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作曲理论教学对本土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2016-02-24陈欣星
陈欣星
摘 要:高师音乐学作曲理论课程,是音乐学方向的主干课程,对演唱演奏作品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帮助理解分析作品的重要理论课程,每个国家与地区(除了西欧传统作曲理论研究外)都有自己本土传统音乐的分析、理解方法。本文将以赣东北地区的传统器乐音乐为例作为课堂教学引用的传统曲谱进行分析。
关键词:作曲理论教学 赣东北传统音乐 器乐曲 分析方法
江西省各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记载和传承了千百年来本地区人文生活的记忆,并对传统音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提取其精华或创作后用于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有新的认识和热爱。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地区的传统音乐应以音响、民族划分的结构形式出现,必将与西欧古典音乐文化形成鲜明的民族性对比。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一个转变,也是一个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赣东北地区传统器乐音乐的文化背景与类别
1.器乐文化底蕴
在教学过程中,对赣东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器乐、民歌等文化进行分析整合,就能够在整合后的音乐内容中提炼出有特色和经典的音乐元素。以景德镇为例,可与景德镇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景德镇悠远的历史,其艺术形式多样,大多都建立在其扬名天下的瓷业之上。而其中音乐文化是与瓷文化息息相关的。如在音乐欣赏课上向学生讲述隋朝著名陶瓷名人何稠既是促进烧瓷技术之人,又是对音乐很有研究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律制、演奏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瓷器业高度发展的同时,民间各类风情音乐也跟着从四面八方传入,并与景德镇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许多景德镇独有的音乐文化风格。
2.器乐类别
(1)独奏类。以弦乐、吹管乐为主。二胡曲目居多,如二胡独奏《行街》就是融会各地音乐元素,以走街串巷为演奏形式。《行街》与许多其他地区音乐一样,不仅表达了人们在节日喜庆时的欢乐情绪,同时也揭露了旧制度下的艺人生涯之悲惨。
(2)合奏类。乐曲有丝竹乐、鼓吹乐、锣鼓吹打乐。这些乐曲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外来音乐元素而形成。如丝竹乐就是典型的例子,锣鼓吹打也有与外地文化相融合之处。
二、具体作品在教学分析时的运用
1.以传统谱例进行教学时的主要讲述分析内容
例如赣东北地区器乐曲《十番锣鼓》。从传统音乐分析方法上来看,应该说这是一首短小的单牌体锣鼓牌子,而且是近似主体型锣鼓牌子,并带有回旋性质。我们就姑且称之为近似主体型回旋锣鼓牌子。其中有“头、身、尾”三个部分,头部(A段)是以几个固定节奏型的联缀而构成。第一个固定性节奏型(B段)是由四个平列的七字节,即锣鼓经、堂鼓、小锣、云锣七字节,铙钹与大锣的三字节、一字节以及小镲的一字节叠奏而成。
堂鼓 七字节 七字节 七字节
小锣 七字节 七字节 七字节
小镲 一字节 一字节 一字节
铙钹 三字节 一字节 一字节
大锣 三字节 一字节 一字节
云锣 七字节 七字节 七字节
接下来经过完全重复的A段头部作为一个连接句的形式引出下一个段落C。以锣鼓经为例,用传统字节分析句中字节组合是:一字节+三字节+三字节+五字节。但是,从回旋原则上看,独立的A部分被划分到前段五字节中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新颖的、相兼容的形式。因此,C段又有独特的节奏句型,即三个倒置的三字节顺叠构成,从整体来看,除小镲加入了平列行列外,其他排置基本不变。
2.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本土音乐与欧洲音乐相融合的分析
如果将整理出来的本土传统音乐谱例以中国传统分析方法进行教学研究,那么有一些传统器乐曲则可以与之前的欧洲音乐相融合,创造出新的分析理念。如把欧洲曲式学中的变奏曲式和中国的旋律相结合,就可以融为一体去分析。当学生在接受了传统曲式学的变奏曲式之后,再引入本土传统器乐作品作为对比,可以引发学生运用传统曲式学来分析本土传统器乐曲的方法,并作出融合性分析。
