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精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2016-02-25马金玲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马金玲 ( 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新形势下精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马金玲 ( 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的需求,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教育必然要取代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审美功用、教育功用、精彩课堂的实现方法等几方面展开深入探究,以“人的建设”为导向,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活跃而又充满美感的大学语文课堂,在新形势下势在必行。
精彩课堂;审美;教育;人的建设
大学语文具有审美、知识和精神传承三位一体的学科功能,大学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知识、美与活力。大学语文课堂也即文学课堂,所讲授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历经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如《蒹葭》、《离骚》、《秦晋崤之战》、《陌上桑》、《归田赋》、《长恨歌》、《伤逝》、《容忍与自由》、《哈姆莱特》等都是文学经典,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情感抒发均生成于时代情境,它存留了作家的人格气质、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时代的宿命抗争。所以,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自己,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强化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中完善自我,至关重要。
一、大学语文课的审美功用
1.美的来源
“美”在汉语中,使用次数频繁,青山秀水,花红柳绿,多么美,多么奇妙啊!关于“美”的起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过解释:羊大为美。“羊大”之所以美,是由于好吃的缘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甘,美也,从口含一。”[1]这种说法,也有人质疑,羊大就一定肥美吗?小羊也有肥的,大羊也有瘦的。有一回路过一家名叫“羊爷爷”的火锅店,我在想,这家火锅店生意一定不好,羊爷爷的肉老了,不肥美了,火锅的味道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名叫“小肥羊”火锅店一直生意兴隆,“小肥羊”想想就让人流口水。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所在。
尽管有人质疑,但大家觉得好吃为美,吃到味甘可口的东西,就会称赞:美。如陕西的美食油泼辣子面、羊肉泡馍、凉皮,咥一碗,嘹咋咧!嘹咋咧也即美,好吃。《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夜之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把中国的美食演绎的绘声绘色、淋漓尽致,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吃货和美食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人分不清美与丑的界限,甚至把丑当成美来加以炫耀。所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至关重要。
“梁启超就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高尚的趣味,发挥善的、美的情趣,压伏、淘汰和铲除低级的、恶的、丑的情趣,从而推动人类的进步”。[2]而文学课是其中的法宝之一。也即美育。鲁迅也说过:“文学能涵养人的情思,培育人的理想。文学能启示微妙幽玄的人生真理。如果人们去读从荷马以来的各种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不仅读到了诗,而且看到了人生,看到了人生的优点和缺陷,就会自觉勇猛地发扬精进,努力使人生更为圆满。所以,文学有教育意义,从而有益于人生。”[2]鲁迅认为,文学的教育作用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教育,这个国家就要零落颓唐了。鲁迅的“弃医从文”也说明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2.文学的审美价值
文学是一种再现艺术。文学具有逼真的形象美、生动的叙事美、隐含的情感美、丰富的意蕴美、诗意的形象美、直观的造型美、开放的意义美、朦胧的意象美、逼真的情境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审美价值的教育功能,利用作品中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美的形态,实施审美教育。
优美具有和谐的教育功能,能够培养学生协调、平衡的心理,审美教育应从优美开始;崇高具有意志教育的功能,能够振奋精神、提升人格、磨砺意志、培育理性,激发主体意志,建立人的自信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有利于摆脱平庸、麻木和消沉,培养人积极的进取心;悲剧具有崇高的价值教育功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的受挫能力与死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承受力,克服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使灵魂更坚强,心灵更有韧性;戏剧具有快乐教育、智慧教育的价值,给人轻松感、自由感,让学生获得心理的释放,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包容万方,微笑面对生活的态度;丑和荒诞具有培养反思批判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文学的教育价值,合理利用文学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学生思想的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向善,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女、帅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文质彬彬中的“质”指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文”指人的文饰。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质胜文),这个人就粗野了。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的道德品质(文胜质),这个人就虚浮了(道貌岸然)。[3]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君子。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才能称得上“文质彬彬”。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用
1.潜移默化
如今的教育普遍出现过分追求分数、升学率的现象,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严重欠缺,高分低能的学生层出不穷,校园暴力及学生受挫想不开而轻生的事件屡见不鲜。多少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就消失,他们正值青春,本应拥有美好的前景,却走上了不归路。教育的意义究竟何在?“分数”还是“成人”?这是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反思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弥补了有些专业上大学后无缘语文课的缺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有人说,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政治老师的任务。笔者认为,语文课是一门综合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课陶冶情操的作用,其实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影响的过程,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会给我们人生以重要的启示。这比政治课干巴巴的说教的效果要好的多,文学课把思想教育融入了文学作品的阅读讲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因此,利用文学课教育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育人为本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一个人如果知识渊博,不会做人(不是那种圆滑的处世态度),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指出: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3]陈忠实老师去世,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自发前去吊唁,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大家都说他是个好人,谁需要他帮助,他从不拒绝。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因此,教学生如何完成做一个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以分数来评判教育的效果。
