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戏曲家郑瑜家世、生平、著述考∗

2016-02-25吴秀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汨罗江杂剧无锡

吴秀明

清初戏曲家郑瑜家世、生平、著述考∗

吴秀明

史料所载明末清初时期名郑瑜者有三人,这三人的籍贯分明是:江苏无锡、山东诸城和广东番禺。笔者分别从家谱、方志、诗钞等梳理了三位郑瑜的字号,并考证出 《郢中四雪》四部杂剧的作者是无锡籍郑瑜。目前学界把 《西神丛语》与 《续近思录》归于郑瑜名下,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郑瑜;家世;生平;著述

在明末清初戏曲史上,郑瑜是比较重要的戏曲家,但是关于他的生平资料非常少。学界对于他的家世、生平和著述情况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尚有存疑之处。因此,对郑瑜本人及其作品进行再考证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家世考

对于郑瑜家世的研究,至今尚属空白。一方面是因为郑瑜处于时代变革的浪潮之中,历史流变招致文献资料的流失;另一方面,郑瑜故国遗民的身份与遗民群体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导致传记文献相对较少。所以,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就显得格外宝贵。

郑瑜家族并非世居无锡,是从中原地区迁徙到江南一带的。据 《郑氏续修大统宗谱》[1]序记载,郑瑜祖上系北宋徽宗朝太宰郑居中,后来经过靖康之变,家族南迁,后裔散居江浙闽楚四省,无锡是他们族人聚居的地方之一。《宗谱》并收庙前、徐城、堠山、玉祁、蓉溪等支族世系,郑瑜祖辈归属庙前一支。庙前支始祖懋,是郑居中的第九世孙,原籍是庐州府合肥县,元末为无锡州事,居住在无锡城中西北,于是后辈也随之在此地落户。按照《宗谱·庙前支世表》卷四所载,郑氏世系如下:懋 (第一世)→玺 (懋子)→文杰 (玺次子)→叔颐 (文杰四子)→蓴 (叔颐五子)→钺 (蓴三子)→伯强 (钺长子)→伯兴 (钺三子)→文臣(伯兴嗣子)→邦傅 (文臣次子)→仪曾 (邦傅长子)→若舜 (仪曾长子)、若羲 (仪曾次子)、若旦 (仪曾三子)→宗涛 (若羲长子)、宗淮 (若羲次子)。

庙前支郑氏家族自元末迁居无锡后,人丁兴旺也有不少官宦。从一世祖懋始,至郑瑜 (若羲)一代已是第十二世。仅从郑瑜一脉观之,二世、四世、五世、六世、九世、十世都是生员,有的推荐到京师国子监读书,有的赠官至中宪大夫。七世伯兴考中进士,据 《宗谱》载:“郑伯兴,字子振,号南溟。嘉靖庚子科中式第十三名举人,庚戌会试入贡第二十四名,赐进士及第。原任海宁县知县,丁忧后补商丘县升户部主事,历转员外郎中,出任浙江衢州府知府,升任河南道副使转湖广按察司副使。”[1]14此外,《海宁州志稿·人物志·名宦》 (民国十一年铅印本)也有郑伯兴的传记,讲述他任海宁知县期间,恰逢倭寇犯边,布政司想要百姓多缴纳军饷,强征百姓打仗,郑伯兴为保护生民,损己奉给,补贴官兵。为官期间,他政绩卓著,宽厚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传至第十代,郑瑜的祖父邦傅邑庠生,后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父亲仪曾也是邑庠生。虽然郑瑜的祖上算不上是达官显贵,但是家族的教育观念与精神气质对后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郑瑜而言,他在郑氏一门中得到了家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他杂剧创作的过程中,这些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生平考

