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如何有效整合

2016-02-25史秀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对7-9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但在这其中,过分追求课堂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性功利,每篇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等一一道来,模式呆板,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在作文教学中则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高中,每次的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循环着相同的步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就作文论作文,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的提高。

在新课改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论断告诉了我们,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而且《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整合教学资源”。作文与课文历来是语文学科中的两大主要部分,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使其在统一的系统中,提高学生的学语文的能力、水平。

一、内容与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其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规范的语文,规范地读说写;二是学习生活的语文,要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关注地域文化;三是学习生命的语文,语文课堂要顺乎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内容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选材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另外,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探究

1.建立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为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构建一种利于学生尽快有机整合的途径。比如我们探索以下路径:

阅读课文——课文导航——泛读感知——精读感悟——寻找规律——积累思考——仿写训练

借鉴——写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内化吸收——写作设计额——仿写——阅读

阅读与写作的各个步骤相互作用,整个课程流程环环相扣,从阅读起步,互为促进,节节相生。初步可以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名篇导航与收集信息。写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而阅读课文及名著名篇就是获取素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二步:积累信息与内心吸收。没有阅读,就没有信息的积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品析美句精髓,善于积累,并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三步:习作引路与仿写训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和借鉴对于初写者无疑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再创造,写的过程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文字与写作技巧,并创造出佳作。

第四步:阅读与写作。阅读时积累,写作是创新。没有阅读的感悟就没有写作的灵感,没有写作的体验就没有阅读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自成一体。

2.课堂实施。每次训练分为五步走:

课文导航——习作引路(寻找规律)——写作设计——仿写训练——评价指导

3.课堂调整,再度实施。

4.继续改进,逐步推广。

5.反思小结,展示精品。

三、实验反思

训练“三开放”,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1.思想开放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为主,从习作命题、选材、习作方式、方法及评改、评价入手,摸索“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整合”作文教学的模式。

2.内容开放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①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开展“读《读者》”活动,并倡导学生积极开展读好书、读报活动,并记好读书笔记。

②开展“悦读空间”活动,为习作创设实践空间。

③利用学校图书角,广泛征集习作材料,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及时积累随笔记录、摘录等好习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为学生创设展示写作的舞台。

④利用学校文学社、电视台,及时向学生宣传时事、新闻,开阔学生视野,将课堂习作引向室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走近大自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习作内容,增强习作兴趣。同时,利用每周电视播音丰富的节目形式,丰富学生习作的方式。

⑤加强日记习惯培养与训练方式。

⑥开展主题“手抄报”活动。拓展学生思维,丰富习作途径。

⑦加强作文教学与各学科活动之间有机整合。

(3)形式求“活”。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

(4)批改求“精”。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是鼓励学生积极习作的有效途径。

①习作完成后,采取“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修改方法。

②采取学生集体讲评的方式,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促进习作。

③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肯定成绩,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3.形式开放

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史秀梅,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