反馈
高校考试就其功能来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学校通过考试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其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有哪些问题与偏差,对于难点是否吃透,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等。这说明考试的反馈与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每当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阅卷登分,成绩留档保存就了事,试卷分析流于形式,更无法反馈至学生层面,对于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内容没有讲解,没有释疑解惑,不懂的继续不懂,也没有机制查漏补缺,导致学生的恶性循环,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实现,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如此,考试变成了学生和老师完成的一个任务,其功能没有真正的发挥。
3 如何进行考试的改革
3.1 加强教与学互动,转变考试观念
制度的改革,必须从观念的改革着手。自隋唐以来,中国的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对于考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考试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在古代是获取功名的凭证,在现在的大学,考试成绩是大学生保研、评选奖学金的重要条件,这会导致大家去追逐考试的分数,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科学的考试目的是围绕“人”出发的,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养,引导他们主动的探寻学科的发展,建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成绩,一方面在于检查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如何;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否学以致用,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考试是促进教与学互动的重要手段,它促使二者相互了解、相互提高,共同完善。教师通过考试结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考试结果,发现自己的不足,我将来的学习提供经验与教训,从而改变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这样考试就不会成为负担,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2 丰富考试形式,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都采用的书面考试,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其结果是大学生死记硬背功力的评估,她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背离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为适应现实发展,进行多样的考试形式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大平时考试的力度。根据教学内容,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进行讲评,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演讲,使大学生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借鉴,发挥大家的智慧,尝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平时的表现与考试成绩相联系,会丰富课堂教学,有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将每门课程考试的形式都分为闭卷和开卷两部分,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开卷考试部分重点进行综合素养的考核,为促进文科学生对专业课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的研究范围内自由选题,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将成果制作成PPT进行讲解,增强其学习的深度,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口试现场让学生随意抽题,然后进行回答,从服装的搭配、语言表达、内容掌握、论述深度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与点评,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罗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要求进行操作演练,培养其动手能力,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从而改变一卷定成绩的模式,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的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严格考试纪律,培养优良学风
大学考试的成绩与学籍管理、评优、研究生的免试推选有密切关系,要制止大学生作弊,首先应端正其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专业课教师应给学生开出与本课程相关的阅读书目,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查找资料,然后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注意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懂得专业课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愿意去分析问题,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投身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就不会作弊了。其次,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今天的大学生的最大压力来自就业,双向选择、供需矛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冲击,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一部分容易陷入迷茫从而消沉,高校的教师及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学生就业的引导,让他们懂得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要求的能力与素养,让学生发现个人的不足、长处,懂得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将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就不会虚度时光,也会勤奋学习了。
最后严格考试纪律。为加强考试的管理,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健全的考试管理规定和学籍管理办法,对考试流程、考试违纪有详尽的处理规定,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严格监考,校、院两级领导进行巡视,监考教师认真、负责,防范在前。同时新生刚进校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懂得考试不及格、作弊的严重后果,使其一开始就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开端十分必要。按照惯例每学期开学初就会将警告、留级、退学的学籍处理情况进行公示,这对其他学生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同时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要与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了解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干预,使这些学生能吸取教训,积极改进学习方法与态度,走出学习困境。
3.4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分析反馈机制
现在许多大学考试的流程就是,学生考试结束,教师进行阅卷、评分,然后进行成绩登录,虽然许多大学也要求教师填写试卷分析表,但往往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怎样?教学方法有没有偏差?补考的学生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教学管理机构与任课教师都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这种忽略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做法,没有充分发挥考试对大学教学的促进和指导作用。首先要重视对考卷的分析,考试结束后,一是,要对考卷的科学性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考卷是否科学?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也需要对小论文、口试的内容进行分析,考察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为未来改进考试方法提供依据,也可以进一步完善题库。二是,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考分是否正态分布?部分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其次,要重视考试结束后的反馈机制,信息的反馈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将试卷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使其对本校的教学现状、考试机制有深入了解,从而促进其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考试改革。二是,教师应将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试卷答案给学生讲解,对错误率高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加强沟通,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教学提供借鉴,也使学生发现个人的不足,懂得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更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增强,从而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警鹏,郑启跃.“从考试到评价”的实例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1):39-42.
[2]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3]余红,赵矫,陈绍坤.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改革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
注释:
①石俊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考试,2012.06.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