(一)字号考

最早出现郑瑜名字并著录其作品的文献是邹式金的 《杂剧三集》,书目录页题 “郑无瑜”著 《鹦鹉洲》、《汨罗江》、《黄鹤楼》、《滕王阁》,每部杂剧作品页题 “西神郑瑜著”。[2]之后,傅惜华 《清代杂剧全目》认为:“郑瑜,一名若羲,字玉粟,一字无瑜,号夕可,别署正谊、西神。”[3]并表示自己的说法是引自邹式金的 《杂剧三集》。邓绍基在《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中也写道:“郑瑜,字若羲、玉粟、无瑜。号夕可,或署正谊,西神。”[4]不同的是,对 “若羲”是郑瑜的名还是字的看法存在差异。《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四 《庙前支世表》记载:“郑若羲,字玉粟,号夕可。”[1]28初刊于嘉庆元年 (1796)的 《梁溪诗钞》一书说 “郑正谊若羲,字玉粟,号夕可。”[5]清末高鑅泉编的《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云:“郑若羲,字玉粟,号夕可。”[6]宗谱、诗钞和书目考这三种文献资料可信度是比较大的,从中我们可以初步推断,“郑若羲”当为其名非字号。那么,郑瑜与郑若羲是否为同一人呢?陆萼庭 《清代戏曲家丛考》认为:“‘西神郑瑜’即郑若羲也。古人名字互训,意者郑字玉粟,系由单名 ‘瑜’字来,号 ‘夕可’者,由 ‘若羲’衍译而出,故郑若羲原名瑜。西神非其号,缘无锡惠山一称西神山而云然。”[7]“互训”是指用同义词相互注释,以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词义上有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笔者也认同陆萼庭先生的这种解说,这种现象在解释词义的方式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尔雅·释诂》:“疑,戾也。”是根据 《诗经·小雅·雨无正》中 “靡所止戾”和《诗经·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两句诗得来的。“疑”和 “戾”都表示 “安定”的意思。 《尔雅》上说这两个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曾有过相同的含义,便用为 “互训”。同样地,这种注释方法也适用于 “郑瑜”与 “郑若羲”二词。

(二)身份考

明末清初有资料记载名为郑瑜的人物有三位,分别是:字无瑜的江苏无锡人氏、字伯昆的山东诸城人氏和字楚玉的广东番禺人氏。以下将从三位郑瑜的字号、生卒年、科举与为官经历、轶事逸闻四个方面进行比对辨析。

三位郑瑜,名字相同且时代相当,学界有把三人的字号混为一谈的,这是不可取的。比如周妙中先生 《清代戏曲史》云:“郑瑜,一名若羲,字玉粟,一字无瑜,又字伯昆,号夕可,别署正谊、西神。”[8]其中所言 “郑瑜,号伯昆,崇祯十三年进士”有误。从上表可以看出,号 “伯昆”的郑瑜是山东诸城籍,与 “郑若羲”并不是同一人。关于 “崇祯十三年进士”的说法,笔者查阅了 《明清进士题名录碑录索引》和 《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制》,《索引》载:“山东籍郑瑜考中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入榜三甲,第一百六十三名。”[9]《选举制》[10]中 “崇祯庚辰科 ‘常州府’” 一列并没有郑瑜的名字,说明当时 “常州府无锡县”的郑瑜并没有考中过进士。除此之外,《诸城县志·列传六》中出现了字 “伯昆”的郑瑜。书载:“郑瑜,字伯昆,性坦平,与人无溪壑,崇正十三年进士,授仪征知县。”[11]综上可知,号 “伯昆”,考中崇祯十三年进士的是山东诸城籍郑瑜。同一个问题,赵景深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分别从《诸城县志》和 《仪征县志》中钩沉出郑瑜的资料,认为 “方志中所说的郑瑜不详是杂剧作家西神郑瑜否,姑存其传以俟博考”[12]笔者认为,杂剧作家西神郑瑜不是方志中所说的郑瑜,而是江苏无锡籍郑瑜。理由如下:(一)邹式金 《杂剧三集》中著录的四部杂剧,作者是 “郑无瑜”、 “西神郑瑜”。而字 “无瑜”或署 “西神”的只有无锡籍郑瑜;(二) 《梁溪诗钞》中说郑若羲 (即郑瑜)妻子是 “周氏”,与 《郑氏大统宗谱》中 “配周氏韫玉公女”刚好吻合。《诗钞》卷十八又记载 “郑正谊若羲……妻周氏没,年止三十……凡鳏居二十六年而卒。”[5]16可推算出郑瑜卒时56岁,而方志中明确记载山东籍郑瑜卒时52岁,广东籍郑瑜卒时82岁 (见上表)。后两者的生卒年与 《梁溪诗钞》中郑瑜的生卒年相悖。可见,《诗钞》中所说的郑正谊若羲就是无锡籍的郑瑜;(三)笔者翻阅了山东《诸城县志》和广东 《东莞县志》,方志中并没有记载这两位郑瑜的戏曲作品情况,可以反推出著有四部杂剧作品的是无锡籍郑瑜。

