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
2016-02-24艾万政丁天明王家宏
艾万政+丁天明+王家宏
【摘 要】 为使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行业的需要,分析我国航海教育现状,探索航海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我国航海人才培养应重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能力;素质;航海;课程设置
0 引 言
航运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90%以上国际贸易和50%以上国内贸易运输任务。航海专业作为培养高层次航海人才的专业,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人才长期工作在流动的船舶上,其工作性质具有国际通用性、岗位针对性、法律规定性和国防军事性等特点。诸多海上事故案例证明,有75%左右的船舶交通事故是由于船员的技术素质较低、航海知识缺乏、海上经验不足所致。[1-2] 为此,提高广大船员的技术素质和能力一直是航海界所关注的话题。
目前,在我国船员队伍中,持专科学历者不到30%,大多数沿海航区船员学历还停留在初中文化程度。正因如此,我国船员队伍占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较低,远不及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这与我国航海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海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全面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航海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航海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
1 我国航海教育现状
目前,全国设有航海教育的本科院校13所,是我国航海教育的核心,承担着培养航海人才的重任。国内有关航海本科教育普遍采取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完成一定的实习任务即可毕业。这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环保意识淡漠、动手能力差、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不强等不足。目前我国航海教育几乎尚未走出校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仅有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也只是“蜻蜓点水”。国外一些航海发达国家的航海教育普遍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有着深度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监督、实践教学等,以企业为主导,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紧贴航海职业。同时,国外航海专业的教员多半是航海阅历丰富的船长,这些船长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因此,国外航海人才在素质和技能上均优于我国。
2 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
2.1 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航海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将从事船舶驾驶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从安全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出发,航海驾驶人员应懂得一定的交通规则、国内外相关法规,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船舶驾驶知识、货物积载知识、船舶管理知识、船体构造知识、海洋气象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船舶驾驶人员长期生活在海上,不仅要忍受颠簸、噪声的干扰,还要忍受生活的枯燥单调、远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因此,航海专业人才的定位应是培养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精湛、能吃苦耐劳、英语沟通能力好的国际人才。
2.2 改革课程体系
航海专业的课程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括:航海学、航海仪器、航海气象、航海英语、船舶管理、船舶结构和设备、货物运输、船舶操纵和避碰、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通信设备和业务等知识;实践课程包括:水手工艺、GMDSS通信设备、航海仪器、“两精通”(精通急救和精通艇筏)、航线设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等训练。对于航海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航海专业的学生未来都要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到实操上。航海专业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航海专业本科学制4年,多数航海类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采取理论与实操交叉进行,这种模式存在学生对实操知识掌握不深刻、考证通过率低的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4年制本科院校教学进程可采用“3+1”模式,实操课程可分项目进行。所谓“3+1”模式是指3年完成理论教学,最后1年专用于实操强化训练,集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训练项目可按照实操课程的特点,分为电子设备训练、航线设计、应急求生训练以及船舶操纵训练等项目。
2.3 强化英语能力培养
为了维护船舶航行安全和顺利开展船舶业务,船舶驾驶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当两船相遇时,对方船员用甚高频(VHF)要求左对左会船,如果本船不明白对方的意图而采取错误的行动,那么两船就会有发生碰撞的危险。当船舶靠泊国外港口接受港口国监督(PSC)检查时,如果船舶设备存在缺陷,驾驶人员英语表达能力差,不能向PSC检查官提出合理的解释,船舶就有可能被滞留,从而给航运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是非英语国家,语言沟通不畅是我国船员的短板,因此,我国航海类院校更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航海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往往只局限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类,学生在大学阶段所摄取的英语知识十分有限。为了解决学生英语训练不充分的问题,英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航海专业学生将来所要用到英语大部分是专业英语,因此,将全部或部分专业课改为英语教学,会大大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教师的外语水平有待提高,可通过选派外语较好的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者选派教师到外籍船上工作的方法,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2.4 强化校企联合培养endprint
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向航运企业输送合格的航海人才。因此,学校应按照企业的需求来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才符合航海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校企合作办学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人才观念,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合作深度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应是全方位的合作,其方式包括:航运企业优秀的大副和船长参与学校的授课,也可直接聘任为班主任或学生导师;航运企业全面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学校定期派学生到航运企业实习锻炼;有些实操课程可直接设置在船舶上。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国航海类院校还应向航海发达国家学习,以航运企业为主体进行航海人才培养。
2.5 改革考核模式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船员考评制度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航海专业学生考核的“指挥棒”。这种考评制度过于强调理论考试,对动手能力、体能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航海专业作为艰苦的应用型专业,动手能力、心理素质、体能素质、忍耐精神等是一名合格驾驶员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的高校更应适应行业的需要,加强学生在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应切实改革船员考核体制,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评为主的制度。航海类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也应随之改变,以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代替期末考试,尤其是应增加多元文化、心理素质、体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考核。因此,航海院校期末考试的形式应是试卷考试与综合测评的结合。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将半军事化管理纳入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使半军事化管理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抓手。
3 结 语
航海专业是艰苦的应用型专业,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普通专业无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因此,应切实改变我国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显对应用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我国航海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减少海上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全贤淑.日本船员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0(3):33-35.
[2] 李先强.中国船员素质现状与船员考试体制改革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7(3):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