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悦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2016-02-24陆海霞
陆海霞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让学生多读好书”。据此,我们提出了“悦读”的语文学习理念,即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愉快阅读,让他们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体会美、感悟美、发现美并创造美。
一、图文并茂,巧设问题
为了匹配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配有丰富的插图。插图是对文字的辅助解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媒介。因此,在阅读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读”图,以图说文,以文释图,双管齐下,让小学生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卧薪尝胆》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勾践坐在草席上尝一个悬挂的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并询问:“画面中的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勾践,他在尝胆,你们说味道如何?”学生们异口同声:“苦!”“那我们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每天品尝这苦胆,究竟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自己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启发式导入下,调动起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很快投入到阅读中,去寻找答案。几分钟后,笔者看到大家都已经读完,就向他们提出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交流。第一个问题是:吴王夫差在勾践回到越国前后有何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勾践在回到越国前后有何变化?第三个问题是:越王勾践为什么最后能战胜吴王?第四个问题是: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们早就想说说自己的想法了,而这几个问题让他们有了更明确的思考方向,因此阅读的效果更佳。随着大家的讨论进入尾声,笔者适时对他们点拨,并以连环画视频的方式播放了“勾践灭吴”的故事,启发学生们明白“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以及坚定信念和坚持的内涵。
二、方法引导,激活想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读书大多随性而为,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更不知道正确的读书方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重启发和激趣,还要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背诵优美词句,快速默读并能做出读书标记,说出或写出自己读书的感受等,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九寨沟》是一篇美文,作者以热情饱满的笔触描写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文章词句优美清新,适合朗诵、欣赏和背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美的感悟能力。在教学中,笔者采用播放配乐朗诵的形式,并配以九寨沟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意境。接着笔者要求学生默读,并标记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便于欣赏和借鉴。然后进行词句鉴赏环节:有的找到了这句——“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学生说“憨态可掬”这个成语写出了大熊猫可爱、单纯的样子,生动极了;有的找到了另外一句——“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学生说:“将湖泊比喻成宝石,又将沟谷比喻成彩带,写出了景色的五彩斑斓。”在学生的表述中,笔者会做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章。本堂课的最后,我们进行了“设计旅游路线、宣传语”的综合实践活动,既对课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还可以将阅读与表达、写作等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感知文章,增加阅读体验。
三、好书推荐,适时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上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本选录了《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篇《伊索寓言》里的文章,这几个故事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听过、看过,很受学生喜爱。这种动物式的寓言故事很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趣味性很强,道理也透彻。为此,笔者又选择了《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两则故事——《小男孩与蝎子》《徒劳的寒鸦》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寓言”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又将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推荐给大家,如《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利用周六、日的时间,读完老师的推荐篇目,并准备在小组读书活动中进行交流。
总之,“悦读”是常态阅读的升华,是让学生愉快学习的具体体现,符合教育规律,应该推而广之。◆(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