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裕对淮海战役的几次重要建议

2016-02-25刘志青

党史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黄维杜聿明淮海战役

刘志青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35万人,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粟裕、谭震林为委员。但是,从淮海战役的策划到实施,粟裕多次提出重要建议,对于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战役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的设想

杰出的军事家在战争指导上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对战争的认识居于领先地位,在战争实践上走在时代前列。粟裕对于战争的指导,总是看几步走一步,至少看两步走一步,抓住战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还在济南战役进行之时,他就开始考虑淮海战役了。他认为,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还是以兵出江苏省徐州市至安徽省蚌埠市一线以东为宜。如果回师中原,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寻战于江苏省徐州市西南,华东野战军将处于徐州刘峙集团与武汉白崇禧集团之间,一开始就将处于与优势之敌决战的境地。如果兵出徐州至蚌埠一线以东,首先攻占江苏省淮阴县(今属淮安市)、淮安县(今属淮安市)、高邮县(今高邮市)、宝应县,那就可以暴露津浦铁路(天津至南京浦口),孤立徐州,并迫使国民党军退守(至少要加强)津浦铁路沿线及江边。这样就可以减少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力,便于解放军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将来华东野战军进入陇海铁路(兰州至连云港)以南作战时,也便于得到华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

1948年8月23日,粟裕基于以上考虑,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在此大战役期中,估计敌人无大兵对付我苏北,只要苏北能再坚持两个月,俟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

在济南战役进行过程中,徐州国民党军援兵在华东野战军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国民党军试图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华东野战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华东野战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已经成熟。因此,他进一步策划在徐州至蚌埠地区的作战行动。他设想,在南下作战攻取两淮及高邮、宝应时,也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苏北兵团加一个纵队担任攻城任务,华东野战军主力则置于江苏省宿迁县(今属宿迁市)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以歼灭可能自徐州、东海县海州镇(今属连云港市)一线来援之国民党军。如果国民党军不来增援或者来援被阻,则进行第二步作战,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市(今属连云港市)。这个战役的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淮海战役。

9月24日,当济南城内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判断攻济战役已经稳操胜券,徐州国民党军停止北援的可能性很大,就将上述方案报告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这是粟裕关于进行淮海战役的第一次重要建议。

9月2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要粟裕召集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副司令员王建安,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以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并将鲁南、苏北之敌情电告。当晚,中央军委致电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和粟裕,并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第一副司令员陈毅等:“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粟裕等华东野战军首长与中央军委电报往来频繁,反复商讨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和部署。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主力之一部,开辟苏北战场,使山东和苏北连成一片。然后,华东野战军分为两个兵团,以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其余主力组成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在中原作战。这个战役部署,史称“小淮海战役”,而不是后来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淮海战役。

粟裕提出由陈毅、邓小平指挥的设想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下一步将在陇海铁路以南发动大规模攻势,决定调整部署,加强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东西两侧防御,阻止华东野战军由鲁西南或鲁南地区南下。当发现华东野战军有出苏北、中原野战军有攻郑州的企图时,国民党军统帅部又决定放弃郑州、开封等地。

1948年10月24日,蒋介石命令刘峙加强陇海铁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临城(今属枣庄市)至蚌埠段的防御,以及徐州、蚌埠、淮阴等据点的防御工事,企图以“攻势防御”,“巩固徐州而确保之”。

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开封,进至徐州、蚌埠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粟裕分析战场态势,预见到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得要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需要统一作战指挥体制,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统一作战行动。10月31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表示遵令将于11月8日发起淮海战役。同时,他建议由已经到达郑州前线的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当时刘伯承尚在豫西)。这是粟裕关于进行淮海战役的第二次重要建议。

粟裕的电报传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时,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正在为辽沈战役进行紧张的运筹指挥,同时关注着淮海战役的战前准备。他们最难下决心的,是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会合后的统一指挥问题。粟裕电报的到来恰逢其时,他们当即研究同意。11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信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根据计划,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为粟裕领导和指挥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暂归粟裕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陈毅、邓小平领导和指挥的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总体上,华东野战军为作战主力,中原野战军则是战役配合。淮海战役策划出自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作战方向主要为华东,参战部队主要为华东野战军,战役也将由华东野战军首先打响。按照中外军队作战惯例,几支部队协同作战或联合作战,一般是兵员多的指挥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官,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官。因此,淮海战役的指挥,由粟裕担任顺理成章、符合惯例。但是,处理好两个野战军的统一指挥关系,有利于两大野战军的战役协同。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体现了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粟裕提出大淮海战役的设想,并提出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初,国民党军统帅部为避免徐州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的覆辙,决定以白崇禧部2个兵团部队、4个绥靖区部队共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钳制中原野战军主力。同时,将刘峙集团的4个兵团部队、4个绥靖区部队,以及位于平汉铁路南段的黄维第十二兵团等部,共29个军70个师,连同其他部队共约70万人,分别置于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拱卫南京、上海。

