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共读

2016-02-25李伟

中国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整本书思维课程

开学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没有学习京版语文教材,一直在做一件事—共读《海底两万里》。现在,整个小学语文界在提倡整本书共读,其实,整本书共读已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叶先生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当下看来,这依然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一、为什么进行整本书共读

1.一本书,一个独特的世界

整本书共读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读《昆虫记》会了解昆虫世界的奇妙和乐趣,读《绿野仙踪》会知道面对飓风和改变时知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才会解救自己……这样一个个的完整世界,需要完整的语言浸润。

这是承载母语学习的教材无法比拟的。教材,单篇短章,碎片化,只读课本文字,局促在小故事、小片段的氛围中,跳跃性极强,主题变化频繁,选文细碎,甚至远离孩子的生活。最无奈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深入。

2.一本书,一个语言的世界

整本书共读,可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语言发展系统。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不自觉地模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在某一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会有模仿的痕迹。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地受到的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会发展他们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也不会遗落,能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提供营养。

3.一本书,一个思维的世界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是思维的凭借。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

整本书阅读能提供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对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可以让学生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思维更加深入而多元。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

二、整本书共读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教师做的整本书共读,大多指向语文学科,存在语文学科性的问题,只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功利性较强,缺少对学生完整生活的养育。

阅读就是阅读,与其他学科是割裂的,存在学科割裂的问题。即使书中有所涉猎,一般也是读读了解即可,不会就另一学科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学生大量的质疑被湮没,发现的探究精神也被泯灭,阅读带给孩子的收获大打折扣。

阅读与孩子的生活是割裂的,存在生活割裂的问题,缺少真正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提出的“全课程”,是指向“全人”教育的课程。“全人”的核心是综合素养,让孩子拥有烂漫的童真童趣、丰富的情感体验、广博的智力背景和活跃的思维状态,让孩子学得更加饱满,更加开放,更加有情趣,更加接地气。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整本书共读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学习案例分享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他的创作以科幻、探索为主题。由于他拥有丰富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所虚构的内容具有令人惊叹的真实性,所描述的许多是当时没发现的科学规律或没发明出来的机器,后来都成为现实,吻合程度惊人。凡尔纳的作品向来以严谨科学性著称,他的每本书几乎涉及各类科学。这本书中的地理、科学、艺术的元素,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对接全课程“跨学科融合、全方位体验”的特点,我们将此次共读定位在穿越海洋、历经探险、认识世界的维度上。

一直在思考,閱读讨论的问题不应来自教师的设计,而应让学生产生阅读发现、阅读质疑,形成思维性阅读习惯,这是项目学习的关键要素。思维链接与思维发散,是学生获得思维自由的关键。如何入手,如何让学生打开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学习者?开学第一天,我们没有拿出语文教材,一篇一篇地读,一课一课地学习,而是历经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1.从头脑风暴游戏到思维导图

开学成为孩子的期盼。在第一节课上,我们一起解读了几幅图画,慢慢地聚焦在一个点上:每个人是一个独特的自己,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每一盏灯都发光,周边才会更亮。接着,我们以“过年啦”为核心词,玩起头脑风暴游戏,形成的头脑风暴图真是发散至极点,不断地链接、扩展、诠释,孩子们兴奋地感叹于自己的作品,对思维链接的内涵,他们稍有感悟。然后,我们以“开学啦”为核心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发起“头脑风暴”,以“学校”为核心词过了一把瘾。

此次不仅有发现,还出现了问题链。互动交流中,孩子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其中,第三个关键词是“凡尔纳”。以往我们会从网上查阅资料、全班交流,完成知识“搬运”,对此,孩子全然接受,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孩子的需要就产生了:凡尔纳的家庭怎样?父母对他有影响吗?这些问题是任何简介中都没有的,需要他们多方收集信息,或在后面的阅读中期待验证。

2.导图式章节阅读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情节充满离奇,“鹦鹉螺号”每到一个领域就是一个独特的事件和场景。我们按照章节共读,开始是全班学生一起阅读、交流,形成一个思维导图,渐渐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异彩纷呈。当学生在自我阅读时,会构建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由于孩子的侧重点不同,他们的关注点即为研究点,这样的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的过程才会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可以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新观念,激发创意设想。所以,这样的课堂是安心的课堂,因为它的非评价性和无偏见交流;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因为它的延迟评判,自由畅谈;这样的课堂是率性的课堂,因为它让人不断地感受到“我如此有

创意!”

3.清晰的课堂四部曲

这样的课堂是如何形成的,有四个步骤:自我标注阅读—课堂重温时段—小组自由晾晒—全班碰撞交流。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自我阅读时标注他们自懂和不懂的,如此简洁。为了弥补孩子起初课下阅读效率可能不高的情况,课堂上会安排五六分钟的重温时段,回顾阅读体验。小组自由晾晒绝不是流于形式的交流,同伴间的交流是最放松和平等的,再简单或幼稚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对话。这一环节,可以解决教师不能预设到的问题。此过程中,孩子可以应需随即进行网络查阅。全班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一个个问题的讨论是在生生互动中进行的,那教师在哪?越在关键时,教师要忍住,别急于开口,尽力隐退。教师隐退是课堂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关键。这是一种美好的等待,定会让学生生成精彩。

4.课堂手势语

如何形成生生间的互动?我们一直在使用“课堂手势语”,如:我要发言(举手);我同意(亮出大拇指);我补充(中指食指并出);我反对(小拳头)。孩子的思考反映在小小的手势上,每个人的发言会带动所有人的思考。倾听,不用再特意强调。在运行的过程中,孩子们又添加了一个课堂手势语:我有问题(食指问号)。针对这一问题,还会产生我要追问(食指来回弯曲)的手势语。

