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蜂蜜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与改善途径
2016-02-25陈烦凯里学院
■陈烦 凯里学院
我国蜂蜜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与改善途径
■陈烦 凯里学院
蜂蜜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蜂蜜、蜂王浆、蜂胶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高达25%以上。蜂蜜出口企业超过90多家,每年我国约40%的蜂蜜产量远销国际市场,如比利时、日本、英国等。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口的蜂蜜大约在12万吨左右,占世界蜂蜜出口贸易总量的1/4,多年蝉联全球首位。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蜂蜜出口屡遭遇壁垒,给蜂蜜出口企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2015年11月,“蜜蜂与人类健康创新峰会”提出中国蜂业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如何解决蜂蜜出口频繁遭遇壁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蜂蜜出口遭遇壁垒的现状及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最后提出促进我国蜂蜜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改善途径。
一、我国蜂蜜出口遭遇壁垒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蜂蜜出口量大、价低,但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与大洋洲、北美洲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我国蜂蜜的出口量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2014年,我国蜂蜜出口量129824.3吨,增幅为17.8%,出口额为26030.3万美元,增幅为21%。2015年1-10月,我国蜂蜜出口量121836.7吨,同比增长16.2%,出口额为236748.2万美元,同比增幅为15.6%。然而,在蜂蜜出口量上涨态势下,频繁遭遇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蜂蜜出口企业的发展。在全球主要养蜂国家中,我国蜂蜜出口数量大,单位销售价格最低,但也是最容易遭遇贸易壁垒的国家。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我国蜂蜜出口遭遇贸易壁垒14次。与以往年份相比较,2000年为4次,2005年为5次,2009年为5次,2014年为11次。同时,对我国蜂蜜出口实施的贸易壁垒时间持久。以美国为例,自1994年起就从未停止过对我国蜂蜜出口实施贸易壁垒措施。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且近年来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如反倾销税不断加重,2015年安徽鸿汇公司倾销幅度高达215.37%。
(二)全球联动性加强,通报国家(地区)增多,我国蜂蜜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全球市场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呈现普遍加强的趋势。日、美、欧三大蜂蜜进口市场率先对蜂蜜农药残留标准、规则进行调整。自2014年起,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新西兰等国也开启了新一轮的食品安全法更新,不断与国际主要市场技术法规靠近。如2015年9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就农产品最大残留限量进行了调整,其中针对蜂蜜产品中的重金属、氯霉素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日本是全球农药残留标准最为严苛的国家,目前制定的农药残留指标包含611项,涉及农药86种。在全球各国都频繁更新食品中农药残留、添加剂限量的同时,联动性加强。过去,国外通报主要以日、美、欧等主要贸易市场为主,约占全部通报的95%以上。近年来,全球各国(地区)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出口食品的检查愈加严苛。以我国出口的天然蜂蜜为例,仅2015年1-10月,就被国外通报23批次,占我国食品出口全部通报的10%左右。如2015年8月,枣庄市海石花蜂业集团的槐花蜂蜜因氯霉素超标被中国香港通报;2015年9月,随州市集蜂堂集团的枇杷蜂蜜因检出禁用兽药氯霉素被日本通报。随着全球联动性加强,我国出口蜂蜜屡被通报,出口形势严峻。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蜂蜜出口最主要的贸易壁垒
所谓技术性贸易,即为了维护本国的贸易安全,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蜂蜜大量出口海外,曾有着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各国出于保护本国蜂蜜产业的发展,纷纷以技术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蜂蜜的进口。2014年欧盟兽医委员在从我国进口的褐虾中检测出氯霉素严重超标。受“褐虾事件”的余波,2015年我国产的蜂蜜被陆续下柜、停售。随后,德国对我国进口的蜂蜜也实施了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如四环素、磺胺等蜂药的残留量不得超过0.01mg/kg,链霉素不得超过0.02 mg/kg,氯霉素不能超过0.05 mg/kg。然而,我国蜂蜜中农药残留远超出国际标准。据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检测数据,我国蜂蜜中四环素含量为0.03mg/kg,链霉素含量为0.05 mg/kg,氯霉素含量为0.12mg/kg。可以说,农药残留的严重超标,导致我国蜂蜜出口药物残留事件频频发生,也制约了我国蜂蜜产业的出口发展。
(四)惩罚性关税是我国蜂蜜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另一形式
所谓惩罚性关税,又称为报复性关税。即商品出口违反了进口国的相关规定,或是未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等,而被进口国征收具有惩罚性质的进口附加税。对于进口国而言,通过反倾销惩罚性关税,以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国内市场,但这一行为却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近年来,我国蜂蜜产品出口遭遇歧视性的倾销认定,再加上高额的反倾销税收,造成蜂蜜出口企业苦不堪言,更是制约了我国蜂蜜产业的发展。如法国对我国蜂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主要集中于高额的惩罚性关税。2015年,法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蜂蜜产品征收高达209.9%的关税税率。除此之外,美国对我国蜂蜜产品征收高达213.27%的关税税率。可以说,带有歧视性的高额惩罚性关税,令我国的蜂蜜出口商望而却步。
二、我国蜂蜜出口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一)发达国家希望“保护”国内市场,制约了我国蜂蜜产品出口
