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2016-02-25朱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情感

2006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要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为大学语文确立了长期素质教育的目标。

大学语文不单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延续,她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不仅能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性,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品味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培养他们对母语文化的亲近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精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要实现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切不可忽视!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根据布鲁姆教育整体目标理念,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情感教育?多年来,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感的实质提出许多观点,但由于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重点和方法等的不同,对情感、情感教育的认识有较大差异。目前,对情感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厌恶、爱慕等。

情感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理想及信念等,主要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它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如何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走向新高度得到提升和完善,并由此焕发出内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创造欲求。

二、大学语文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语文课堂的主心骨,融入了情感的大学语文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社会,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已渗透各行各业,社会和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生拥有“证书”的多寡和职业技能的高低,这造成在校大学生淡漠人文教育,认为其不实用。殊不知,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孤独、冷漠、无情,对同窗、集体、社会乃至亲人缺乏基本的关爱,表现出自私、狭隘和偏激,因漠视人文教育导致情感缺失发生的悲剧日益增多。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在大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德化人,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增强对自我情感的调控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特征。

2、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性境界

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的心灵、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学生获得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更要让学生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广博文学知识的熏陶,达到健全人格塑造,提升人性境界的目的。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大学语文选用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高尚情感的结晶,这些作品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作品范畴,而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丰富的情感、厚重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使读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潜移默化的走向自我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无法企及的。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作品的情感是需要体验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肢解文本,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以人文精神为主线,运用视频、音频、声频、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情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构建起人文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1、感悟作品语言,体味作者情感,升华思辨能力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过“感性的阅读”即“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文学大师的语言,是有生命灵性的,她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值得读者细细体味、沉吟和把玩。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该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通过抒写作者重回阔别十八年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庭为儿孙们设定的人生道路,即适宜子子孙孙能久长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它是封建家长对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及财富能被后辈们继承、享用,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古往今来,做长辈的几乎都为此惨淡经营。然而,究竟怎样做才算“长宜子孙”呢?

现如今,社会上某些“官二代”、“富二代”们,倚仗着父辈们创下的基业、财富和人脉,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我爸是李刚”、“李天一”案等让世人震惊的同时也带给大家许多思考,正如巴金在文中所言:“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语言,体味作者情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通过情感教育达到升华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有利于大学生们加深对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促进其早日融入社会。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鼓励深情朗诵,激发学生情感

大学语文课堂上的朗诵包括教师范读、音频听读和学生朗读。文本均是有情物,教师激情饱满的朗读,可以深情感染每个学生,调动其情感体验,打开学生平时可能封闭起来的情感之门,让学生在感情共鸣的审美愉悦中,再现作品艺术形象,洞悉文字下的感情脉络,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与教育。

尤其在诗歌教学单元,一定要朗读,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若没有深情地反复诵读,李白《将进酒》中如黄河之水奔腾激荡的情感、借酒浇愁怀才不遇的苦闷怎能体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意境空明,缠绵悱恻,寄寓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怎能理解;在讲授《诗经·蒹葭》时,我配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凄婉、抒情的歌声,叩动心弦,流淌着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引发学生无限遐想,真切感受朦胧意境。

3、强化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抒写自我情感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作文反映的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写作过程中,或吟咏情怀,或剖析哲理,或描绘人生百态……这些无不传递着丰富且绚烂的生命信息,而其中最活跃的当属情感。写作中,只有情思弥漫,文章内容才是有灵魂、血肉饱满、内容丰富的。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帮助他们打开内心惧怕写作文或写作文就胡编乱造的心理枷锁。“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要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启迪他们从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发现美,找到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让他们心灵随之一颤的题材;要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让情感照亮文字贯穿写作过程始终,鼓励学生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作就会成为学生情感抒写和自我生命塑造和完善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章的真、善、美和作者浓浓的情,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们尽享语文科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7.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李云霞,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朱珠,女,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情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