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语文学习中的预习

2016-02-24

中文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语文

(衡山县贯塘乡中心学校,湖南 衡山 42134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一、预习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

二、预习的指导

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围绕预习做指导,让预习落到实处。

1.资料链接

预习课文关于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另外还可以借助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2.利用晨读

预习课文,读课文的基础。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口齿清晰,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这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表层的、粗略的、感性的,但却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必要基础。

3.指导思考

预习课文的一个重头戏,通常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3.1 文章写了什么?

3.2 怎样写的?

3.3 为什么这样写?

文章写了什么?―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什么人物?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如何?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东西?……

怎样写的?― ―文章按怎样的顺序叙事?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在叙事中写人?怎样展开描写?语言运用有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事?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按问题的顺序,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回答,要求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并在书页空白处简要记下思考的结果。

4.引导质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老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质疑,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生疑,保护质疑。

三、预习的步骤

1.阅读

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作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线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查阅

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例如初一课文《风筝》鲁迅)一文中的“惊异与悲哀”一词如果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阅读时可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话上课时就应有所侧重地听老师讲解。

3.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4.做笔记

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四、预习的“三动”

“三动”是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三结合。

1.“动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情感再现,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在朗读中把文章读顺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容易让学生拓展延伸,既丰富了语言,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动手”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有疑难问题出现。这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二是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及时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动脑”

即学生学会思考。课文无外乎就是写人、叙事、写景、通过写人、事,说明简单道理,要想预习确实起到作用,还需教师正确引导。

五、预习的重要性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把预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具体易行的途径。利用预习,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老师再创设一个平等、互动,充满生气的课堂环境,让预习过的学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同学在交流、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显而易见,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让我们?真正实施预习。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