对比上述三位郑瑜,无锡籍郑瑜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于他的科举和为官经历,笔者也进行了推断。《梁溪诗钞》卷十七、十八目录云:“唐户部德亮一首、嵇司理永福六首,华侍读亦祥四首、邹行人象雍三首、薛秀才旦五首、郑正谊若羲三首、华处士天衢四首……”[5]1按照体例所言,所选诗人依朝代编次,同朝代以科第先后为序,未考科举者则按行年排列。对比目录称谓,其中的户部、司理、侍读、行人都是官职名,而郑若羲署名 “正谊”则是堂号。此外,邵涵初辑 《锡山游庠录》[13]记录了明万历三十年到咸丰五年共254年的历次科考名录,是无锡一地较完整的秀才学籍档案。其中所载无锡明清两代的秀才名录中并无郑瑜名字。由此可见,郑瑜很可能是没有做过官的。而且,郑瑜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虽然影响较大的几家 “遗民录”中没有郑瑜的传记,但是他的杂剧作品带有明显的遗民情怀。研究清初杂剧的专著如杜桂萍的《清初杂剧研究》、孙书磊的 《明末清初戏剧研究》也把郑瑜归到 “遗民作家”一类。作为遗民作家的郑瑜,他的杂剧创作对黑暗政局的讽刺与他不仕新朝的意志也是吻合的。

三、著述考

(一)四部杂剧的著录情况

郑瑜擅长作词曲,所作杂剧五种:《汨罗江》《黄鹤楼》 《滕王阁》 《鹦鹉洲》和 《椽烛修书》,前四种杂剧总称为 《郢中四雪》。 《椽烛修书》一剧 《远山堂剧品》著录,并列入 “雅品”,今无传本。“郢中四雪”的称呼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根据 《汨罗江》杂剧的内容引申出来的。 《汨罗江》杂剧中屈原将 《离骚》编成新曲歌咏,与渔夫笛声相和。填成22支曲子之后,屈原说:“我那宋大夫,惯作词曲。上等的引商刻羽,中等的阳春白雪,下等的下里巴人。他要做那雅俗共赏的,我只做那中等的,这也算做 ‘郢中一雪’ 了。”[2]18剧中人物屈原用 “郢中一雪”来对应 “阳春白雪”,事实上是作者借郑瑜之口对 《汨罗江》的自我评价。如果 《汨罗江》是 “郢中一雪”,郑瑜的四部杂剧合起来就是 “郢中四雪”了。对此周妙中先生根据 《鹦鹉洲》的眉批,认为这四种剧本也和《四声猿》 《四婵娟》一样,原是一个整体,总称《郢中四雪》。推测作者在湖北江陵作过地方官。[8]88周妙中先生的观点还待进一步考证。