运用传统谱例进行教学时,主要讲述分析内容,例如(萧调)捧花调整曲以笛与锣鼓乐结合演奏,笛作为主奏乐器,担任旋律独奏,旋律部分以变奏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并以A中的主题与A'中的第二主题为基础相继发展出5次变奏乐句,由扩充式的变奏原则将全曲发展成为呈数列型的再现单二段体。其特点如下:
一是曲中数列型排列。数列的小节递增是全曲的趋势特征。以A为句首,先是在锣鼓响起后作一个标准的乐节叠,即严格重复,使起句形成乐节的2+2小节数,有强调主题的作用。再经过两小节锣鼓段后,出现的A'将A作了一次换头的变奏,这次换头将新的因素带入曲中。变换的头部形成了第二主题动机,在之后的发展与第一主题动机相辅相成。有了新的动机的A'形成2+2。到了第三大句A"时,拥有b动机与a动机相结合的音乐因素趁势将乐句扩大到4+4的8小节。A"的出现将曲的膨胀状态拉回到一个平静的起点,可以看出A'”与A的功能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末句可说是一个大的尾声,使4+4的旋律部与15小节的锣鼓段掀起高潮。
二是主题动机与变奏原则的融汇。A中的a与A'中的b是构成全曲的主要材料。整曲由这两个动机进行叠、变,结合扩充而形成,A的出现,也是a的萌发,进入A'就以b代替A的头部,于是a与叠后的a作了一次改头式变奏。这种以变奏手段巧妙地导入b。有了a、b的完整乐思,A'便如潮涌般地扩充成了8小节乐句,这个乐句完全由A'变化而来,它拥有A'的a、b主题,又不失时机地作出一些细致的变化,实际上是在A'的中段加入扩充部:A"的3~6小节。然而这个扩充的部分依然是经过a的变奏得来,还明显出现。这种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的现象显现出了以变为和的审美理念。进入第二部分后,A'2无形中形成了1+1+1的两小节为一组的乐汇,组成和A"的4+3小节组合。1部分的偶数数列与奇数构成数列,阴阳对称。中国古代就有阴阳调和之说,变奏中出现阴阳数列对比造就“和”的意义。
三、加入具有纯粹本土人文思想的音乐分析实例
这种分析理念的教学,应是最具有传承文化性质的。将每个地区的人文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出来,需要有较高水平的谱例分析。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分析过程中,同时兼备结构理论和人文思想的双重分析,那么这类教材谱例的分析就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想象力。
以尺字调《五更箭》为例,在教学中引用此类谱例进行分析,可以形成非常独特的分析结构特征,整体曲式图显示出了两首《五更箭》的共同处,可以说是同一模子出来的产品。只是这首《五更箭》的构架上多了一个引子,引子的出现,无疑给结构增添了色彩,使此曲更具连接的意义。因此在划分研究时,B部对赣东北地区传统器乐音乐文化的研究更加精致、概括。从引子部分的起吹小节单独构成乐句始,把琐呐装饰音一道并入,使之成为引子中的引子。像是一声长叹,再细细道来。从结构分句上看,根据并不相同,前段有八个双小节乐句,而后段则把划分基点升到4小节。这是由于前段的断句在几声叹息后,提升到气口相接的长叹息。虽然两个A部分的音乐内容对称,但实际音乐上有所重组。
对比乐段,大体上对称。A与Al是基本相同的乐段。再现的方式使之拥有孪生性质,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人踏进过两条相同的河。在再现的同时,产生的部分差异可以说是乐曲基因上的变异。首段a与再现1a就存在尾部的变化。后第八乐句就产生了基因重组现象,就是此乐句的中部改变了排列,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手法。后b与bl则是一个改头型的变化。此处将变化的b1多出一个小节,看上去似乎与前部的音乐不一样,实际上它的变化只是一个内部重组的结果。前2小节改头留尾,加上中部延长音连接,扩大了头部,改变了整体组织顺序。这种细微的变化是非常难以控制掌握的,能够将音乐内部组织得如此之好、灵活变化,可见乐曲审美之价值。
这一部分的教材补充谱例,在教学上具有较高价值,因为这是一个独特的音乐分析理念。对课堂上长期出现的欧洲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民族特性,而启发学生用创新意识来分类研究江西各地区传统音乐,这对他们今后的教学研究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范乃信.曲式精要[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4]李民雄.民间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5]伍国栋.民间音乐视野中的传统音乐[J].上海音乐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编号:13YB030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