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尚回归自然
——自然纺织品的探索

2016-02-24史彩云张培群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蜡染扎染染料

史彩云,张培群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时尚回归自然
——自然纺织品的探索

史彩云,张培群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自然纺织品是指用传统染色方法将天然纤维与天然染料结合得到的产品,探讨了自然纺织品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天然纤维、天然染料和传统染色方法(扎染、蜡染、夹染),并对自然纺织品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天然纤维;天然染料;扎染;蜡染;夹染

所谓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即在一定时间段内领先的风尚。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从古至今,人们的衣着时尚经历了种种变化。现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健康、绿色、环保成为新的追求,因此,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也出现了回归自然的时尚潮流。纺织品的自然属性,在笔者看来,一是指纺织面料的自然属性,即由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加工而成的面料,二是指纺织面料的颜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来获得的,三是指天然染料通过传统方法上染天然纤维。

天然纤维是指自然界存在和生长的、具有纺织价值的纤维,其种类很多,长期大量用于纺织的有棉、麻、丝、毛四种。棉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保温性、染色性,对人体的肌肤没有任何刺激;麻纤维是天然纤维中强度最好的一种,具有耐磨、拉力强的特性;丝纤维的吸湿性能好,尤其是蚕丝,它能保持人体皮肤既不过分潮湿,也不干燥,经科学研究证实,丝织物对皮肤瘙痒症有一定疗效,它手感凉爽、柔和、悬垂性好,制成的服装飘逸、潇洒,是理想的夏季面料;羊毛纤维是人类在纺织上最早利用的纺织纤维之一,具有吸湿、透气、手感丰满、蓬松舒适、挺拔等特点。天然纤维加工而成的面料,大都具有穿著舒适、吸汗透气、悬垂挺括、视觉高贵、触觉美丽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四大天然纤维中,真丝绸被冠以“纤维皇后”的美誉,其化学组成与人的皮肤所含氨基酸极为相似,可帮助皮肤的新陈代谢,能使皮肤保持滋润、光滑,此外,它的外表华丽、光泽柔和、手感柔软,还有悦耳的丝鸣声[1]。真丝绸是高档的纺织面料,因本身的光泽、质地优势,对其的印染研究也是不胜枚举,近年来公开展出和发表的天然染料染色作品中,以真丝绸为主要材料的也占绝大多数[2]。

天然染料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从植物、动物等天然原料中获得的染料,主要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矿物染料和微生物发酵色素。植物染料是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或果实中取得的,如桑叶、茶树果、板栗壳、靛蓝、红花、茶等;动物染料如紫胶、胭脂虫红;矿物染料是各种无机金属盐类和金属氧化物,如朱砂、孔雀石、四氧化三铁等;微生物发酵色素如红曲色素、栀子蓝、可可色素等[3]。天然染料与环境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且其色泽柔和、自然有特色,在高档真丝制品、家纺及装饰用品等领域中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4]。

许多天然色素因其特殊的成分及结构还应用于新型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研究表明紫胶、大黄、石榴皮、黄柏、黄芩、黄连等天然染料的提取物用于织物整理,均具有一定的抗紫外效果;Rajni等人[5]实验结果表明,没食子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儿茶可以有效地抑制克雷伯氏肺炎菌;Han Shinyoung[6]发现姜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5%和30%,并且抑菌耐久性很好;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7];日本青森试验厂生产的艾蒿色织物可医治皮炎,印、韩、日等国用茜草、靛蓝、郁金香和红花染成的织物可以防虫、杀菌、护肤以及防过敏[8]。基于天然染料以上种种优点,用其对真丝绸染色,在注重环保、崇尚绿色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其需求将不断增加[9]。

古代印染工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绞缬、蜡缬、夹缬。从本质上来说,这三种工艺都属于防染,分别借助于面料挤压、蜡封、板夹来防染显花,所以其所显花色纹样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其独特图案和色彩成为纺织织物中一种重要的品类,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10]。

绞缬,即“扎染”,是在染色前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染液。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自由和受扎部位受到松紧不同的力,染液渗入织物不同部位的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同时,可将各种捆扎技法的与多种染色技术相结合,从而染成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的图案,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1]。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叙述记录了当时扎染的工艺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可见,扎染作为民间传统工艺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我国越来越倡导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产品以其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集商业需求与文化审美于一身,是推动商业经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扎染工艺主要包括扎结和染色,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图案,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而后进行染色。扎结起防染作用从而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极具个性化的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在扎染过程中,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其防染效果越好。扎染既可以用于染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用于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和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他们或稚拙古朴或新颖别致,极具特色。现如今,很多现代人有崇尚自然与复古的心理诉求,而扎染的自然肌理与纹样就可以给人们带来了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穿扎染服装。具有淳朴多趣、内涵深厚的图案符号以及吉祥基调的扎染制品,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珍贵[13]。

蜡缬,即“蜡染”,是将熔融的蜡质通过描、刷、印等方法覆盖在织物特定的部位作为防染剂,而后染色,最后再除去蜡质的防染技法。在染色前或染色中,织物上的部分蜡面会发生破裂,产生细小的不规则的裂纹,浸染过程中染料也会上染在这些裂纹处,形成精细、自然,无法复制的独具魅力冰纹图案,如同冰凌花般的冰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地穿插于纹样之间,为图案增添了一种偶然天成的情趣,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14-15]。

