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黄梅戏的审美特征初探
——以《女驸马》为例

2016-02-24

戏剧之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安庆黄梅戏剧目

谢 珊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安庆黄梅戏的审美特征初探
——以《女驸马》为例

谢 珊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安庆地区作为黄梅戏的中心,更是处处彰显着黄梅戏的韵调,街头巷尾、茶楼会馆、社区广场、剧场排练场中处处都是黄梅戏的声音。本文以著名的黄梅戏剧目《女驸马》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安庆地区黄梅戏的审美特征。

安庆;黄梅戏;审美特征;女驸马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安庆地区作为黄梅戏的中心,更是处处彰显着黄梅戏的韵调,街头巷尾、茶楼会馆、社区广场、剧场排练场中处处都是黄梅戏的声音。本文以著名的剧目《女驸马》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探讨安庆地区黄梅戏的审美特征。这将有利于黄梅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传承性。

一、安庆黄梅戏的生态环境

(一)安庆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源远流长,陆洪非先生在其著作《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一种传说是:“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际,农民们习惯唱起‘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成果,丰收的喜悦。”

第二种传说是:“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每逢黄梅之际,常有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风调雨顺,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会有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戏曲形式,因其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黄梅调’。”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我们所知的“黄梅采茶调”。”后在清末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并与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采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形态。因此黄梅戏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二)安庆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上,不断地吸收徽剧、青阳腔等特色并融合了当地民歌的特点,和其他戏曲的精华,后来又经过其他艺术大家们的传承、发扬与创新,使其最终发扬光大。黄梅戏采用安庆语言来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而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张力;安庆黄梅戏的表演细致朴实,以真实活泼的表演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怡情悦性、雅俗共赏,她以清新的乡土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感染观众,成为演绎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安庆黄梅戏的艺术特点

(一)安庆黄梅戏在其剧目方面分为大戏和小戏,素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之说。其中,黄梅戏的大戏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贫富悬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于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如《天仙配》、《告粮官》、《荞麦记》等;小戏大都着重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卖斗箩》、《点大麦》、《纺棉纱》等,大戏与小戏充斥了人们的生活,茶余饭后、歌台楼榭,处处有黄梅戏的影子,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

(二)安庆黄梅戏的类别主要分为花腔和平词。其中花腔是用以演小戏为主的,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斑斓的民歌风味是一大特色;平词是主要用以正本戏的唱腔,它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来表现,使得剧目韵味丰富、表达一气呵成。

(三)安庆黄梅戏的角色分类有六大类,分别为正旦、花旦、老旦、正生、小生、小丑,其中正旦多为扮演正派、庄重的妙龄少女,非常重视唱功,对于形象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塞金,除了唱功之外,正旦还要重唱念,喷口、吐字要铿锵有力;花旦在黄梅戏中相当于电视剧中的女一号,在表演时,常常手执手帕,让人心旷神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等;老旦从名字中便可得知其扮演老年妇人,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等,多为配角;以上是黄梅戏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划分,对于男性角色则有正生即须生,其中又有黑白须之分,一般来讲,黑须称为正生,在黄梅戏种颇受欢迎,起到活跃气氛、增强现场效果的功能,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一角等。黄梅戏并没有像京剧那样有武旦、刀马旦的分类,这也奠定了黄梅戏比京剧要柔美的一面。

(四)安庆黄梅戏在于其用安庆的语言来念唱,融合了安庆的很多风土人情,使得其唱腔淳朴流畅,安庆黄梅戏素以明快抒情的表现手法见长,柔美中不失内涵,让人回味悠长。

(五)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举手投足灵动的形象,搭配上精美的服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非常吸引人眼球。然而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场亮相只有几秒的时间,演员却要为此付出一天、一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为的就是在台上那一瞬间的绽放,这一

点并非黄梅戏独有,任何一个艺术形式,想要有大成,皆是如此。

三、安庆黄梅戏的审美特征——以《女驸马》为例

研究安庆黄梅戏的审美特征从而去追溯其精神层面的表达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大众从更深的层面去认识黄梅戏了解传统艺术;从我做起,去追寻那些潜藏在往日时光里的美。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女驸马的剧情:冯李两家交好,定下娃娃亲,冯氏之女冯素贞自幼许配给李家公子李兆廷,后来李家败落,李兆廷只得投靠冯府,冯父冯母起了嫌贫爱富之心,逼迫两人退婚。无奈之下,冯素贞在花园偷偷给李兆廷准备盘缠,让其离开,正好被冯父撞见,并诬陷李兆廷为盗贼,将其告上公堂,并逼迫冯素贞嫁给宰相刘文举之子。冯素贞万般无奈,只好女扮男装出逃,在京城以李兆廷之名参加科考,高中状元,并被皇帝招为驸马。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冯素贞不得已向公主表明实情,公主也被他们的爱情而打动。冯素贞在公主的帮助之下,取得了皇帝的认可,皇帝收冯素贞为义女,并释放李兆廷,两人最终修得正果,公主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从剧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中,以女子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体现了封建统治下的女性对于平等和自由的追逐。

