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双语习得之环境因素探究

2016-02-26胡艳明韩宇轩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语少数民族汉语

胡艳明 韩宇轩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双语习得之环境因素探究

胡艳明 韩宇轩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的个人因素之外,学习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双语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文章着重分析了双语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双语学习的诸多因素。

双语习得 汉语学习 外部环境 影响因素

双语教学不能不考虑它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是由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环境是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双语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语言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时都不能忽视环境因素。

依据信息论原理,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分为可控环境和不可控环境。可控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态度、语言文化情感、社团背景、文化教育背景、语言规划、语言学习方式、语言学习场所、语言教学条件等;不可控环境主要包括语言学习者的种族文化与目的语种族文化的距离、种群的风俗习惯、出生地、成长环境、原始的目的语环境、生理因素、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居住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环境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习得。

一、环境对语言习得影响的相关研究

所有关于语言习得机制的理论,几乎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环境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离不开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所处的社会环境。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一书中提到:“二语教学中必然涉及语言及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为我们增强语言环境意识提供了启示,也为我们揭示影响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因素提供了支持。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则把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看作是一种天赋,认为婴儿生下来就有一套普遍语法,即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D)。LAD理论强调环境因素是促进语言习得机制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儿童具有的语言“天赋”必须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习得某种语言。奈曼(Naiman)等人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列出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所采用的五大策略,其中第一条就是“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并建议教师先解决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去注意有利环境,才能使他们利用有利环境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从上世纪90年代始,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目的语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习得的作用和影响。陈昌义在《论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1999)一文中从人类语言的文化属性和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等方面试图说明语言环境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必备条件,并就如何创造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提出了若干条建议。沙宗元在《课外语言环境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2009)一文中对课外语言环境的构成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目的语环境中课外学习的指导策略。吴瑞林等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测量》(2012)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宏观经济和政策、地区环境、学校管理、教师和同学、学生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吴瑞林、王莉、朝格巴依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测量》,《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学习的环境因素很多,本文着重分析双语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效果的诸多环境因素。

二、双语学习的外部环境

1.学校双语学习环境

学校是进行双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语言环境、教学管理、教材使用、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建设都会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学校双语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土壤,良好的校园双语环境可以弥补少数民族学生课堂教学中语言学习的局限与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学校能否严格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管理,会影响到双语教师的工作效能感,最终作用于双语课堂教学。在学校环境中,师资是影响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使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以及能否使用双语授课都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往往动用各种渠道,不惜支付超额的费用,花费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个师资力量强的学校。

2.家庭双语学习环境

众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背景及生活小区的文化氛围往往会影响到双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来说,干部、知识分子、医生、商人等家庭,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或者与外界有较为广泛的联系,他们的双语能力比一般家庭强,家里容易形成积极的、开放的家庭文化氛围,家长的职业活动会影响子女的双语态度和语言使用。父母及其家人在家庭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会引起孩子对言语的各种反馈,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语言学习,同时,子女在家庭中有更多接触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的可能性,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获得更多来自家长的帮助。例如:在一个父母都是双语人的少数民族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语言运用往往会根据交际时的实际情况随机转换,交替使用母语和其他语言,并借助语境、手势、表情等进行相互沟通,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就能从不同的语言中自然而然地学到其中相关的语用和文化知识。另外,如果生活的小区民族成分多,不同民族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更多机会接触、交往,学习彼此的语言,无疑对双语习得有更大的帮助。可见,社区语言环境对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也会产生影响。

3.地区双语学习环境

无论双语学习者家居何处,在何校上学,都处在某个地区或城市的范围之内,而该地区或城市的经济、文化和语言环境也是影响双语学习者学习双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疆,相比较而言,乌鲁木齐市的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要高于新疆其他地区的学生。一来乌鲁木齐集中了许多政府机关、大专院校、高科技企业,现实的环境促使民族学生要掌握汉语以满足实际交际需要,二来乌鲁木齐作为一个逐步迈向国际大都市的首府城市,吸引着许多国内外人士投资、工作、观光、旅游,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而偏远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汉族人口少,缺乏必要的汉语学习环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仅仅为应试的需要,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影响,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4.国家双语政策环境

与上述学校、家庭和地区等外部环境相比,国家双语政策环境对双语教学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与使用这一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群体密不可分,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则其使用的语言也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不但在汉族地区推广,也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我国的语言政策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双语教育、加强汉语教学的政策,确定了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双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和新疆双语政策的指导推动下,新疆“双语”教育工程全面展开,推进民汉合校、加强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等各类双语教育实验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三、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育体制

