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之后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2016-02-24黄琦
黄 琦
(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现代主义之后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黄 琦
(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以顿悟、意会等为主要途径的直觉思维在现代主义之后被重新唤醒,而且在未来的设计发展趋势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直觉思维还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产品设计;现代主义之后;直觉思维
一、现代主义之后——情感直觉思维被重新唤醒
现代主义时期所形成的机器美学占据着现代设计的主导地位,“形式追随功能”迅速推广到各个国家,无装饰、无彩色、几何形、直线、理性、冷漠的“无名性”设计让人们很难判定出产品的生产国度和个性标签,“国际主义风格”显现于各个现代化国家。当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走到极致的时候,也理所当然注定了其衰退的必然命运,美国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文中提出的“少即是乏味”一语点中了现代主义的“死穴”。从20世纪60年代各种“反设计”运动风生水起,被边缘多年的情感直觉思维再次被重新唤醒,其中“波普”设计运动和“孟菲斯”设计集团最为典型。波普设计体现了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于现代设计过于理性与冷漠的叛逆,他们希望张扬自我,注重个人情感直觉的体验和表达,表现在具体的设计形态上则呈现出造型标新立异、色彩鲜艳大胆、风格独特多样。英国波普设计师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用纸板折叠而成,造型新奇、图案生动;美国电话公司用米老鼠造型设计电话机,意大利设计师则把沙发设计成嘴唇或者大手套的样式。虽然波普设计因为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不符合工业化大生产而最终昙花一现,但是它对于情感直觉思维的强调对以后的产品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大利“孟菲斯”就是在波普设计运动的刺激下,再加上国内学生运动、群众示威的社会背景,让意大利人厌倦了“国际主义”单调乏味的产品形式,情感直觉思维在“孟菲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代表设计师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们采取谩骂、嬉笑、挖苦、嘲讽的方式对主流文化进行批判,在产品设计上他们用怪诞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滑稽的情趣让功能理性一扫而光,个人的情感直觉思维在孟菲斯得到了最充分的演绎。
二、非物质社会——幻化直觉思维触发设计新梦想
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科技革命让产品设计的物质境域进入到了非物质社会,“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者服务型社会”。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师的设计产品、设计方式、产品的功效呈现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法国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写到“也许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真理的追求是通过幻想的命令进行的。”很显然,幻化直觉思维在非物质社会中将把产品设计带进高度自由的世界。首先,在非物质环境里,理性和感性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幻化直觉让设计向艺术靠拢。无论是在手工艺阶段的工艺造物时期还是在批量生产的工业设计时代,设计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始终是明显甚至是对立的,然而马克·第亚尼认为“逻辑原则的总体失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在我们的社会中,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精神与身体的对立,天与地的对立,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等,都眼看着一个个消失了。”其次,产品设计与制作的非物质性,让最终产品成为“直觉组合”。传统设计场景里所依靠的制图尺、雕塑工具、产品模型等实体手段在非物质社会已经被电脑里面的虚拟图形所替代,设计过程由以前的实体控制转变成了现在的虚拟监视,电脑里面的数字计算与虚拟组合存在着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产品各个部分的组合在虚拟的空间里也会变得更加自由和随意,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如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一样无拘无束、任自驰骋,设计产品最终呈现出一种具有多种可能的“直觉组合”。最后,产品使用者的幻化直觉让产品设计成为“变异性”过程。使用者个性化、多维度的需求将会引导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的设计平台也为产品的变异性结果提供了可能,可以设想,消费者在数字模拟空间里凭着自己的灵感、信仰、直觉选择自己所钟爱的个性化产品,而设计师则成了如同导游一样的推介者,至此,由幻化直觉所引导的产品设计已经进入了全面的自由状态。
三、结语
纵观产品设计的发展历程,感性直觉思维和功能理性思维实际上从未完全分离,然而,它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产品设计的思维主导和触发机制却始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笔者对于不同时期的直觉思维分类只是一个整体概貌,由于触发直觉的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动因所决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使用者个性化、多维度的产品需求,加上设计境域的非物质社会的到来,直觉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出来。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5-213.
[2]Marco Diani.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10.
J50
A
1007-0125(2016)12-0194-01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校级课题《羌寨灾后重建景观设计及旅游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8A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