蜡染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载:瑶人以染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版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版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变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16]。《贵州通志》中记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 即去蜡,则花纹如绘。”[17]。

蜡染工艺的大致步骤可以分为:画蜡、染色、脱蜡。首先将蜡熔化,在适当温度下用特制的器具蘸取蜡液涂布于织物上,待蜡液凝固后,根据花型要求,予以龟裂蜡纹处理,这是蜡染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步,此处理过程需要熟练的技巧与经验积累,方可折裂出理想自然的蜡纹。然后进行染色,染液随裂纹渗入纤维完成上染,而被蜡封闭覆盖的区域,可保持原来的颜色,达到防染的效果。最后,再通过熨烫法、溶剂法或者沸水脱蜡法来进行脱蜡与回收。

夹缬,即“夹染”,实际上是镂空版印花,首先根据需要将织物对折或多层折叠,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然后用工具将花版夹紧,有效阻止染料渗入所夹的花纹中,最后通过浇注或浸染的方式让染料上染织物,染色完成后,沥干多余染液,拆掉夹版,织物上就能显出相应的花纹[18]。

唐袁郊著的《二仪实录》中有关于夹缬的最早记载:夹缬,秦汉间始有,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19]。唐代白居易《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诗云“成都新夹撷, 梁汉碎胭脂”;《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诗又云“黄夹撷林寒有叶, 碧琉璃水净无风”,两诗均提及夹撷[20]。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21]。

夹染是由两块花版对夹而染,每块花版的尺寸前后时期基本一致。夹染花版所用材料均为木质,只有木质才能施以较大的压力制得夹撷。印制夹撷时,首先要折叠织物,一般情况下是对折,通过变化折叠方法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图案,然后是浸渍染液,完成所需部位的上染,同时用夹版部位起到了防染作用,获得一定的图案,为了获得边缘十分清晰的图案,还可以在夹版版面上涂上某种防渗剂。夹撷印制时,织物的对折线处由于无法有效阻止染液的上染,会留下一条印迹中线,这也成为了夹染作品独有的特征[21]。

从以上三种传统染色工艺的染色过程来看,手工染色作品想要获得最终成品,需要经历四五道工序,因为是纯手工操作,所以布料和纹样会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有时候连制作者也很难控制,这诸多的偶然因素导致防染作品最后的效果往往是未知的和不可复制的,这也正是传统手工防染技术的魅力形和趣味性之所在[22]。在物质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个性时尚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和自然,手工印染作品的审美特色及其包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将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自然纺织品就是用传统染色方法将天然纤维与天然染料结合,使其获得自然的色泽和香味甚至抗菌、抗紫外等特殊功效。此外,其自然朴实的效果、特殊的肌理、浓郁的人文气息迎合了一定人群的审美需求,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时尚平台。将发展的目光放在自然纺织品上,让时尚回归自然,不仅有利于天然纤维和天然染料的发展,提高天然纤维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还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1] 关晋平,陈国强.真丝绸主要功能整理的特点[J].四川丝绸,2004(1):26-28.

[2] 李维贤,聂贵花.从近年作品看植物染在丝绸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14,51(10):50-60.

[3] 郑力伟,吴赞敏.天然染料的应用及发展[J].染料与染色,2009,46(3):5-6.

[4] D.GuPta,Chen Yi,Cheng Ming.Mechanism of Dyeing Synthetic Fibres with Natural Dyes[J].Textile Technology Overseas,2001(1):21-24.

[5] SINGH R,JAIN A,PANWAR S,et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ome natural dyes[J].Dyes and Pigments,2005,66(2):99-102.

[6] HAN S Y, YANG Y Q.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wool fabric treated with curcumin[J].Dyes and Pigments,2005,64(2):157-161.

[7] 付娟娟,赵建平,王祥荣.天然染料大黄的提取及其对真丝染色性能的研究[J].印染助剂,2008,25(3):14-16.

[8] 余静,贾丽霞.天然染料应用的现状与发展[J].毛纺科技,2005(4):24-27.

[9] 杨蓉,许海育.稀土在天然染料的真丝绸染色中的媒染作用[J].印染助剂,2009,26(5):20-23.

[10] 高山,金龙.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J].丝绸,2016,53(1):48-53.

[11] 李雪玫,迟海波.扎染制作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1.

[12] 曲向梅.浅谈扎染布艺品开发的商业及文化价值[J].商业文化,2015(12):26-27.

[13] 史玉媛,周怡,杨正香.绿色草本扎染的研究及推广项目报告——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主要研究对象[J].轻工科技,2014(7):112-113,122.

[14] 李红月.浅谈扎染与蜡染图案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11):281-282.

[15] 赵建平,王祥荣.真丝织物蜡染工艺研究[J].江苏丝绸,2003(4):14-16.

[16] 李洁.论少数民族蜡染艺术及其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2):128-129.

[17] 吉祥.蜡染艺术——质朴背后的文脉传承[J].上海工艺美术,2015(2):85-87.

[18] 吴元新,吴灵姝.传统夹缬的工艺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4):107-110.

[19] 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1,159.

[20] 赵丰.夹缬[J].丝绸,1991(4):98-100.

[21] 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17.

[22] 黄明楠.浅谈传统民间手工防染工艺[J].艺术天地,2013(7):86.

2016-09-05

猜你喜欢

蜡染扎染染料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蜡染的纹饰探讨
海绵负载双组分凝胶剂对染料吸附的研究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马丽蜡染作品
染料、油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