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腐”了,之后怎么办?
2016-02-25
白岩松:今天,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闭幕。进入2016年已经十几天了,让我们盘点一下2015年反腐方面的标志性数据。2015年,一共处理了37名中管干部。2014年,这个数字是38名。透过这两个相差仅仅为“1”的数据,我们能够感受到反腐力度不减的高压态势。那么,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透露了怎样的信号?反腐下一步将走向何处?让我们一起关注。
解说:2016年的反腐,中央纪委要做点儿什么?是否会有新的变化?今年开年以来,舆论的期盼与预测不断。上周,新华网公布了一项调查:2016年反腐,有哪些苗头性问题值得关注?结果显示:78.5%的网民认为,坚持“打老虎”成效显著;65.8%的网民认为,强有力的反腐制度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坚持“打老虎”、加强反腐制度建设,这些公众关切的问题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都有体现。
《公报》对2016年的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对于2013年以来开展的巡视工作,2016年要向“全覆盖”的目标迈进。2016年同样要坚持和深化的,还有中央八项规定。
白岩松:现在让我们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高副秘书长,这次《公报》中的一些词语跟上一年相比发生了变化。比如,出现这样一个表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时用的还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您怎么看待这种表述上的变化?是什么让我们有了现在这样的自信?
高波:我想,这个判断是基于当前的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得出的,特别是基于民心向背。为什么这么讲呢?三年来,从我们身边方方面面的情况来看,有两个具体变化是非常突出的。一是党员干部至少有了一个“怕”字。你看看,现在谁还敢大吃大喝?谁还敢带着一家老小到风景名胜区公款旅游?包括老百姓身边的“苍蝇式腐败”,当老百姓拿起手中智能手机的时候,恐怕它就会存在“见光死”的问题了。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有了“信心”。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会讲话时谈到的“四个足够自信”。治理腐败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视窗,从这个视窗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点滴变化。因此,我们在增加信心的基础上,这个“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或者说,正在加速形成。
白岩松:过去,大家有一个期待,先是“不敢腐”,然后“不能腐”,最后“不想腐”。现在是不是可以基本确定“不敢腐”实现了呢?
高波:我们党向全世界展示了反腐“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无例外”,也展示了“打虎拍蝇”的政治信心、政治定力和政治信用。现在可以说,“纪律和规矩是高压线,全天都带电”已经常态化了,这在处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持续过程中得以呈现。
白岩松:大家还注意到,在这次中央纪委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词——“反腐三年”。也就是说,他对这三年进行了一次回望。您怎么看待“反腐三年”这个概念?
高波:中国传统讲究“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有点儿像体育比赛中的途中跑阶段,接下来,可能要进入加速冲刺阶段了。2015年是十八大之后的届中之年,正好到了三年的节骨眼儿上,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三年中,新一届党中央所开列的“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在一一落地、一一兑现。
三年中,反腐从一些量变到出现质变,以及反腐红利,我们有目共睹。比如,在东部某城市的一个部门,十八大之前,一年的公款接待费用大概是200多万元,而去年一年也就20多万元。节省了十分之九,政府部门依然在有效运转。这表明,在化解问题存量、阻止问题增量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初级形态,或者说是常态。这就是我们观察三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绩、未来趋势和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白岩松:如果说现在“不敢腐”已经形成了态势,那接下来如何让它变成“不能腐”直至变成“不想腐”呢?
解说:从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以来,反腐已成为公众心目中的常态。而在八项规定实施满三年之际,中央纪委也发布了三年来全国累计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战果”:截至2015年10月31日,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1 934起,处理138 867人,其中,55 28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对“拍苍蝇”“打老虎”,公众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与查处案件相比,决定中国未来的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推进反腐制度的建设。
中央巡视组的首次出动是在2013年夏天。当时,跟随巡视组一起出发的还有公众对巡视工作能否持续的担忧。三年来,事实说明了一切:从2013年中央巡视组首次巡视至今,已经进行了8轮巡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国企、央企,三年时间,中央巡视组没有留下一个空白。
2015年8月14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发布并实施,除了对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有关单位的配合责任加以明确之外,对于巡视组的履职责任、被巡视党组织的配合责任也有了新的规定。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共产党廉政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对8700万党员来说,这两部党内法规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全、最严的党纪。
《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篇题为《让制度成为管党治党利器》的评论提到:“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离不开法规制度。”
白岩松:靠什么来解决“不能腐”的问题呢?显然,还是要靠制度。这次全会在提到2016年的工作时要求:修订党内监督条例,研究修改行政监察法,制定党内问责条例,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您怎么看待这些规定和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说,常态化监督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治病救人”?
高波:是这样的。“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却是万万不能的。”现在强调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立规矩”。在2016年年初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会议部署的任务清单中,《党内监督条例》和《问责条例》这两个高位阶的党内法规制度,必将同《中国共产党廉政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起为依规治党夯实制度的基础。
白岩松:能提早动用党纪的时候,就不至于最后要动用国法,这也是挽救干部的一个因素。另外,“急性病”别变成“慢性病”,“慢性病”别变成“癌症”,是否也是将来制度建设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呢?
高波:当然,不断地从严从实、更早更小地去建构纪律防线,有别于法律底线。在纪法分开、纪比法严的基础之上,拿起纪律的放大镜、纪律的尺子来观察、衡量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提醒、早挽救,从而避免党员领导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现象出现。
白岩松: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如何从监察监督方面更加全覆盖、无死角。
解说: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的通知》,这又是一个对党的建设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派驻监督“全覆盖”。《通知》说,中央纪委通过设置47家派驻机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
有媒体评论说,派驻“全覆盖”不仅使党内监督没有了空白地带,而且以上率下,形成了明确的示范导向。在2015年,“全覆盖”也可以说是反腐工作的关键词。
中央巡视办副主任王瑛(采访画面):2014年,我们就实现了地方巡视的全覆盖。2015年,我们进一步创新巡视工作的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完成了对央企和金融单位的全覆盖。2016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对部门和事业单位巡视的全覆盖,确保在十九大之前,对中央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部巡视一遍。
解说:在地方、央企、金融三大板块的巡视全覆盖成绩单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100组次巡视组,8轮巡视,149家单位党组织,31个省区市,55家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2家中央金融机构,全部完成巡视,无一例外。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罗礼平(采访画面):有了这种全覆盖,党员干部都感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
解说:然而,对公众来讲,除了派驻全覆盖和巡视全覆盖这样的制度,他们感受最直观的当属“打虎”全覆盖。
白岩松: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说,既要有方向,又要有方法。因为只有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确保方向不偏离。从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来看,不管是巡视还是监察的全覆盖,您觉得这种方法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高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新阐述:一个是继续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是强化党内监督。毫无疑问,派驻监督和巡视监督,都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中国原创精神、原创特色的加强从严治党和党内监督的实现方式。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上要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没有例外。
(根据视频整理,文字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