这样一来,全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程度、思维状态,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以学定教,有实质性的操作策略。在课堂上,学生不是把问题抛给教师,把期待指向教师,学生间的互相提问和补充真正达成课堂中的有效的生生互动。教师用手势语参与学生的活动,经常被提问。简洁的学生课堂手势语,全员参与,全方位互动,及时反馈,达成高效。

5.全课程体验

(1)情之所至何以言发

“海有多深,如何的奥妙,我要好好地思考,凭一个理想,来解开每个问号”,就是这样的一首歌曲,它是孩子此时的心境。他们是在寻找海洋世界的秘密,点燃自己的梦想。令人惊喜的是,课上播放了一遍,一下课孩子就打开电脑,一遍又一遍地跟唱。音乐是什么?是孩子的情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学习体验中的音乐不同于音乐的课堂。

(2)地球仪不再被冷落

书中的问号不多,但孩子脑中的问号却越来越多。西经137度15分,北纬30度7分(巴黎子午线)出发?在西经172度越过北回归线?在西经142度越过赤道?在太平洋快速穿过,望见马克萨斯群岛?经由托雷斯海峡驶入印度洋……地理板块的学习被点燃,地球仪不再被冷落,人手一张世界地图,争先制作PPT和交流。级部交流厅放置了一张超大地图,孩子可趴在上面点点画画。

(3)立体化定位

“大西洋为什么一半在东半球,一半在西半球?”在平面地图上,很多孩子弄不清这个问题。于是,走进微机室,信息教师利用谷歌地图,和孩子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旅行。在圆形地球上,用图标标注“鹦鹉螺号”所经之处,同时查阅地域风情。以“鹦鹉螺号”的位置为平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4)数字的奥秘

《海底两万里》中充满数字的奥秘,坐在教室办公的数学教师会和孩子一起研究其中的数字奥秘。在这样的数字课中,不只是为了学会单位换算。对于国际单位表示的事物,学生利用想象进行自我思维的建模。在这节课中,孩子利用换算与比较,领会认识世界万物的

方法。

(5)科学实验室

“吃水线?水压?潜入?压力表?”孩子的阅读问号依然继续着,于是走進科学实验室,动手制作潜望镜,建模演示潜水艇,绘制复原图,拼插模型……最令人欣喜的是,课堂上孩子是主讲和辩手。

(6)美工复原图

如此神秘、如此神奇的“鹦鹉螺号”,我们一直游历其中,它的内部结构独特,设置科学,布置精美,外形坚韧……语言的描述留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那它到底是怎样的一艘潜水艇?孩子们在美术课和科学课上挥舞画笔。

(7)电影欣赏

《海洋》是史上成本最贵、票房最高的纪录片。占据地表70%面积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包括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海洋离我们那么近,又总是隔着一层神秘面纱。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浅海地带,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一场未知世界的冒险,一次与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活化石的邂逅之旅。这是最新的电影设备使电影可以从海底深处和空中捕捉那些不可思议的美妙画面……

(8)“一次海底的探秘”

探索海洋生物,描绘海底世界,触摸海底,在地图上行走……结合“游学单”,利用非传统课程日,我们来到北京海洋馆,开启北京海洋馆主题游学课程。

游学结束后,孩子们都在群里晾晒自己的摄影作品,这成为本次活动的主题之一。照片独特的视角,创意地编辑,获得不少赞!

整整一个月,我们就这样在海底内外漫游着,意犹未尽……我们开始回顾整理,孩子自主选择交流的话题和形式,于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介绍,奇特的海洋生物,精美的潜水艇设计,进入孩子的视野。

6.阅读链接

一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只读了这一本书?全套的世界各地寻宝记、漫画加有趣的概括,成为孩子的最爱,在级部内循环;凡尔纳的代表作也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

7.课程体例的形成

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和孩子在相关联的各个领域体验着、阅读讨论着。文学板块,阅读成文的策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体验探险的过程,形成连锁阅读;数字板块,了解国际单位,感受认识事物的比较思维;地理板块,认识平面的、立体的地球,学会顶点表位,认识七大洲四大洋,了解相关的气候特点;科学板块,了解压力和浮力,制作潜望镜;艺术板块,绘制潜水艇的平面、立体模型,绘画奇特的海洋生物,学习主题歌,赏析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摄影艺术的探讨……

问题不断涌现,不断解决,就像一条水渠一样,有主流,但在流淌的过程中又出现很多分支。也许只有这样的发散,才会让这片土地更滋润。

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共读,孩子可多领域研究,多元互动,全方位体验,自我发现,自我质疑。学习活动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才会让学习真正意义地发生着。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点评:整本书阅读是一个老话题,因学科改进意见的出台成为一个新焦点。李伟老师将整本书阅读和“小样本”阅读及碎片化阅读进行比较,阐述整本书阅读的优势和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必要性。借助《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历程,从形成阅读期待、理清阅读路径、学习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描述,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可圈可点。李老师明示了通过阅读文本开启学生跨学科、多领域的学习历程。整本书阅读是一门课程的开发,借助项目学习理念,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从计划、执行、检查成果、互动等方面进行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式。

也值得我们思考以下问题:第一,阅读与共读的关系。文中阅读和共读两个词汇交替出现,值得思考的是阅读与共读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第二,整本书与单篇短

意。文中在阐述整本书阅读优势时,也关注到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短意阅读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级,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二者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第三,项目学习通向课程制高点。项目学习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载体,从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内容的执行到检查执行情况、互动学习成果到计划修改,周而复始,构成一次学习过程,也是一门课程的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本文对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如何检查、调整、指导。进一步提高效率,也是整个项目必不可少的部分,此方面也可以呈现佐证,完整地构成“起点—路径—终点—评价量规”的课程制高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 李群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整本书思维课程
《论语》整本书阅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