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2016-02-24刘小辰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专业

刘小辰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刘小辰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培养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从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内涵角度出发,阐述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新增长点的关键因素,为此需要以前瞻性、全局性的思维建立多种类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方式是从培养形式、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方法、人才素质修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人才培养;高校;创新;理念;认识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是高校在新时期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合作不断加强过程中办学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1]。教育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市场提供各类具备创造性思维、工程技能和合作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等方面,教育领域早已形成共识。近些年来各大专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做了诸多的尝试和创新,同时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路径等方面不断地进行综合改革和探索,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因此从事高教工作的人员更需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是具有不断创新的理念、精神、思维、能力而且能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2]。1987年美国学者詹姆斯·鲍特金在提及高技术的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全球面临的竞争及对策中提出:未来高技术工业社会就是知识密集型的经济社会,当社会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社会,最主要的投资是在人力资源上加大用于教育、培训和研究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3]。当新经济来临时,拥有信息、受过教育、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成为最关键性的资源,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创造新的增长点的源泉。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快速增长、普及大众化教育的同时,更深切的感受到质量与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实际培养的人才被社会和市场认可才是真正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专业视域下的知识结构与传统课程体系架构,传授知识也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对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知识交互、专业交互、协同合作模式往往体现不够或者滞后。近些年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上,业内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启蒙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加强科技人文融通、人格修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各类实践中得以锻炼,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通过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竞赛以及进入科研团队的具体互动,培养学生对科技和实验的兴趣与激情。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接受各类新知识,学会深入和持之以恒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技能培养。

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后很快会发生变化,高校需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素质、习惯性的观察和思考、持续性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同时,更应注重越来越被看重的基于高度的职责感下的合作精神和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下制定的具体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并将其具体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方式中,由此形成专业架构、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4]。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50年代的苏联模式——“专业化”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加通识教育模式——90年代以来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过程,以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应重视现代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知识更新与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及地方经济发展走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前提,以前瞻性、全局性的思维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各校独有的特色和个性。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搭建更多的实践项目和应用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拓展性学习和知识的融合,创造多元化学习的空间和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潜质,并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

为促进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有高度职责感的合作精神和素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多项政策与指导意见,都进一步明确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与方向,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此,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呈现于实际社会实践成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在“质量工程”建设中,设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多项具体实施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践过程中,大至学校的人才整体性培养机制和理念的改革,小至一个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实验环节的匹配,但无论是怎样的创新,重要的在于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管理、组织、教学、实验及可持续性等问题的具体执行方略,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改变的复杂系统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就是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革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开放管理、系统流程、个性化升级等创新实验模式;与时俱进的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就是一种创新模式。其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依托专业师资与设施基础扎实、区域内产业集聚、校企合作等特点,深入企业开展创新研究与实践,进行集创新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工程实践创新工作。再如有些高校书院制的管理与培养形式,从学生的构成上首先实现文理融合、专业互补,拓展思维、素质培养;借助书院平台实现科技人文融通,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将文化与艺术传承,科学与协同合作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学问修养、人格修养,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从培养形式、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方法、人才素质修养等方面做探索和实践。

在培养形式方面,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如组建大类学科基础平台,甚至是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的通识性教育,在低年级时,无需特别注重强化专业教育,而是提倡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提倡让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主权,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后,由他们自己进行专业兴趣的走向;当然其中的考核机制和选拔机制是完善的;提供第二学历或专业教育的平台,使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能在学校期间完成跨学科门类的学业,其实也有利于他们在理、工、农等不同领域间的穿梭;关于跨校际和国际合作培养目前成为趋势,校际联盟下相互承认课程与学分,通过精品视频课程、开放课程、慕课学习和直接授课式等方式进行的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不仅仅是课程学业的交流,也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氛围;不仅仅是打破本校学院间和专业间的固定和封闭的教育方式,而且也实现校际间的进一步沟通,也有助于课程的建设和改良。此外实行自主和开放的学业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学会规划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在专业设置上,主要改变传统的专业视域,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需要及时论证和评估,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交叉和融合,新的知识形态和新的产业不断出现,教育必须为社会市场服务,而且还应该站在更前沿和更全面的高度做规划和人才培养。

基于知识经济特征出发建立有效课程体系框架和实施的机制是培养创新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础。在课程体系上,重点围绕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创新,要建立面向新世纪的课程内容,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和新工艺要不断注入到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当中。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加强课程实践内容和学时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通过资源整合,谋求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较早进入导师科研团队的实验实践工作,不仅仅实现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动,也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学习思维模式、团队意识、互助精神和目标追求。高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愈来愈高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如何将教学强制性与统一性、选择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如何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知识亮点的发挥[5]。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量激增、社会进入信息化的今天, 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因材施教的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慕课教学、微课、翻转课堂、新生研讨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更快更深入了解大学课程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培养对新知识新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等现代化教学和教育技术功能, 使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权,提高了学习的自由度。

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学问修养,而且要重视人格修养,个人素质和职业精神,尤其是对国家和社会肩负的责任意识。通过创新学生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制度建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基于高度的职责感下的合作精神和素养;学习以德为先、以学为主,懂得感恩、回馈社会,自觉践行的人文精神;具备独立和终身学习研究的能力。因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健硕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洞悉事物的能力。

4 结语

高校不仅需重视现代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知识更新与发展趋势,还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前瞻性、全局性的思维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精神培养为突破口,将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习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为市场提供各层次和种类的具备创新思维、工程技能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从培养形式、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方法、人才素质修养等方面做探索和实践。

[1] 马万勇,董成稳,吴书光.地方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 临沂大学学报,2013(2):5-7.

[2] 詹姆斯鲍特金.全球竞争及对策--美国高技术的未来[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3] 卢德纯.我国创新人才开发及其政策工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 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79-81,84.

[5] 王军,倪筱楠.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3):111-112.

专利名称:色织真丝提花无缝墙布

专利申请号:CN201120373210.7

公开号:CN202298289U

申请日:2011.10.08

公开日:2012.07.04

申请人:上海宾格纺织品有限公司

本实用新型属于墙布领域,公开了一种用色织真丝提花面料做成的墙布,包括一层表面层、第一粘合剂层以及基材层,表面层为色织真丝提花面料层,表面层通过粘合剂层与基材层复合在一起,基材层的另一面上设置有第二粘合层,基材层通过第二粘合层粘接在墙体上,基材层为涤纶面料基材层作为介质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品质高的墙布。

2016-09-2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