对于 《郢中四雪》的存目情况,清代戏曲文献有以下著录: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所引黄文旸 《曲海目》云:“《汨罗江》 《黄鹤楼》 《滕王阁》西神郑瑜作……共杂剧四十二种,传奇二十六种。”[14]清管庭芬校录 《重订曲海总目》 “国朝杂剧”部分称:“郑无瑜:《鹦鹉洲》《汨罗江》《黄鹤楼》 《滕王阁》。”[15]清支丰宜编 《曲目新编》云:“《汨罗江》《黄鹤楼》《滕王阁》右三种西神郑瑜作。”[16]清姚燮 《今乐考证》著录四 “国朝杂剧”云:“西神郑瑜四种:《鹦鹉洲》 《汨罗江》《黄鹤楼》 《滕王阁》。郑瑜字无瑜。”[17]王国维《曲录》卷三 “杂剧部下”云:“《汨罗江》一本、《黄鹤楼》一本、 《滕王阁》一本。右见 《曲考》,右三种国朝郑瑜撰,瑜西神人。”[18]

上述这些著录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西神郑瑜所著杂剧四种,即 《鹦鹉洲》、《汨罗江》、《黄鹤楼》与 《滕王阁》。这四部杂剧文本现存于清初邹式金所编 《杂剧三集》中。有顺治十八年 (1661)原刻 《杂剧三集》所收本、康熙元年 (1662)重刻 《杂剧新编》所收本、民国三十年 (1941)诵芬室重校翻刻 《杂剧三集》所收本。

对于这四部杂剧,时人及后人都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邹式金在 《鹦鹉洲》卷首眉批云:“《郢中四雪》,才情横溢,舌藻纷披,真可嗣响临川。老瞒翻案,狡狯作戏耳,莫向痴人说前梦。”[2]1清初戏曲家尤侗评价 “西神郑瑜著 《汨罗江》一剧殊佳。”[19]清中期的戏曲理论家焦循评价:“《黄鹤楼》末尾 〈收江南〉一曲,柳问吕答,与徐文长《醉乡梦》末同。《汨罗江》则以 《离骚》经作曲,读原文一段,歌曲一段,立格甚奇,得未曾有。”[20]近代曲家吴梅论及张坚的 《怀沙记》时也称:“自西神郑瑜之后,无此奇作也。”[21]从尤侗、焦循和吴梅的评价中,我们也看出,无锡籍西神郑瑜确是四部杂剧的作者。

(二)其他作品归属献疑

1.《西神丛语》与 《西神丛话》

学界大多把 《西神丛语》归属到郑瑜作品名下,张增元 《明清戏曲家考略》(《戏曲研究》第二十四辑)则认为:“郑瑜作 《西神丛语》,实误。《西神丛语》为清黄蛟起的著作,郑瑜所作的当为《西神丛话》。”[22]笔者翻阅了民国三年侯学愈木活字印本 《西神丛语》和 《昭代丛书》道光世楷堂刊本所收本,两个版本皆题署:“《西神丛语》,锡山黄蛟起孝存著。”黄蛟起 (1654—?)字孝存,号晓岑,清无锡人。《昭代丛书》所收本文末有跋语:“锡山黄君孝存著 《西神丛语》,记邑中佚事也。首述忠孝、继以节烈,忠孝者……次又分品行、才干、智略、古道诸目,位置悉当,即其附载碑板传记,亦有益于世道人心。然则孝存以为一隅之文献者,实则人人宜读之。书其终之,以解经者不忘本业也。内述吴觐华谓 《史记·货殖传》,不能脱世俗之见旨哉!斯言读书不可无此巨眼。辛丑十月,吴江沈楙惪识。”[23]题署和跋语都明确指出《西神丛语》是黄蛟起所作。另外, 《西神丛语》内容里面 “朋友”条谈及郑瑜:“郑瑜,字无瑜,与曹履垣、胡慎三、嵇憩庐为酒友;与黄心甫、顾野臣为诗友;与堵禾斋为文友。”[23]2874如果此书是郑瑜所作,不可能把自己列在 “朋友”这一条目内。现代学者傅惜华、周妙中等说郑瑜著有 《西神丛话》,但是由于材料所限,笔者尚不能考出 《西神丛语》与 《西神丛话》两者的关系,只能确定黄蛟起曾作 《西神丛语》。郑瑜是否也写过同名作品,或作 《西神丛话》,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续近思录》

