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俞穴贴敷配合电针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60例临床观察
2016-02-25王子平
王子平
【摘要】 目的:观察肺俞穴穴位贴敷配合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肺俞穴穴位贴敷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症状严重程度、肺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多项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俞穴穴位贴敷配合电针联合西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电针疗法;肺俞;穴位贴敷法
【中图分类号】R562.2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55-03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因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该病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根治措施,成为公认的医学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采取长期吸入激素及全身用药减少和减轻急性发作,将哮喘控制在缓解期,但副作用大,费用高,病情易反复发作。笔者近年来运用肺俞穴贴敷、电针结合西药综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共纳入118例患者,均为从2010年至2014年间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住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18例患者中,年龄18~75岁,平均(46.5±11.23)岁;病程1~45年,平均23年。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1-45年;轻度的22例,中度26例,重度12例。对照组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4.03±12.34)岁;病程2~35年;其中轻度21例,中度27例,重度10例。两组在性别、病程、年龄、病情轻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制定。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全部病例来自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病人,全部病例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诊断辨证标准,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为自愿参加临床研究观察。排除标准:年龄>75岁,既往有对药物已知成份过敏者;全部入选病例经胸部CT等检查,排除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疾病者;排除精神病病人、孕妇患者及不配合治疗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如氨茶碱(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727)0.125g或0.25g静脉点滴、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241) 40mg或80mg静脉点滴,舒利迭(葛兰史克公司生产)喷雾剂l吸,bid,喷雾,有明显炎症者给予抗炎治疗等,并进行观察随访。两组均治疗15d后进行疗效评定。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及肺俞穴位贴敷,具体操作:选取定喘、肺俞、膻中、大椎、足三里、脾俞、大杼、肾俞为主。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暴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皮肤,胸、背部穴位采用斜刺0.2~0.3寸为宜,足三里直刺1~1.5寸,以华佗牌28或30号1~1.5寸毫针刺入,进针后刺激得气,接HM6805-2型(四川恒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电针治疗仪,以连续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电针20min后,留针30min,每隔15min行针1次,施以提插捻转手法,适机补泻。每天施以电针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5d。
肺俞穴位贴敷:由专门培训过的护士进行操作。寒哮型用白芥子2g、元胡20g、细辛12g;热哮型用白芥子2g、黄芩20g、防风12g;均按此比例研成细末,用姜汁加凡士林调成糊状,取少量置于2cm×2cm大小的医用贴上,敷贴于患者背部两侧的肺俞穴,成人每次贴4h。每日l贴,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5d。
1.4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观察记录咳、痰、喘等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两组治疗结束后进行总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肺功能以治疗前后FVC、FEV1改变进行。
1.5 疗效标准西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拟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拟定。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I s用力呼气容积(FEVl)或呼气峰流速(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I (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I或PEF增加量在25%~35%.或治疗后FEVI (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在15%~24%;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采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以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评定。临床控制: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60%,<9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细则见表1。
1.6 统计方法 处理应用SPSS13.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经治疗,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组症状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FVC、FEVI改变比较两组治疗15天后,FVC、FEV1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3。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肺俞穴位贴敷结合电针加西药治疗比单纯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见表4。
2.4 不良反应观察全部患者治疗后经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治疗中共发现有10例患者出现贴敷处皮肤轻微发泡,轻微瘙痒不适,但病人仍能坚持,未作特殊处理,说明此疗法安全可靠。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哮喘为素有宿痰伏肺,在人体体虚劳倦、外邪侵袭等情况下外邪引动体内的伏痰,以致痰气交阻,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哮喘。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病从寒化,则发为寒哮病,若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病从热化,则发为热哮病,两者为临床常见主要的两大类型。又哮喘的反复发作,则病可从实证转为虚证,病情缠绵难愈。西医对本病治疗主要采取脱离变应原,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激素等治疗,但易复发,中西结合治疗本病因其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所以患者易于接受,根据中医理论,患者伏痰的产生主要涉及到肺、脾、肾三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水,水液不调,与痰生成密切相关,故取穴上取肺、脾、肾三脏的穴,定喘为治喘要穴;肺俞为肺经气所注;能降肺气以平喘;膻中穴为宗气积聚之处,取该穴能宽胸理气,降气平逆;取大椎穴能升提阳气,清热祛痰,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足三里能健脾化痰,扶助正气。取大杼穴能清热,脾俞能调理脾胃,杜绝生痰之源,肾俞能通调水道,针刺手法采用补法能温化寒痰,丰隆为祛痰之要穴,取该穴能祛痰。穴位贴敷具有悠久的历史,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贴敷疗法中使用的祛痰平喘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肺俞穴,肺俞为肺经气所注,刺激该穴能调节肺脏,能降肺气以平喘,直接发挥药效。
笔者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将中药、穴位、针刺三者结合起来,选取特定穴位,将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穴位与相关脏器的关系,通过刺激穴位(包括针刺及药物刺激)与药物本身的作用,产生较强的效应,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通过针刺,调节脏腑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何扬子等经研究发现,针灸加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对穴位良性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激发大脑层对植物神经的调节而达到平衡,而且还发现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体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促进对支气管管腔炎症或水肿的消退及吸收,解除支气管平缓肌的痉挛,有利于痰液的顺利排除。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患者咳嗽、喘息、咯痰等症状,有利于痰的排出。
本研究中西医治疗既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又可抗炎、祛痰、解痉;与中医学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标本兼治的法则一致,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起协同治疗作用,故能收到较好疗效。中西医综合治疗本病,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副作用少,适合在基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