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2016-02-24王国胜张贵星

决策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权思潮时代

王国胜 张贵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正因为意识形态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民众号召力和凝聚力、巩固政权合法性基础和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功能,所以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历来被国内外政党以及政府关注和重视。

以互联网为基干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刷新了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拓展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理念、不同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和新空间。但无须讳言,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渠道和路径,但另一方面,它也为错误的社会思潮、错误的价值理念以及西方的文化侵略留下了“便利”。因此,加强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为不同的意识形态交锋提供了便利和平台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源于西方,最初为观念学之意,后来泛指各种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政治和哲学概念,一般指“观念形态”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体进行表达和扩散。随着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和交锋的重要场所,而新媒体的便捷性和难以管控性则为意识形态之争提供了新的表演舞台。

一般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又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更加数字化、小众化的新媒体传播细分了受众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交流融合。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新媒体时代,正如美国《连线》杂志所言,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新媒体可以兼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即时传送,根据需要进行交流互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型媒体形态的爆炸性增长以及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文化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传播平台,带来了一些信息、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即开放性、快捷性、高效性、强制性、不易控性。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与核心是“一性三权”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期,思想流动的加速、信息传递的便捷,与社会矛盾的凸显紧紧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其思想理念、价值判定往往会通过网络、博客、手机微信等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得信息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更是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瓦解和攻击。这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构成了挑战。

加强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对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有个清醒的认识。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与核心可以高度概括为“一性三权”,即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强化意识形态的領导权和管理权、扩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意识形态的“一性三权”问题,是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阵地遇到前所未有冲击的集中和突出表现,也是其实质与核心所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临着“弱化”“虚化”和“失语”的危险。意识形态的“一性三权”问题,已经上升为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大问题。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就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稳定而不受威胁,就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党的政治纲领、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在社会上占主流和主导地位不动摇。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理念的引领作用,使得社会公众从心底认可并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个是党和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等不同的领导手段和领导方式,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强化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就是强化对各种媒体和课堂、讲堂等的意识形态功能管理,扩大正能量,消解负能量。扩大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通过建设符合时代的话语体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给社会公众,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外化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为人民利益以及国家富强奋斗的动力。

三、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众生喧嚣的新媒体时代,要处理好意识形态的“一性三权”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模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引导,必须改革以往惯用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自上而下“填鸭式”的旧模式,而代之以民主平等沟通的新模式,并把外显与内隐方式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报刊、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上,以及课堂、演出等教育文化活动中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方式,并坚持把实效放在第一位。

第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所谓民族性,就是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格和气派,必须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所谓科学性,就是构建的话语体系,要善于把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起来,言之有据,行之有效。所谓时代性,就是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能够反映时代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需要。

第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但要注重引领路径的创新,多路径并进、多举措并举,实行网上网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传与引导相结合,多层面、多视角强化引领作用。

第四,创新网络法律与技术管控。互联网虽然难以管控,但是也并非法外之地,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创新网络技术,对在网上恶意攻击党和政府、妖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予以过滤,旗帜鲜明地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第五,创新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手段和方式。西方利用先进的数字网络技术,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重挑战和重大现实威胁。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创新狙击文化侵略的手段和方式,在意识形态阵地争夺战中善于并勇于取胜。

猜你喜欢

三权思潮时代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三权分置”让农村土地活起来
专家答疑:农地“三权分置”如何理解
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