清末高鑅泉的 《锡山历朝书目考》记载郑若羲著有 《续近思录》。 《续近思录》是仿照 《近思录》的体例,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言论加以摘录,分类编集而成。对于 《近思录》系列的仿作、续作和集注,朱子学专家陈荣捷先生作过统计:注释 《近思录》的总共有 “朱子门人一人,再传弟子四人,宋代七人,元代一人,明代二人,清代十一人,共二十一种”[24]。从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可以看出,含有 “近思录”之名的著述大概有七类,三种集注,四种仿作续作,它们分别是 《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清茅星来撰;《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清江永撰;《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清李文炤撰;《续近思录》二十八卷,清郑广羲撰; 《广近思录》十四卷,清张伯行撰;《续近思录》十四卷,清张伯行撰; 《近思续录》十四卷,清刘源渌撰。其中,书名是 《续近思录》的撰者有郑广羲和张伯行。那么 《锡山历朝书目考》记录的郑若羲著 《续近思录》,有把郑光羲与郑若羲混同一人的可能。

综上,根据现有的确切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对同时期名为郑瑜的三位人物进行区分,并确定 《郢中四雪》杂剧的作者是江苏无锡籍的郑瑜。关于《西神丛语》、《续近思录》两部著作,据目前可见的版本与内容,并不能证明是出自郑瑜之手。郑瑜是否也编著过同名的作品,或者这些作品已经散佚,还需要新的材料进行支撑。

[1]郑炳泉编.郑氏续修大统宗谱[M].民国30年 (1941)书带草堂木活字本.

[2]邹式金.杂剧三集[M].民国三十年 (1941)诵芬室重校翻刻 《杂剧三集》所收本.

[3]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

[4]邓绍基.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20.

[5]顾光旭辑.梁溪诗钞[M].清嘉庆元年 (1796)刻本.

[6]高鑅泉编.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M].光绪二十八年(1903)木活字本.

[7]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8]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86.

[9]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18.

[10]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选举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13.

[11]宫懋让,修;李文藻,撰.诸城县志[M].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刻本.

[12]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曲家传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1.

[13]邵涵初辑.锡山游庠录[M].清咸丰四年惠山尚德书院刻本.

[14]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4:115.

[15]黄文旸原编、管庭芬校录.曲目新编[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31.

[16]支丰宜.曲目表[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5.

[17]姚燮.今乐考证[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4.

[18]王国维.曲录[M]//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五.清宣统元年番禺沈氏刊本台湾大通书局印行.

[19]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9:934.

[20]焦循.剧说[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1959:186.

[21]吴梅.顾曲麈谈[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04.

[22]张增元.明清戏曲家生平事迹考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70.

[23]黄蛟起.西神丛语[M].昭代丛书道光本:2862.

[24]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引言”.台北:学生书局,1992.

(责任编辑:周立波)

Research on the Biography Writings of Playwright Zheng Yu in Early Qing Dynasty

WU Xiuming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books,there are three persons called Zheng Yu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They respectively lived in Wuxi of Jiangsu Province,Zhu Cheng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Pan Yu of,Guangdong Province.The author research the alias of these three traditional opera artists by consulting a number of books from genealogy,chorography and poetry anthology.It can be certain that the one lived in Wuxi created four classical dramas of Ying district.At present,the two works Xi Shen Cong Yu and Xu Jin Si Lu were under the name of Zheng Yu.This conclusion is questionable.

Zheng Yu;genealogy;extraction;biography writings

J803

A

2016-10-02

吴秀明 (1990— ),女,河南周口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戏曲研究。(南京 21009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1&ZD1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清代善本戏曲叙录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3YJA760044)。

猜你喜欢

汨罗江杂剧无锡
无锡一棉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汨罗江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汨罗江一直在涨水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