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和发展〔*〕

2016-02-26唐洲雁

学术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民主

○ 唐洲雁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学术探索·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和发展〔*〕

○ 唐洲雁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是相互对应的两个范畴,二者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其中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也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推进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随着“两步走”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如期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必将如期实现。

总目标;总布局;五位一体;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搞清楚党中央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毫无疑问,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总任务。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总布局的安排,为的就是规划蓝图,实现总目标、总任务。因此,我们要搞清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和发展,首先就必须搞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所制定的发展战略。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由来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着如何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改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主题,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样几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总目标、总任务。与此相对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展开和推进。

(一)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

工业化是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过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斗争的战略任务。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设想是用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进行工业化的建设,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主体。在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基本的任务是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由贫困落后的农业国,究会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在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党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过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委托项目和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课题。曾主编4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共13册)《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等书籍10余部;参加《毛泽东年谱》(“文革”部分)的撰写;出版《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毛泽东的美国观》《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毛泽东的中国梦》《毛泽东与中国道路》《毛泽东的成功之道》《全面深化改革“面面观”》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文献片《新中国》《旗帜》《辉煌60年》《科学发展铸辉煌》等撰稿。相关作品荣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和政府出版奖等奖项。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这个提纲还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等“四化”任务。这个任务后来写进了周恩来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964年底,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正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

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突出强调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业化目标,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等多层面的综合性目标,因此从总体上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比实现工业化的提法要更加全面,也更加具体。

当然,用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取代工业化,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再实现工业化。实际上,只要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提法就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在今天,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四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道路,道理就在这里。

(二)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强国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继续高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旗帜,坚持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初,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并认为这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围绕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始进一步地思考,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为了摸索这条道路,邓小平强调要对中国的国情进行重新认识,从理论上讲清楚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仍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要求“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正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个客观现实,人们很快感受到了四个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的局限性,即对现代化的理解仍然比较狭窄,只涉及到经济、文化的层面而未涉及到政治、社会的层面,只涉及到物质文明的层面而未涉及到思想和体制的层面,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没有考虑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和协调发展。因此,从十三大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放弃长期以来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其历史的原因。早在1979年建国30周年的时候,叶剑英就在国庆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的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他认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3〕。邓小平后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在继续强调四化建设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从而首次把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之中。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5〕十三大正是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这样的概念,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而正式取代了过去一直使用过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不仅是着眼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而且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统一,反映了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特征。因此,相对于过去提出的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来说,它是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现代化奋斗目标。

从十四大到十六大,党中央都坚持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的提法。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6〕,并把它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

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多方面的四个现代化,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目标的认识已经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换言之,即是越来越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

(三)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到实现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坚持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的提法,明确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8〕,并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

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而且是近代以来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苦苦追求。它是无数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所谓中国梦,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追求和伟大梦想。因为实现现代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实质,而且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说到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曾经鼎盛的朝代,而是要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因此可以说,现代化不仅仅是世界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梦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现代化乃是中国梦的一种世界性表达;换言之,中国梦是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惟其如此,中国梦才能够真正与世界梦相通相连。世界上不存在偏离现代化主航道的任何人类梦想,只是它们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不同、过程不同、特点不同。而中国梦的本质,说白了,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是为了实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现代化强国目标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个战略部署,既包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步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等;也包括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化;还包括为了实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为了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有机对接,提出了“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秉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又继承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探索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总布局的思想成果;不仅对接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且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正确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相互对应的两个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不断明确和深化,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思路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但这不是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最早就是“两位一体”。因为十二大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由此可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必须三者兼顾。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一开始就是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在内的“三位一体”,而非“两位一体”。

不过在十二大前后,无论是邓小平还是党中央,都还没有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个概念,更没有提出“三位一体”的概念。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总体布局”这一概念,应该是在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9〕