11月6日,淮海战役发起。11月7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到达山东省临沂县(今属临沂市),得知徐州国民党军有南撤企图。他和陈士榘参谋长、张震副参谋长研究,认为无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国民党军陆上退路甚为必要。当天9时至13时,粟裕等先后致电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指出“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目前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因此,粟裕等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谭震林、王建安所部依预定计划迅即出陇海铁路,截断徐州国民党军退路,下一步或继续歼灭黄维第十二兵团,或歼灭蚌埠孙元良第十六兵团。11月8日,中央军委复电:“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11月7日晚,陈士榘随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机关行动,粟裕与张震接着白天的话题继续探讨。粟裕说:“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他们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国民党军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大淮海战役)。11月8日凌晨,他们共同署名致电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提出了打大淮海战役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辰电”。

11月9日晚,中央军委复电:“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此电表明,中央军委已经下定决心把“小淮海战役”发展成“大淮海战役”,歼灭长江以北国民党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这是粟裕关于进行淮海战役的第三次重要建议。

在此期间,黄百韬兵团在江苏省宿迁县新安镇欲走难行,因为原定从海上撤退的驻海州第四十四军无船可运改撤徐州,并归入黄百韬兵团序列。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令黄百韬,必须等到第四十四军到新安镇后再一起撤退徐州。11月7日,黄百韬兵团才开始撤离新安镇。此时,由于李弥第十三兵团已由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邳县碾庄圩地区西撤徐州,黄百韬兵团更形孤立。

11月9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发布《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小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敌人跑到哪里坚决追到哪里,全歼黄百韬兵团。部队士气高昂,不分昼夜,勇猛追击。

11月10日,黄百韬兵团渡过运河暂停西撤,在邳县碾庄圩附近地区进行整顿。中央军委指令华东野战军:以勇猛神速手段歼灭李弥兵团,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

粟裕当即指示各纵队,首先包围逃敌,然后分割聚歼。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退路。

11月1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根据敌情变化,向中央军委提出集中力量迅速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意见。中央军委立即同意。

11月19日晚,华东野战军对碾庄圩黄百韬兵团部发起总攻。11月22日,黄百韬被击毙。至此,黄百韬兵团全部覆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粟裕提出歼灭黄维兵团的设想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期间,中央军委、淮海战役总前委、粟裕就在考虑第二阶段歼敌目标。早在1948年11月7日、8日,即淮海战役刚开始,粟裕就提出第二阶段歼灭黄维第十二兵团或孙元良第十六兵团。此时,中央军委也设想“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11月18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邱清泉、李弥东援部队进程甚缓,估计他们已不敢大胆东援。因此纵敌东援歼灭可能性不大,准备随时转移兵力到南线作战。

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提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主力集中在徐州东、徐州南,监视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5个纵队或3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黄维第十二兵团、李延年第六兵团。

11月20日,粟裕、陈士榘、张震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华东局,表示“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抽出四至五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三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同时,他们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为主”。在此电报中,他们还判断: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与黄维兵团、李延年兵团有以宿县(今宿州市)为中心对进,以图打通津浦铁路联系之极大可能。为此,他们决定以四个纵队加两个旅阻止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北进,以八个纵队呈大弧形包围徐州,监视和钳制徐州之敌,阻止他们南援,全力保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的胜利。当晚,粟裕派4个纵队分途南进,执行围歼黄维兵团的任务。

粟裕的几次建议,越来越接近战争发展实际,成为第二阶段歼敌目标的主导意见。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临近结束时,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并未积极东援,而是龟缩在徐州,不易分割。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沿津浦铁路两侧由蚌埠北进,分别到达宿县任桥、花庄集一线后,观望不前。黄维兵团由安徽省蒙城县向宿县挺进,被中原野战军阻于浍河南岸之南坪集地区,未能与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靠拢,相距约20公里,孤军突出。

11月23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粟裕、陈士榘、张震,并报中央军委:建议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华东野战军一部围歼黄维兵团。同时,以华东野战军一部位于徐州以南阻击杜聿明集团,以华东野战军另一部阻击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11月24日、25日,粟裕等复电表示同意上述方针,并报告了兵力部署方针。至此,第二阶段作战方针最终确定下来,开始付诸实施。

当时,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处:徐州地区,有徐州“剿总”和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安徽省蒙城县、宿县境内,有黄维兵团;安徽省蚌埠境内,有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战场、阻击战场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以上三处敌人,是关系整个战役成败的关键问题。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国民党军统帅部和徐州“剿总”乱作一团,急忙寻求对策。11月23日,蒋介石电令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参加官邸会议,决定采用国防部提出的作战方案:“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六兵团及第十二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这个部署,与粟裕11月20日电估计的完全相同。

至11月25日,黄维第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陆续到达的七个纵队包围在安徽省宿县双堆集(今属濉溪县)地区。