在我八年的大学老师生涯中,始终把“育人” 放在首位,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读书、写小论文,为课堂教学储备知识、发掘教学方法。我的课堂学生听课率达99%。数字似乎有点绝对,但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我讲课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动用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说学逗唱、琴棋书画,融入到讲课的内容中,充分调动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的第一节课,95%的学生总在认真听课,而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有个性的学生似乎表现出几分不屑,或者玩手机,或者睡大觉。因此,我就对症下药,在讲好课的同时,重点抓这几个有个性的学生。通过和他们倾心交谈、说服、督促,学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原来呀,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不太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因此就会有排斥的情绪。我就问学生,你不喜欢文学,那你喜欢什么?有同学说,我喜欢弹琴,有同学说我喜欢跳舞。但我告诉他们,如果文学学不好,琴声不会悠扬,舞姿不会灵动。因为没有内涵的表演只是一种技术,而要达到艺术,离不开文学课的学习。学生的态度明显好转,开始重视文学课。没有特殊情况,每节课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学生重回课堂,争取不让一位大学生掉队,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取得进步。
三、精彩课堂的教学方法
1.“律”字开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节课,十分重要,不仅要给学生留个好印象,而且要给学生宣布自己的课堂纪律及学习要求。有学生就纳闷了,大学不是很自由吗?老师怎还管我们?我给学生解释:什么叫大学的自由?思想自由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而不是自由散漫。《秦晋崤之战》强大的秦国为何失败?连王孙满这样的小孩都看出来“秦兵轻而无礼,必败”。因为秦军的士兵不懂礼节,目中无人,必败无疑。所以课堂纪律很重要。
我给学生规定了课堂纪律“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希望和学生能走到一起来,走出一份深深的师生情。(1)不迟到,不早退。(2)不打盹。(3)不说悄悄话。(4)不玩手机。(5)不能不写作业。然后询问同学们,能否做到?学生异口同声一致通过。这看似老生常谈话题,真正实施则难上加难。作为老师,自己也得做到,否则,教育学生无济于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2.“读”占鳌头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呢?学生要注意两个环节:首先是“读”,“读”占鳌头。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成诵。对于这个传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苦吟诗人贾岛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无不透露出诗人吟诵锤炼的情景。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使我们领悟到其中的意境,领悟其中的声韵之美,进而体味特定的声韵节奏对于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作用,真正感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就大学语文这门课来讲,精选的都是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名篇佳作,阅读时要注意细读,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不仅要默读,而且提倡“朗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出作品的情感和韵味,如果有可能,一些诗歌和短文最好能背诵。我在讲《再别康桥》时,声情并茂朗诵《再别康桥》,把学生带入康河的美景中,让学生陶醉,直到朗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继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文学的美,并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3.“写”记手头
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段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和兴趣的,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致创造性的写作。
有一次,我们与陈忠实老师进行了一次座谈,有一个同学问:如何能写出像陈老师您在《白鹿原》中那样厚重、朴实、有力的语言?陈老师也概括为:多读多写,无巧妙的办法。不读一种风格的书,不读一个作家的书,要博采众长,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还要多写,一个人的文字功底,除了智慧之外,还要亲自去写。除了记日记之外,还有记事笔记,把每天看到的一件事,一句幽默的语言,一句话……都可以记下来,这是锤炼语言文字最好的方式。如果一天中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可以写今天的天气,天气每天在不同时段都是不一样的,美丽的朝霞、变换无穷的云彩、风雨雷电、夕阳西下……,可能在你将来写作时用到有关天气的描写,那么,你这时候写出来的天气,既不同于马尔克斯笔下的天气,也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天气。陈老师的话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一言蔽之,想要成为“君子”,既要“动口”,还要“动手”。
4.“情”系心头
如何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这也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很多老师讲文学课,学生不爱听。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在文学课上只注重传授知识,讲述文学史、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而无意于开掘文学的审美、教育功用。有些老师把文学课讲的支离破碎,让学生感受不到文学的美,审美教育便无从谈起了。如何让课堂充满美感呢?
除了文学自身的美之外,老师还得把课讲的富有美感,这又谈何容易呢?我认为要讲好文学课,老师要动“情”。“诗缘情而绮靡”,文学因为情感而精妙华丽。文学本身就充满了喜怒哀乐爱欲恨,人类的种种情感无所不包。老师在讲课时,就像一个演员,要全身心投入作品中,自己感悟体会过后,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感同身受,达到共鸣的效果。讲到悲处,老师的眼里满含泪水,讲到乐处,老师的脸上笑容满面,讲到愁处,老师的心里惆怅满怀……唯有老师动情,学生才会体会到美的力量。
我在讲《雨巷》时,买了一把小的油纸伞当作道具,自己穿着旗袍,配乐朗诵《雨巷》,把学生带到江南雨巷的意境中,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了准确的把握,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课堂学习的氛围自然就带动了,学生都沉浸在江南的雨巷中,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一切尽在不言中,有时候过多的讲述只会冲淡诗歌的意境美。有一次讲《伤逝》,让学生课堂讨论子君与涓生婚姻悲剧的原因,学生分两组进行讨论,由于讨论太激烈,两学生动了真情,差点要吵起来。还有一次,我在讲唐诗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穿插讲了唐代的历史,谈到安禄山善于阿谀奉承时,学生竟然被安禄山丑恶的嘴脸气的拍桌子。可见,老师用情用心讲课,方能动听。
讲课是是一门艺术,声音要高低有度,还要情感满怀。一些细节也相当重要,如语音、语调、语速、手势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将会使精彩课堂锦上添花。
[1]许慎撰、徐玄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P.73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P584,P648
[3]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P10,P282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120
马金玲(1976--)女,陕西榆林人,文学硕士,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