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作文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2016-02-24蔡金芸
蔡金芸
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其中听与读指向于学习主体信息的输入,而说与写则指向于学习主体的表达输出。在倾吐输出层面中,说是写的基础,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强化说的训练。
一、把握教材特质,唤醒“说”的内在激情
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编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这些文本分布在不同的学段中。教师就应该充分考量教材文本与学生兴趣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并以此设立话题,引领学生进行口头训练,这不仅仅能够引领学生突破教学目标,更能唤醒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形成适切可感的习作氛围。
例如,在教学《赶海》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被课文中主人公在海边游玩的趣事所感染时,教师发现每个孩子的眼中都闪烁着灵动的目光,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孩子们都对大海充满了向往,他们绝大部分都已经随着父母感受过海的魅力。就此,教师顺势为学生拟出了“海边的( )”这一半命题口头作文题目,紧接着引领学生尝试从多方面进行选择,可以是冲浪、捡贝壳、挖沙等活动,要求学生在口头作文中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活动的经过,让学生在自主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评析。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随心所欲地节外生枝,随便乱选话题,而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反应,及时为学生创设与课文情境、学生内心相关的话题,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创设了有效的表达渠道,引发学生内在口头表达的欲望,为学生内在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广泛积累素材,搭建“说”的表达平台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具备常态生活下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运用口头文明语言与人沟通。”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多从生活实际入手,多留心收集现实生活中能够触动心灵的素材,并将其记录在案,而这种源于生活的素材积累,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种素材的积累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运用,就会形成无用的死板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要求入手,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信息,并通过每天一练,让学生积极盘活内在的素材资源,将其得到充分运用。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设置了《变色龙》《金蝉脱壳》等两篇典型描写动物的文本,而习作2中也提出了要描写一种小动物的习作要求。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将课文的内容与习作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和链接,以教材文本为蓝本,引领学生结合文本语言感受作者的创作方法和观察技巧,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和技巧。当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积累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立刻进行习作创作,而是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要求一两位学生将自己所观察的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素材积累,并在交流之后引领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与调整、补充与拓展自己的认知积累,从而为习作2的创作积淀扎实的素材资源。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引领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之中,并通过教师搭建的舞台进行历练,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从而形成交流分享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较好的表达作用。
三、制订翔实方案,筑造“说”的坚实堡垒
口头练习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一项值得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系统意识,切不可随心所欲地选择练习内容,而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感知能力出发,制订翔实的训练方案,促进学生整体意识全面提升。
在第一学段,由于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他们对于具体可感的事物有着独特的认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形象化资源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逐步实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化的过程中,对于语言文字也已初具概括与归纳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就必须适当加大口头训练的难度,要求学生在感知世界和生活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转述与表达自己的感受,鉴于学生思维尚不够成熟,这一阶段的口头表达应该以叙事描述为主;而在第三学段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对于事件存在的客观性,包括是非黑白、善恶美丑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多提供素材资源,引领学生尝试以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在课堂中发起争鸣辩论,从而激活学生真正的理性思维。
总而言之,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书面表达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口头表达训练,只要教师认真留意,这种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的资源无处不在,多多加以利用,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