尽管十二届六中全会并没有直接使用“三位一体”这个概念,但这次会议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提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对奋斗目标和总体布局的深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并在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总结建党70年来中国现代化追求与探索的历程时,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样三个概念,并用这三个概念对“富强、民主、文明”的基本目标作了进一步阐释和说明。此后,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并列,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拓展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强调:“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10〕从而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直接挂起钩来。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与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奋斗目标,是两个相互对应的范畴,它们之间互为补充,互相说明。江泽民同志正是在这种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科学概念。他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1〕。

基本纲领实际上是介乎于总目标、总任务和总布局中间的一个过渡性的概念。十五大提出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样三个方面,既是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统一,也是总体布局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的认识,实际上是把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追求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目标,使这些方面的具体目标和基本政策互相配套、互相关联,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使得富强、民主、文明的总体目标从目标变成了纲领,从理论变成了政策,从口号变成了实践,避免了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提出的目标过高、过大、过空,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缺乏相关的实施策略,最终变成空洞文字或空头口号的命运。

(三)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从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新世纪前20年要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其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2〕。十六届四中全会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并列提出来,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思考。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3〕在党的文献中,虽然“总体布局”一词早在1986年就提出来了,但明确提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这样的概念,并认为这个总体布局已经由“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这还是第一次。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奋斗目标和总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要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即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4〕。根据这一思想,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15〕。这个基本纲领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奋斗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把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强调“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共同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补充和完善,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其中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三者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一总体布局,决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四)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在把“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党章修正案的同时,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并把它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08年9月,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正在酝酿形成。

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使这一布局从“四位一体”又推进到了“五位一体”,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的认识。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强调“五位一体”,共同服务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补充和完善,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丰富、新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把它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强调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五大建设,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提到“五位一体”及其全称总共超过30次。他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战略步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架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紧密相连,是战略层面的宏观设计与安排,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因此,我们要想搞清楚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和发展,还必须搞清楚我们党在实践中为实现总目标、总任务所采取的战略步骤。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围绕实现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步骤,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一)“两步走”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设想是用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当时提出的战略设想是,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迅速完成,宣告了过渡时期的结束。应该说,这为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左”倾急躁情绪开始冒头,接连犯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错误,使得在15年内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化为泡影。

经受了一系列的挫折,新中国领导人开始进行深刻地反思。1962年初,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深有感触地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6〕1964年底,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三届人大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届人大还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第二步,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由于随后发生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这一“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即告夭折。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同时,开始对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进行深入的思考。到1987年,他终于规划出了一个清晰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即第一步,到199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随后召开的十三大确认了他的这一战略设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积极而又切实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辩证统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鉴于到20世纪末,我国即将提前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现实,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步骤是,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得到更大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这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到2011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从10万亿元到30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的历史新跨越。与此相对应,我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三)“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疑,“两个一百年”发展战略,是对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阶段性目标,经过3年来的努力,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决胜全面小康,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从实践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分阶段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它的初步目标,或者说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还必须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在起到2050年,在未来30多年的历史新征程中,只要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五大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如期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壮志豪情和坚定自信。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是江泽民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抑或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发展战略,都只是规划到了2050年。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快40年过去了,我们的新战略仍然只规划到2050年吗?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还有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还有没有第三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有没有第三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所有这样一些问题,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都一定会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作者曾经撰文〔17〕认为: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到2080年改革开放一百周年前后,全面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3〕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

〔4〕《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6页。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

〔7〕〔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的重要资料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3页。

〔10〕〔1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19、20页。

〔1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14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215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3-14页。

〔14〕〔15〕《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4日。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

〔17〕《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文,见唐洲雁:《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马立钊〕

唐洲雁(1962—),《学术界》本期封面人物,安徽宿松人,中共党员。1980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时代即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攻读硕士期间的多篇论文已经引起学界争鸣,并被《新华文摘》《文摘报》等摘要转载。1987年分配到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工作,2000年获得研究员职称。2001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金冲及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第一编研部主任等职,2012年交流到山东社会科学院任院长一职,现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是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山东省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泰山学者”等待遇。兼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