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出国需轻装上阵

2016-02-25

商界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所在国匠人企业

年初,海尔集团并购了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标志着中国家电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达到一个新高度。但企业“走出去”,不要背负为国争光的包袱,要“在商言商”,正当地寻求商业利益。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我国每年的海外投资总额已经超过千亿美元,2014年更首度成为全球资本净输出国。

然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国政府对我国企业大举海外投资多有疑虑,许多企业也总是背负着为国争光的包袱,常被提出不合理要求。结果,真正成功且回报理想的项目占比偏低,投资的产业也局限于基础建设、能源资源等。

中国企业“走出去”别总想着为国争光,应直接告诉各国政府自己的盈利需求,进行正常的商业交流。在商业思维、工作模式、运营理念上进行转变,从而在海外站稳脚跟、开拓市场。

其一,要重视商业竞争中最基本的理念——“在商言商”。

从“在商言商”角度出发,“走出去”的企业首先要警惕,不要盲目跟从投资所在国政府的指挥棒。

以“一带一路”为例,不少沿线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为加快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常常急于求成,在各项评估还没有完成之前,就要求外国投资者的项目快速上马,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如果遭遇到此类“心急”的国家,切不可盲目听从投资所在国政府的指挥。应充分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辨别项目可行性,自己决定投资的较佳时机。

其二,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要培养匠人精神,打造良好声誉。

当前我国企业有一个软肋:很多条件比较好、回报较稳定的项目,往往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夺得,条件、回报均一般或较差的项目,我国企业才能分一杯羹。即使是面对这些“鸡肋”项目,我国企业之间还不时“内斗”,这不但为以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埋下隐患,也影响了企业的声誉。

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培养匠人精神——对于产品质量、制造技术的崇敬。匠人精神并非不鼓励竞争,而是竞争的前提是以产品的质量、制造技术说话,以此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质量。最终获益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所有民众。

其三,要想长远、深入地进入国际市场,符合国际标准的后续服务也必须跟上。

要打开海外市场,除了提供产品之外,后续服务往往更为重要。不少海外投资企业集中在基建领域,此类业务不但利润丰厚,更有利于让投资所在国对我国企业形成依赖,是打造企业品牌、口碑的关键。

这方面,香港、澳门不少大企业拥有丰富的经验。香港港铁公司在车站管理、车站设计的便利性上有口皆碑,其车站上盖的房地产综合发展模式更让其成为全球极少数盈利的公共交通系统之一。而澳门的休闲旅游业经营者,在城市整体旅游规划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因此,内地的企业除了交流、学习先行者们在长期服务方面的经验外,也可以考虑联合具备一流国际服务水平的港澳企业抱团“走出去”。

其四,企业不应只抱有“支援贫困地区”的想法,而要培养当地化意识。

过去,不少企业不但较少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也较为忽略当地的劳工福利、安全保障和环保因素。甚至有企业认为,只要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如今,不少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对我国企业的投资说不,或者是要求提供更优厚的条件,付出更多的金钱。这不仅仅是我国企业的毛病,过往很多西方跨国企业也曾由于在地化意识不强而吃亏。

以此为鉴,企业“走出去”更加要培养在地化意识,主动学习及掌握当地的制度和文化。同时,除了参与官方项目之外,可更多地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只有逐渐为投资所在国的民众所接受、认同,我国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得更顺利、更快。

简而言之,我国企业“走出去”期间,不要背负为国争光、输出技术的包袱,应该直接了当地告诉投资所在国的政府、民众,我国的企业过来投资,合法经营、追求盈利。这不仅能避免投资所在国对我国企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作出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能够消除各国猜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背后目的。

猜你喜欢

所在国匠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
2011年ENR最大200家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中国大陆入围企业(根据来自公司所在国海外项目的设计收入排名)
2010年最大200家国际设计公司(根据来自公司所在国之外海外项目的设计收入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