日本、美国、欧盟是我国蜂蜜主要出口地,但同时,也是我国蜂蜜出口遭遇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能力日益增强,“中国崛起”给部分国家带来了不安。尤其是我国蜂蜜产品以其价格比较优势,逐渐占领了日、美、欧三大市场。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我国天然蜂蜜出口数量为14085吨,金额为28613千美元,即价格约为2千美元/吨。2015年1月-10月我国天然蜂蜜出口价格基本都保持在2千美元/吨,同期,越南对美国蜂蜜出口价格约为3千美元/吨。然而,这三大市场虽然标榜倡导自由贸易,但出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对我国蜂蜜出口企业的反倾销、歧视性待遇频发。以美国为例,为保护本国的蜂蜜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从我国进口的蜂蜜征收高达25.88%-183.8%的反倾销税。整体而言,我国蜂蜜出口产品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性问题,如药残留超标等,但针对我国蜂蜜产品如此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势必是保护本国蜂蜜产品的一种手段。我国蜂蜜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既耽误了我国蜂蜜在国外的销售时间,又动摇了出口信息。在全球经济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话语权,才能有效遏制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的反倾销、歧视性调查。
(二)我国蜂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导致在国际市场中遭遇反倾销征税
近年来,我国蜂蜜出口量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但从国内出口市场来看,秩序混乱是导致我国蜂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出口蜂蜜产品成本计算不合理。目前我国蜂蜜产品的价格计算公式为“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利润”,导致价格相对低廉。2015年我国蜂蜜出口价为2千美元/吨,仅为同期越南蜂蜜出口价的2/3。而国际市场上,则通常以中等地甚至优等地的生产价格为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蜂蜜出口缺乏统一的管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协会,对蜂蜜出口数量、出口对象都没有合理的管理体系,导致蜂蜜商在国际市场上肆意竞争、低价竞争。我国蜂蜜产品出口价格越来越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反倾销征税。如2015年5月,美国商务部就对我国蜂蜜做出了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核定我国蜂蜜出口企业的普遍税率为2.63美元/千克。
(三)我国蜂蜜出口企业不能积极应诉,导致贸易壁垒愈演愈烈
我国蜂蜜出口企业中,中小企业居多,在面对国外恶意反倾销调查时“畏难”心理作祟,不能做到积极地应诉。如对外国法律、法规不熟悉,底气不足,或者不愿支付高额的官司费用,尤其是部分企业指望搭“便车”,坐享其成。我国蜂蜜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无形中给予国外贸易壁垒集团更多的借口。对于中国蜂蜜企业而言,最终结果要么是丢掉市场,要么是保住市场丢掉利润。据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司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蜂蜜出口企业在遭遇贸易壁垒时,仅约有18%左右积极应诉,更多的是消极以待。如2014年我国蜂蜜倾销事件后,起诉方律师抓住中国企业不愿应诉的弱点,鼓励美国对其他行业提起反倾销诉讼,继而发生“连锁反应”,给我国企业带来数以亿计的损失。据商务部统计,2014、2015年,美国对我国反倾销案件共计14起,除蜂蜜外还包括葡萄酒、自行车生产、靛蓝染料等行业。
(四)贸易壁垒针对性加强,限制我国蜂蜜产品市场份额
我国蜂蜜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达到25%以上,多年蝉联全球首位。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发达国家纷纷对我国产品采取针对性的贸易壁垒。2015年,我国蜂蜜出口的两大市场欧盟和日本以四环素、胺素等抗生素含量过高为由,对我国的蜂蜜产品实行封关。我国蜂蜜产品欧盟、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从原有的36%、28%降至13%、14%,阿根廷已逐步取代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主要地位。无独有偶,以此轮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欧盟、日本对我国其他农产品也采取了针对性的贸易壁垒措施。如2015年,欧盟禁止从我国进口水产品,导致我国水产品出口下降73%;日本蔬菜进口商发出“自我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冷冻蔬菜出口下降32%。
三、促进我国蜂蜜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改善途径
(一)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卫生监管,提升我国出口蜂蜜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目前,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出口蜂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管理,我国应建立出口蜂蜜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蜂蜜从采蜜、加工到包装、配送等环节全方位的质量监控,通过信息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查询蜂蜜产地、加工等各环节信息。质量可追溯体系是指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使用和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通过这个体系,我们可以加强蜂蜜质量标准建设,促进蜂蜜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该体系规定,蜂产品的生产原料必须是绿色无污染,要来自经检验检疫备案的养蜂基地。企业要加强监督检验,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规范制度,在源头上杜绝农药使用超标问题。食品卫生部门加强管理,严格要求蜂蜜出口企业按照现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2012)》,着力提升蜂蜜产业出口竞争力。如不得掺假、掺杂及含有毒有害物质,放蜂地点要远离有毒植物,防止蜜蜂采集有毒花蜜;接触蜂蜜的容器、用具、管道和涂料以及包装材料,必须清洁、无毒、无害,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容器如镀锌铁皮制品、回收的塑料桶等。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蜂蜜生产企业应加强经常性、不定期性卫生监督,根据需要无偿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并向全社会及时公布检验结果。
(二)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方位提升蜂蜜产品质量
