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引导策略
2016-02-24何烨
何烨
课改十余年来,其精神已渗透到日常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在数学课堂上比比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教师的课堂引导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让学生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得以跨进数学的门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贴切、合理的引导。
一、让教学“开门见山”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创设一些情境来导入,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抽象出问题、提出问题来。这样带有目的性的学习能让学生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是这样的情境不能太过花哨、太过复杂,否则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冲淡学生的学习主题。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的教学中,教材中设计的情境是套圈,通过男生女生套圈的情况来引出利用平均数判定他们的比赛结果更公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将这样的情景改成学生的实际参与。在套圈游戏中学生是兴高采烈,可是游戏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数学活动被冲淡了,更加麻烦的是,学生实际套圈的情况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样即使教师来尝试解释,很多学生也难以理解最后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只能自圆其说,学生也只能选择“信其师”。所以说这样的情境让教学失去了真实,让学生迷失了自我,换来的只是空洞的课堂气氛,那是得不偿失的,教师宁愿学生在数学层面走得远些,也不愿意学生在这样的状况下跟着教师的步调亦步亦趋。
其实套圈游戏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接触,以这样的情境为背景来引入,学生自然能提起精神来。而之后的注意力就应当集中到套圈的个数上来,集中到“怎样比较男女生的套圈水平”这个数学问题上来,这样才能让学生顺畅地接近“平均数”的核心概念,让学生开始自己的探索之旅。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让探究“自我规划”
面对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后制订探究规划,然后动手去操作实施、去尝试比较,这样的学习将是深入的,能够累积必要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独立尝试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并尝试在探究中“自我规划”。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出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圆,请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个圆的周长更长,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然后教师请学生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想到了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面对测量结果,学生非常得意,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是不是圆的周长只能用这样的方法量出来呢,有没有更加简单更加直接的办法?”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开始议论纷纷,经过交流和比较,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圆的半径和直径上来,因为他们发现圆的半径越大,周长就越大。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决定动手来测量圆的半径,与刚才量出的圆的周长对照,找到其中的关系。当然学生的测量并不是很精确的,只是这样的研究将问题的焦点都聚集到三点几的这个数,圆周率自然水落石出。
这样的学习是立体的、是丰满的,学生经历了猜想、操作、分析、比较、交流等等活动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在沿途的旅程中,学生收获的又岂止是计算公式本身。
三、让认知“更进一步”
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不可缺失,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有些教师希望课堂上的所有知识和所有结论都由学生本人总结出来,生怕由教师过多讲解会落入“灌输”的窠臼,这就有些过犹不及了。其实有些问题学生只能意会,教师如果能及时伸出援手,那么就能帮助他们拨云见日,使得学生的认知“更进一步”。
例如在“认识公顷”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学习掌握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但是在总结质疑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提出疑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而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却是10000,是不是中间少了个面积单位?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各面积单位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发现前面的三个面积单位边长的进率是10,而公顷的边长是100米,与平方米相差100倍。“那么有没有‘平方十米’这个单位呢”?很多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立刻带着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让他们接触到“公亩”这个单位,因为这是学生内心中疑惑的中心,所以在看相关资料的时候异常用心,对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也格外清晰,从而也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完整、更系统。
总之,高效的数学学习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细细品味课程标准要求,勤于思考、勇于开拓、精益求精,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深入、更有层次。◆(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