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文化西陵”战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16-02-26◆任

学习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西陵社区服务

◆任 蔚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西陵区委副书记、西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近年来,宜昌市西陵区以“文化西陵”为引领,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正加速建成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先后被授予全省首个“扫黄打非示范区”、“全省全民阅读先进区”等荣誉称号,中书街和果园路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省十佳书香社区”。

一、以“首善”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一是将文化西陵作为区级战略进行部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区七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文化西陵”和“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目标,《关于加快首善之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文化西陵”建设。近年来,出台了《文化西陵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 《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建设路线图、时间表。

二是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文化阵地。以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为目标,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先后投资5010万元完成5个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投资2700万元建设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场馆设施;修建各类公共活动场所1017处,活动面积达68万平方米。同时,按照文化部一级馆标准,改造升级区图书馆,将区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纳入开元大厦统筹规划建设。目前辖区拥有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8个综合文化站,71个社区图书室和11个农家书屋。以“互联网+”为支撑,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惠民工程,推进夷陵广场智慧生活商圈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是构建标准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为重点,规范文化服务队伍管理,加快建立服务标准体系,促进群众享受到均等化服务。扩大“两馆一站”免费开放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免费开放项目11个,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初步形成了以“两馆”为龙头,以街乡“一站一点一中心”(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骨干,以社区“两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为基础,以“一圈两工程”(15分钟文化活动圈、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工程)为载体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二、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一是以购买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力争全覆盖。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统筹社会资源,建立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经常性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开展“文化惠民”、“全民阅读”等活动,发挥文化机构组织作用,利用传统节假日、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辖区群众性文化骨干团队128个,文化志愿者人数达到3280人。每年为社区免费送电影100余场次,举办各类文化展演活动10余场次。

二是以社团引领与群众自发相结合实现公益化。统筹区域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社团和骨干队伍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开展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力争社会效益最大化。利用辖区科研院校、文艺团队、文博院馆等资源富集优势,积极推进共建共享,推动免费开放。积极争取授牌成立“全省地市州中签约作家最多”的“黑虎山原创文学基地”。推动地方特色文艺精品创作,《西陵文艺丛书》、《果园文学》、《格格吉祥》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果园路社区创办的《果园文学》还受到省委领导批示。鼓励社区按照居民需求,引导成立“墨池”书画社、尔雅书社、“老年互助会”等一批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文化,打造了民族团结、清风廉政、人口法治和读书文化等各类特色社区文化,辖区20个社区成为全市首批特色文化社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我区特色社区文化建设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是以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与文化消费引导相结合促进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文化产品大众化、文化服务社会化,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市场,不断适应群众文化需求。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产业引导和服务市场主体建设,大力培植文化消费,形成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无缝承接文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着力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传播市场。扶持嘉木醇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为居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优畅娱乐、悠活网吧成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

三、以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

一是实施全民阅读品牌创建,营造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以创建“全省全民阅读示范区”为契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阅读风气,营造了全民阅读、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发挥社区读书社带动效应,重点培育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读书组织11个。成立民间读书组织联盟,打造了区直机关“午间书社”、学院街道“文学沙龙”、乌龟碑社区“假日书屋”、大禹学子书店“阳光阅读书屋”、新华书店“亲子读书交流墙”等免费阅读交流场所。立足城郊乡特点,每年举办“农民读书节”活动,创设了“农家新语”专家讲坛。

二是实施市场监管品牌创建,净化文化环境。积极推进“全省扫黄打非示范区”创建,坚持“扫黄打非”工作职责 “三纳入”(即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纳入网格员日常巡查、纳入全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强化日常巡查和信息上报,规范日常监管。探索构建市区联动快速反应机制,对辖区文化市场实现了网格化、全覆盖监管,有效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

三是实施责任文化品牌创建,实现区内文化百花齐放。以责任建设为龙头,构建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精于创新、善于落实”的首善责任文化体系,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创先争优。打造形成了“道德讲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品牌、“西陵庙会”群众文化品牌、“西陵文化讲坛”读者交流品牌、“一校一特”校园文化品牌、“市民说吧”社区自治议事协商品牌、“市民文化大讲坛”社区文化品牌、“农民读书节”农村文化品牌和“中国羽毛球之乡”群众体育文化品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首善之区文化品牌集群。

四、以保障为基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

一是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机制,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区委宣传部长和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专题办公会,专题研究“文化西陵”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明确由区委宣传部和区文体新局牵头主抓“文化西陵”建设,构建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体系。

二是全力保障资金。加大资金投入,纳入年度预算管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保障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近年来,区财政年均安排“文化西陵”建设专项工作经费400万元以上。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2000万元用于区“两馆一中心”、街道社区(村)文化室、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强化可持续制度保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目标综合管理,作为文明创建考评的重要指标。同时,列入全区重点工作清单,强化督办落实,做到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西陵社区服务
社区大作战
清泰陵卜建影响西陵寺庙布局考析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千年之恋(二十二)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