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贡献

2016-02-25靳利华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天津市30027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自然界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

靳利华(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 天津市 30027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贡献

靳利华(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 天津市 300270)

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和谐共处与内在统一,每一层关系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治理生态环境、培育美丽中国人、建成小康社会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践行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统一;生态环境;美丽中国人;小康社会

21世纪以来,生态危机愈来愈严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关系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挑战、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创新,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协同起来,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并存与发展的矛盾,提高人的自身和谐和推进新型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融合的成果,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的本质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共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践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一、“治理生态环境”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践行

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来自于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来源自于自然界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自身。”[1]二是人与自然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人的历史也是自然的历史。在社会实践中,人化自然界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三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但人类不能控制和支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但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自然界的警告或报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治理生态环境是营造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必然途径。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就是站在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高度上,重新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发展方式。治理生态环境就是对被破坏了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态性修复,恢复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首先,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设立生态红线,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不伤害自然环境的界限内。自然界始终处在人类活动的场域中,时时刻刻与人类相随相伴。如果人们不能立刻停止对它的伤害,再多的补偿也将于事无补。其次,针对受损的自然环境要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这是人类对受害自然界的应有行为,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只有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对自然界的补偿。从生态公平、正义的角度看,人类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补偿被自己破坏了的自然界。最后,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环境给于全面而合理的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由强制性、选择性和引导性等不同制度构建在一起,共同对生态环境治理发挥作用。这种制度体系不仅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还需要依靠社会道德教化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营造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新环境、新场域。

二、“美丽中国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的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崇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根本。人与自身的和谐,即人与自身关系和谐,是指实现了的人的自身解放,是人的肉体与精神在自然界和社会都充分得到解放,是充分实现了人的解放的生命个体。首先,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同时,人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每个人的发展是其彼此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其次,人是自然人,人的自身和谐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且是其必要构成部分。在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关键因素是人,人与自身必须要和谐,如果人的自身不和谐,自然生态和谐也是不完整的,甚至会制约自然生态和谐的构建。“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动植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气候,他们甚至还如此地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使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3]

培育“美丽中国人”为推进人的自身和谐提供了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完成的,只有人认识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与地球同生共死,人类与自然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提高人的生态素质,培育美丽中国人来推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它将众多的美丽个体凝聚在一起,促进人的自身和谐的实现。首先,生态素质促进“美丽中国人”的养成,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想路径具体化,从公平、正义、和谐等构成要素上为国民提供了个体行为的社会引领。“美丽中国人”的形成需要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个体自身认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共同养成比较稳定的个体身心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生态品质、能力或修养。“美丽中国人”的先天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后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构成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美丽中国人”的精神激励国民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生态文明建设是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关系体系中,个人将在实践中证明“美丽中国人”精神的真理性。“美丽中国人”的伟大精神力量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就是要为人的自身和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真实体现出对生命个体自身和谐的追求。

三、“小康社会”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的人与社会和谐思想的具体落实

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中,社会形态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的解放,即人的社会解放和自然解放,这种解放从本质上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因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5]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的双重解放,最终达到“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这样,一个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理想社会将会实现。从人与自然统一的角度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实现了的完整的统一体。因为,“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7]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劳动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全世界联合的劳动者在调节人与人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同时也能够更加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演变能够协调运动。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由个体公民构成的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实现。首先。在“小康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人与人和谐相处。“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建立,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得到健全,形成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系统。其次,“小康社会”里个人权益和素质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个人的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得到健全,人民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形成人民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行机制和体系。最后,“小康社会”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中央政府先后加强了社会医疗、卫生和教育的公平改革,在社会层面加大社会福利措施。政府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和透明度,用政策法规倡导廉洁的社会政治环境,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政治保障。小康社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新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进一步迈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总之,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治理思想的践行和创新,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架起一座同生共存的桥梁,这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使命,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希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1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6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007

靳利华(1971--)女,石家庄灵寿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生态治理、中国外交。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KS036。天津社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治理的国际冲突与合作研究”;项目批准号:TJKS15-013

猜你喜欢

自然界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