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心目中的教育

2016-02-25黄美娇湛江二中港城中学广东湛江524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目闪光点人格

黄美娇(湛江二中港城中学 广东湛江 524000)

我心目中的教育

黄美娇(湛江二中港城中学 广东湛江 524000)

教育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说教和知识堆积,它必然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要通过教育来挖掘出人内在的“闪光点”,并让它发亮、发光,以助于人更好的发展。同时,教育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有着对人性美与人情美最真诚的感悟。

教育;人性;人格

在讲述我心目中的教育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任职于乌克兰一所乡村校长时,曾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校园的花房里开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学生都很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然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时却发现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他惊讶之余并不着急地去责骂孩子,他更关心的是她为什么要摘花?小女孩给了他这么一个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听完,很是欣慰,又到花房摘下了最大的两朵玫瑰花,对小女孩说:“一朵花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爱的孩子;另外一朵是送给你的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孩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因为它点出了我心目中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要善于发现人内在的“闪光点”,使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并对人性美与人情美有着真诚的感悟。与此同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毫无疑问,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传递知识。但这种知识传递 ,又非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让学生成为背知识的机器,并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

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是如此,一些地区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其本有的活力和意义。许多教师把教育仅仅局限于一隅之地,把所授课的内容筛选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自己认为的“考点”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识记。当学生最后考上理想的学府时,教师便也认为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此,不凡举一实例。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中渐渐自发形成了一套“应试作文模板”——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制定的模板来开头,中间套材料,然后再取模板结尾,则能取得高分。这种现象在当前可谓是“屡见不鲜”。这些作文往往都是有固定的句式的,以致作文教学失去了其本应有的活力和鲜感。为了满足于整天埋身于题海中的“学子”们的要求,直接让学生背“素材”更是有效提高分数的一大“妙招”。本来是想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掌握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死记硬背;本来是理想、人格、品质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升学而接受教育。

恰恰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教育中,教师不能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引导、考验,以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消化不良”的表现,真正的教育要坚决抵制这种行为。

二、教育是要善于发掘学生“闪光点”

有人曾经指出,教育的悲剧恰恰就在于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把上帝赐予我们的千万个天赋不一,个性迥异的学生造就成同一个人——服装一致、发型一致,甚至于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事实上,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我们目前的教育就是偏偏要求学生写出相同的答案,企图把他们内心一点一滴的“个性”都扼杀掉。同时,我们都企图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长成牛顿、爱因斯坦、朱自清、毕淑敏等,只要他们肯学习,肯熟记自己所教予的知识。但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并不是每个死背了知识的孩子都能成为“牛顿”一样的人,他们中有些人甚至因为“靠着自己死记的内容”,而过着悲催的一生。

我们必须明确,教育不是培养驮着书本的蠢材,教育是为了挖掘出人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唤醒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每一个细微“闪光点”,善于把对学生的赏识融入一个个平常的细节之中。他们,都将会有良好的发展。

我曾接待过这么一个学生家长。“我知道我的孩子是后进生,他经常不完成作业,还说假话说忘带,经常讲笑话、捣乱……”,与该家长见面聊天时,我就惊呆了: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家长,刚刚见面就把自己的孩子“底牌”亮了出来,简直是一无是处。正当我堂皇于如何处理时,孩子小心翼翼地地来到了我和母亲面前。我怕孩子难堪,便笑着对她说:“你母亲正向我夸你呢,说你总是能体谅她,能在家听她的话,而且帮忙照顾妹妹,她希望我能在学习方面给予你一些帮助,让你进步得更快。”是的,我最后选择赏识这个孩子的优点,给予她一定的肯定,让她树立一定的信心: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这之后的每一天,我经常找出各种理由来肯定其本身存在的“闪光点”:她劳动积极,待人真诚,与同学关系融洽等。同时,我亦教导这位家长不能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就一味地批评,平时更要多夸夸孩子,赏识一下孩子,给她留有一定的台阶。渐而渐之,在学校,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在家里,她又总是能看到家长的好脸色,她自然珍惜这个良好的局面而更加的努力并有所进步。

的确,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就要多说夸奖的话、鼓励的话,就要赏识它、放大它。放大优点能激活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无数事实证明,根据兴趣学习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哪怕是面对那些我们眼中的“问题生”,也要去挖掘其优点,放大其优点,给他们带来勇气和欢乐,以换取他们十二分的发奋和努力,开出属于自己特色的花朵!

三、教育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1]教育就是人的灵魂教育。

传得纷纷扬扬的“小悦悦”事件相信大家还是有印象的。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一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从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都选择漠视,都选择离开。再有如今屡见不鲜的“扶不扶”事件,路上摔倒的老人被小女孩扶起来后却被冤枉是撞倒者,然后“扶还是不扶”,竟成为了人们一个艰难的选择。不扶,良心上过不去;扶吧,说不定会被讹,事态会更严重。这两个事例无疑是在考验着我们,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缺乏,思考着我们教育的失败。

我们必须明晰,教育是不能独立的,它必然是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如果教育没能把好人的“道德”“人格”“心灵”“灵魂”这一关,它注定是失败的。“教育的本质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2]雅斯贝尔斯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教育也是一种耳濡目染的人格影响。实际的榜样会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就性格。”

教师体罚学生,经常大发雷霆,说过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话,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及时改正。犯了错误要当众向学生认错、道歉。于是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又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正确地对待自己”,什么叫坦诚,什么叫宽容。

同时,“如果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我认为家长也必须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来。在家长生活的每一瞬间,无不不在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孩子在学校对其余同伴大吼大叫,一生气起来就扯嗓门要打架的行为,必然与其家长在家对待他的方式是相类似的。孩子在家做错了事,家长就只一味地责怪大骂。渐而渐之,孩子有样学样,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班上其余的同学,造成了行为上的偏差。只有家长做好了,孩子才能做好!这就是所谓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希望我心目中的教育,不是一个为了维持“高分”,纷纷让学生走上“应试道路”的工具,而是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生活,学会真诚地感悟生活中的美的重要力量。望各位能共勉之。

[1]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春成.给语文老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092

猜你喜欢

心目闪光点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悠悠一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我心目中的小学
让闪光点照亮学困生前行的道路
心目中的夏天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