受欧盟、日本、美国等蜂蜜进口国对蜂蜜药残检测标准日益严苛的影响,给我国蜂蜜出口企业生存带来挑战。由此,蜂蜜出口企业必须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出口蜂蜜的质量。结合我国蜂蜜生产的实际情况,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步规范蜂蜜生产的规范化,提升蜂蜜产品质量。提高蜂农的专业素养、规范蜂蜜的生产环节。采蜜技术是蜂蜜生产过程的关键,蜂农进行蜂蜜的采蜜时,需要树立较高的卫生健康意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蜂农需要经常参与采蜜知识培训课程,从而保证蜂蜜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对于蜂蜜的每一道程序,都需要做到专人负责。同时需要负责人对自己责任区域进行检查、签字认证,从而保证生产出的蜂蜜具有较高的质量。蜂蜜出口企业在收购蜂蜜产品时,加强质量把关,如对农药残量等进行严格检验,保证蜂蜜质量关。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蜂蜜生产企业应聘请技术人员,对蜂农的养殖、采蜜技术进行指导,提升采蜜效率,提高蜂蜜品质。在蜂蜜生产环节,加强卫生管理,引入先进的消毒、过滤等设备,保证蜂蜜产品质量。通过国际认证、有机认证等,提升蜂蜜质量,如IS09000、HACCP等认证。
(三)推行规模化养蜂,完善蜂蜜产业链管理,加快蜂蜜出口企业的产业化进程
为了提高我国蜂蜜出口的产业化进程,需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蜂蜜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标杆,逐步实施国际化品牌战略。完善蜂蜜产业链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蜂蜜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综合实力,加速产业化进程。通过养蜂联合体的形式,建立优质蜂蜜生产基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正确引导蜂农“绿色”理念,加强养殖、采蜜环节的管理,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积极引进外资,创办养蜂场,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创新特色产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规范市场秩序,延伸产业链长度,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正确宣传蜂蜜的产品特点和功效,推进我国蜂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转变。提高我国蜂蜜生产和出口的整体实力,从而实现我国蜂蜜的产业化进程。
(四)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促进我国蜂蜜产业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限制了我国蜂蜜出口。因此,我国要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蜂蜜出口业的影响,统筹技术性保护的协调机制,建设有力的贸易协调机构。按照WTO有关技术性贸易的规定及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规则,建立、健全相应的执法监督机制。集中协调相关对外贸易事务、统一对外磋商、统一对外贸易的口径。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对蜂蜜出口企业加强政策性的引导。如日本、美国、欧盟等蜂蜜主要进口国的药残检验标准、规则调整等。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已召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修订座谈会,并将相关标准修订纳入日程。该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行业自律,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与帮扶下,提高自身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力,摒弃恐惧、厌诉的心理,积极参与诉讼学习,娴熟利用国际诉讼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培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研发、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保持高度的环境及安全意识。即有意识地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有意识地积极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控制或降低生产及回收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
(五)构建蜂蜜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中国蜂蜜”品牌溢价
2015年11月,召开了蜜蜂与人类健康创新峰会,提出中国蜂业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在近年来的蜂蜜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的蜂蜜生产还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蜂蜜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我国蜂蜜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样化蜂蜜新产品。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研发蜂产品多样化制造技术。加强海外市场调研,提升加工能力,创新产品,尤其是发展有机蜂蜜、功能性蜜蜂,从而实现品牌溢价。对我国蜜蜂养殖进行规模化处理,升级采蜜、养蜂技术装备,提升蜂蜜的品牌竞争力。尤其是因地制宜,形成较大规模的蜂园基地,通过规范养殖技术,从而保证蜂蜜具有较高的质量。强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为蜂蜜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奠定资金条件。同时,蜂蜜出口企业要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并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蜂蜜生产全过程中。另外,重视营销,着力打响“中国蜂蜜”品牌。蜂蜜有好的质量,还需配备优秀的营销团队,将我国蜂蜜推向全球,逐步树立“中国蜂蜜”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溢价。如通过国际宣传、蜂蜜产品交流等,向全世界营销中国蜂蜜。▲
[1]盘和林,何敏红.中国蜂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05):13-16.
[2]孙翠清,赵芝俊.美国蜂业支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60-66.
[3]林可全,丁丽芸.中国蜂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ISCP范式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30(004):44-53.
[4]李晓桐、申为民、宋俊乔.美国对中国蜂蜜出口反倾销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08):19—21.
[5]刘庆博、刘俊昌.我国蜂蜜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5):26、27.
[6]李瑞珍,刘朋飞,李海燕.中国蜂产品市场SCP分析与预警[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5):36-44.
10.3969/j.issn.1003-5559.2016.01.010
本文系凯里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成果(基金编号:KLX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