粟裕提出杜聿明集团的突围方向是徐州西南,并提出由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攻击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粟裕最为关注的是徐州敌人的动向。他分析,杜聿明集团下一步行动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固守徐州,一个是突围。蒋介石后方已无机动兵力,放弃徐州的可能性较大。敌人突围对解放军并非不利,让敌人离开徐州据点再歼灭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敌人如果固守徐州,以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为依托,将加大解放军的作战难度。因此,粟裕决心把敌人放出徐州,将敌人歼灭在突围过程中。这样,必须准确判断敌人突围的方向,提前预设阵地。他认为,徐州之敌有不待黄维兵团被歼就突围的可能,并且判断敌人突围有三个方向选择:第一个方向,沿陇海铁路向东,经连云市海运南逃。优点是可以迅速摆脱被歼的命运,但是要迅速解决装载三个兵团的船只和码头是困难的。如遭解放军尾击,则会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有被全歼的危险。第二个方向,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南京、上海。优点是可避开解放军主力,但是这一路河川纵横,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两淮和苏中是革命根据地,他们必将陷入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第三个方向,沿津浦铁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距黄维兵团近,可以同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相呼应。南北对进,既可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可谓一箭双雕。但是,可能遭到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如果杜聿明集团与黄维兵团会合,战场形势对解放军将是极大的不利。因此,粟裕在兵力部署上,重点在于防止敌人向西南方向突围。

1948年11月29日,粟裕将上述判断与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华东局。11月30日,中央军委复电:“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正当粟裕根据上述判断调整北线兵力部署时,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指出徐州之敌“逃跑的方向以两淮或连云市两处为最大”,指令华东野战军“必须马上有所准备”,“务使敌人不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接到这个电报,粟裕感到左右为难。他虽然认为敌人不会从这两个方向逃跑,但是中央军委已有明确指示。万一敌人真的从这两个方向逃跑,而自己部署失当,个人贻误军机且不说,势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判断吧,如果杜聿明集团向西南方向逃跑,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经过再三分析比较,粟裕确认徐州之敌走两淮和连云市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他定下决心,把华东野战军在北线的7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把注意的重心放在西南方向。他认为,采取这样的部署,即使杜聿明集团向两淮或连云市方向逃跑,受地形条件限制,逃跑的速度不快,也可以实施追歼。

不出粟裕所料,国民党军已经无心再守徐州,而是在作撤走的准备。11月28日,蒋介石急令刘峙和杜聿明到南京密商,决定撤出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河南省永城县(今永城市)转到淮河以北的安徽省蒙城县、阜阳县(今阜阳市),然后依托淮河向北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返回徐州后,在11月30日全面发动佯攻以迷惑人民解放军,当天晚上秘密撤出徐州。他率三个兵团主力及后方人员共30万人,沿江苏省徐州市、萧县(今属安徽省)至河南省永城县公路仓皇西逃。当天,粟裕得知杜聿明集团突围消息后,立即部署追截围歼。

12月2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等:“应以两个纵队侧翼兼程西进,赶至敌人先头堵住,方能围击,不要单靠尾追。”粟裕立即调整部署,并展开猛烈进攻。

蒋介石得知杜聿明已安全撤离徐州,唯恐他一意西逃、迂回避战而坐视黄维兵团被歼。于是,他派飞机向杜聿明空投手令,要杜聿明集团改变方向,由宿县濉溪口(今属濉溪县)南下,与黄维兵团靠拢。同时,他命令李延年兵团重新向北推进,企图南北夹击中原野战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立即调整部署,采取东、西、北三面掩护,向东南面突击的战法,全力向南突击。粟裕立即采取东、西、北三面突击,向东南面堵击的战法压缩敌人。12月4日,华东野战军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在永城县陈官庄,萧县青龙集、李石林地区。

国民党军统帅部为解脱困境,千方百计从武汉等地调兵遣将,继续开赴淮海战场。南线李延年兵团在刘汝明兵团的策应下,已渡过淝河向包家集方向攻击前进。总前委认为,必须迅速歼灭国民党军被围两大集团中的一个,才能保持主动。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前委决心集中足够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然后再歼灭杜聿明集团。刘伯承形象地说,这是吃一个(歼灭黄维兵团),夹一个(围困杜聿明集团),看一个(阻击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兵团进行总攻击的命令。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

黄维兵团被歼灭,李延年兵团退至淮河南岸,杜聿明集团成了孤军,覆灭已成定局。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

12月11日,中央军委提出,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战场,以利全歼平津地区之敌,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12月14日,中央军委指示粟裕:“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对杜聿明集团“只作防御,不作攻击”。12月31日,粟裕鉴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已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已由“惊弓之鸟”成了“笼中之鸟”,建议由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攻击。

1949年1月2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粟裕决心先歼灭包围圈东部的李弥兵团,再歼包围圈西部的邱清泉兵团。1月6日下午3时30分,华东野战军按照预定部署,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月10日下午4时,华东野战军肃清残敌,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是继辽沈战役之后第二个战略决战。它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称三大战役,对于解放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意义。

猜你喜欢

黄维杜聿明淮海战役
孤胆医生黄维一个人的“川军”
孤胆医生黄维: 一个人的“川军”
逆行者黄维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我所认为的贵族
我所认为的贵族
黄维为何没被“赤化”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①(194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