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落点 打造精彩课堂
2016-02-24张波
张波
高效精彩的课堂一直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切入课文的方式欠妥,致使语文课堂要么死气沉沉,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么虽然学生有兴趣,但学习过程存在一定困难等。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精彩课堂,教师就要在解读文本,引导品读的切入方式上下功夫。因此,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找准文本落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找准文本落点应该从何入手呢?
一、抓住文本对比点
在语文教学中,对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明白文本内容、情感,以及其他作品与教材上课文之间的差别,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仔细挖掘教材中的对比点,从而使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习得表达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是一篇赞美教师的文章,而整个小学阶段有好几篇表现该主题的文章:《放飞蜻蜓》《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老师,您好》《一株紫丁香》等。在这几篇描写歌颂老师的文章中,既有体裁为诗歌的,又有普通的记叙文。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这些课文进行比较与对比,在对比中思考:同样是描写老师,作者在写作形式、内容或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通过对比,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描写方式等定会感知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入,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抓住了“教师”这同一描写对象让学生进行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诗歌的特点,又加深了对已经学过的文章的理解,深化了对文中描述的老师形象的认识。同时还进而把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再次进行重组、内化,丰富了自己对文本和生活的理解,为自己今后的习作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抓住文本矛盾点
矛盾泛指事物互相抵触或排斥,辩证法上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语文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需要,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使读者感到模糊不清或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其实,细细品来,往往这些地方都是点睛之笔或者文章的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就这些地方进行质疑解惑,必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关于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明显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开始,彭德怀强烈命令方副官快点开枪,如果方副官不开枪,他就要向方副官开枪,表现了他一定要把大黑骡子杀掉的心情。可是,当警卫员把一碗用杀掉的黑骡子做的肉汤端到他面前时,他却又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他的前后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呢?要杀骡子的是他,断然拒绝喝骡子肉汤的还是他。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这明显的矛盾之处引领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思考彭德怀前后行为矛盾的缘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什么?在教师提出的包含这些矛盾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探究中真切了解到了此时此刻彭德怀复杂矛盾的心情,以及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希望带领大家获取最终胜利的革命情怀。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人物在言行中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走进了彭德怀的内心,真正进入到当时红军长征时的情境,从而感受到彭德怀伟人的人格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抓住文本关键点
在语文教学时,抓住关键点教学非常重要。何谓“关键点”?就是文中能够起到统领全文或者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牵一发而能够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在教学时,抓住了关键点,也就找到了一条打开学生阅读理解通道的突破口。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钱学森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笔者抓住文本的关键点“钱学森为什么一心想回到祖国”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钱学森。在这个关键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意识到了钱学森的回国是必然的,因为报效祖国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的追求。这样一来,提纲挈领,直奔文章核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钱学森的认识,又统领了全文,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条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提高了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内容的关键点展开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又可以避免纠结于细枝末节处,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写作的技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切入点,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途径是很多的。但不论是哪种切入方式,都要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学习为基准,以生动活泼、有效精彩的课堂教学为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使语文课堂备受学生喜爱。◆(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