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DP新低 呼唤新的改革红利

2016-02-26戴志勇

领导文萃 2016年3期
关键词:财产权改革经济

戴志勇

6.9%,最新出炉的2015年第三季度GDP数据创2009年以来新低。从结构调整到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不妙;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大数据时代数据水分减少;从投资减少到空气有望变好……哪怕一千个专家就有一千种解释,中国经济已从“奇迹态”快速转至“新常态”,是必须直面的现实。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6.9%依然是高增长。区别在于,中国是一个起点非常低的巨大转型国家,有大量社会问题需要依靠高增长来解决。在高增长时期,社会上也曾流行“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一旦经济持续放缓,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会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是谁在促进经济增长?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简政放权,使创立公司更为便利,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鼓励万众创新,自然是一条改存量、促增量的好路子。但这条路要走通,除了要有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更需要有对财产权的严格法治保护。

目前来看,这两个条件都还面临艰巨挑战。发挥直接融资功能的股市,还可以看底牌,靠内幕炒股的情况所在多有。股市打摆子似的震荡,正常的融资功能必然受到损伤。

释放普通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之后,如何让大家树立起对中国司法的坚定信心?就经济发展与人权保障而言,让财产权通过公正的司法体系真正落地,让资本愿意留在中国创造增值机会,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以自然法或天理的视角来看,对财产权的保障,不仅是对已有财产的保护,还应延伸至保障财产平等而自由的增值机会的权利。换言之,在有的领域,不能限定只有某一类型的资本才能进入,而普通公民的就不能进入,必须确保平等准入与平等竞争无远弗届。

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说,这才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民企之所以普遍生存艰难,除了税收过重,能源、金融、电力、土地等上游资源的垄断状况长期得不到实质改变,利润被非市场形成的价格所压缩,是最大的原因。

即使站在国企治理的角度,平等竞争,逼着国企在市场的大海里求生存,也比用各种行政手段直接改善国企治理更有效果。

自1980年代开始的价格改革,直到今天还需要“攻坚”,说明政府在微观环节介入市场经济的程度之深。积重难返而又必须返,但如果放开定价前不放开市场准入,不打破那些“弹簧门”和“玻璃门”,没有充分竞争的价改,很可能变成单向涨价。民企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上游的国企又去从哪里获得高额利润?废除各种不当的准入限制,让国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这仍是解决中国经济乃至社会难题的一大命门。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理是一个综合过程。GDP六年新低,要想破解而不仅是接纳“新常态”,对转型中国而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以改革突破发展的瓶颈。(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财产权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改革创新(二)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农民财产权制度
瞧,那些改革推手
以财产权理论析金融创新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