新疆的双语教学是在大力推行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自治区根据民族分布的特点和语言使用状况制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对自治区各地州的双语教学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成为双语教学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双语教学实践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以民族语文为主要教学课程,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的双语教育体制,逐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汉语教学需要的多元化双语教学类型和双语教学模式。特别是近些年来,双语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过渡、转变,许多民族中小学从原先的以民族语言为主加授汉语的单语制教学向部分课程用汉语讲授的双语制教学发展,乌鲁木齐、库尔勒等城市的双语班采用全部课程汉语授课同时开设汉语文和母语文的双语文教学模式。*武金峰等:《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专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5页。双语教育体制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的这些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观念和意识。

2.历史背景

在新疆,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进行教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就要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学习本民族语的同时,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文。196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新疆大学附中等几所学校开办汉语文教学实验班,这是最早开办的汉语教学实验班,双语教育成为正规的政府行为。1980年,自治区教育厅开始组织编写自治区第一部《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并着手编写小学至初中的七册汉语课本。1985~1987年,为适应新调整的中小学汉语教学计划,新编了维、哈、蒙、柯四种文字的中小学汉语课本。1988年,自治区七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学校必须开设汉语课,并且要从小学三年级开设。1992年,为贯彻实施“民汉兼通”的方针,自治区开办了最早的“民汉兼通”实验学校,进行双语教学实验,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双语教学。90年代中期以后,新疆的双语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如1996年开始实施汉语水平考试(HSK)、2000年正式启动民族汉考(MHK)、2000年在一些地州开展双语试点教学、2000年开始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高中班等。2004年3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加大汉语教学的力度,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要从幼儿抓起……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民汉合园,实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在中小学大力推进民汉合校鼓励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可见,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从未间断,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自愿、主动地接受双语教育,学习汉语的热情有增无减。

3.社会文化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建立在人类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又必须受文化的性质和水平制约,为其文化服务。”*付东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视野中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2007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1、10页。因此,双语教学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各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智慧和与其他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如新疆少数民族众多,且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山区草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绿洲文化和草原文化两个大文化体系,“一旦这种独特的文化为该民族全体成员所认同,便会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民族传统,从而产生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排他性。”*付东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视野中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2007年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1、10页。然而,少数民族要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和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与其他民族保持联系,实行互补。在新疆两千多万人口中,汉族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可以说,每个少数民族都与汉族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汉民族所拥有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及其始终未改的核心地位对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学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少数民族一方面要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汉语言为媒介导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实施。

4.地理环境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拥有本民族聚居区域。如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南北疆农牧区,尤其在南疆喀什、和田等四地州和北疆阿勒泰等三地州,当地人们日常交际用语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学习汉语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里,而且平均每天不足一课时,所学汉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少,习得汉语的语言环境先天不足。此外,农牧区交通不便,人们思想保守,生活节奏缓慢,这些也对双语教育产生了消极的抑制作用。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大多数民族学生长期处于在母语环境中,缺乏汉语实践机会,意识不到学习汉语的必要性,更没有主动习得汉语的积极性。而部分居住在城镇的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具有竞争力的价值取向等开放式环境,这些因素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促使这部分学生从小就对异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对第二语言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语言因素

新疆的双语教育发展水平在城镇和农牧区之间、南北疆之间有很大差异,由于语言环境及各方面条件不同,各地推进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进程不一致,全区范围内存在着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为主,双语授课实验、民考汉、民汉合校、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口语等多种双语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民族学生有的选择在纯民族学校就读,有的选择在民汉合校的双语班就读,有的直接在汉族学校就读,这些不同类别的“民考民”“民考汉”或“双语班”学生,由于学习汉语的起始时间不同,接触汉语的时间长短不一,汉语基础和掌握汉语的程度有很大差距,汉语言面貌各不相同。因此,学生自身客观存在的语言因素会长期影响他们今后的双语学习效果。

6.经济状况

新疆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也会给学生的双语习得带来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的可能性和份额就会大一些,他们可能在购买汉语书籍、订阅汉文报刊、收看汉语电视等方面比其他家庭有更多的投入。生活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负担得起子女的教育费用,也有能力为子女创造基本的学习条件,愿意配合学校教学,督促子女完成家庭作业和复习环节。然而,许多生活在农村的民族学生,家庭生活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父母无法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更没有能力有目的性地对孩子进行双语学习方面的教育,造成许多孩子学习双语起步较晚,因而错过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给孩子的第二语言学习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双语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客观现实。对少数民族双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环境是双语学习的外部条件,它制约着学习者心智活动的开展,影响着他们双语习得的进程。强调环境因素对双语习得的影响和作用,目的就是全面了解双语教学环境,建立双语教学的环境观,以使各种环境因素成为推进学生双语活动的有力条件,促进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

沙宗元:《课外语言环境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陈昌义:《论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孟志梅:《社区环境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学习的影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3期。

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预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万小燕

*本文系新疆教育厅双语课题“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研究”(SY20142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752.4

A

1009-5330(2016)03-0154-05

胡艳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韩宇轩,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猜你喜欢

双语少数民族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