有意思的是,《女驸马》这段戏中,皇家、冯家代表的是传统的封建势力,而素贞、公主等人则是新生力量的代表,新生力量看似薄弱,看似一切都在老一辈的掌控之中,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逐,而这股新生的力量最终通过自己的执着打动了传统势力,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也是作者寄予角色的美好祝愿吧。

艺术作品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厌,甚至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道理,女驸马中很多超越当时社会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也是让人受益颇深。

(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黄梅戏以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下面,我们摘取其中的段落来进行阐述:

1959年,《女驸马》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主演,拍摄了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引起轰动。198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再度排演此剧,由优秀青年演员韩再芬等主演。我观看的就是由韩再芬老师等人出演的版本。

第一段悔婚拒婚的戏,雷雨交加使气氛格外的压抑,而李兆廷的母亲就在这天去世了。场景一转,冯素贞出场,手中绣着戏水鸳鸯,却心神不宁地开窗远望,愁苦之色溢于言表。“荷花香消菊待黄,池边衰柳沐残阳,愁肠偏逢愁时节,几回思母又望郎。”短短地几句歌词勾画出了秋风萧瑟的景象,更加衬托出了素贞的愁思,而这愁思从何而来?歌词中已经点明,是因为思母、望郎。其实,在画面转至素贞的闺房时,我就被伴唱优美的旋律感染了,其后我又惊艳于素贞的表演。在我看来,韩老师的表演更加透着一种中国传统的婉约美,一开始的愁肠百结,听闻李郎前来的欢欣雀跃,都用一个个眼神,一个个手势,一个个身体的姿态传递给观众,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第二段是远走高飞,这一段的情节渐入高潮。冯素贞经历了一路上的躲躲藏藏,赶去京城寻兄长,她冒名顶替李兆廷应试,谁知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此段中更是有了流传千古的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金榜中状元”相信大多数人了解《女驸马》都是从这一句开始的。

第三段是高潮——红妆驸马。主要是讲经过刘文举大臣进谏,皇帝要召素贞为驸马。但是素贞再三推辞都不行,没办法只有奉旨成婚。洞房花烛的晚上素贞冒死陈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结局为金殿赐婚。公主被素贞的真情感动,同意和她一起求皇上。她们以才智博得皇上赦免欺君之罪,并释放兆廷出狱。冯益民在金殿上为妹妹请罪,恰巧与公主相遇,二人一见钟情。大臣刘文举想做媒请皇帝招冯益民为驸马。两对新人共结百年之好。段落中,人物对话,剧情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黄梅戏音律之柔美,台词之淳朴流畅。

(三)浓郁鲜明的民俗性

安庆黄梅戏具有浓郁鲜明的民俗性,这点在《女驸马》一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女驸马》又是一个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民间传说。在安庆这个城市中,有空地处,不管是广场还是舞台,一两个歌者,彩妆甚至是身着便装,几把古色古香的二胡,黄梅戏的声音便从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中丝丝缕缕地透出。不仅仅是依靠黄梅戏谋生的专业演员,还有普通的安庆市民,几乎每个人都是张口就来个“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对社会生活民众的刻画及表述极其细致、独特、丰满,简单易学、脍炙人口,既平易近人,又热闹好看,给人带来视觉与心情的双重愉悦。可以说,《女驸马》作为安庆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是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的民俗性文化。

四、安庆黄梅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创新

(一)安庆黄梅戏的生存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安庆黄梅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个黄梅戏演出市场还是面临着不能突破创新、停滞不前的生存现状。不能让人了解安庆黄梅戏仅仅是一个中国传统优秀剧种,要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文化的传承。

笔记认为,制约安庆黄梅戏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就是贴近现代的剧目不足。好的剧目是一个剧种发展的根基,众所周知,安庆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无外乎就是《女驸马》、《打猪草》、《天仙配》等等。这些充斥着农耕生活的题材与内容,只符合50年代的审美需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了。如果要想在急剧变化的新时代里面呈现一种欣欣向荣之势,必然要挖掘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新剧目,与时俱进。

其次,还有一个影响安庆黄梅戏发展的因素就是表演形式一成不变。“兼收并蓄”是丰富安庆黄梅戏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动态模式的音乐、舞蹈,还是静态模式的书法、绘画,甚至是舞台剧、影视,只要是对丰富安庆黄梅戏的表演形式有益,我们都应该尝试融入其中。

最后,还应该扩展传播黄梅戏的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增多。可以将安庆黄梅戏介绍到各个综艺节目,让更多地区、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人了解、关注到安庆黄梅戏。除此之外,刷微博,看公众号,逛朋友圈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可以通过开通专栏,让黄梅戏引起更多受众的兴趣。

(二)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创新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黄梅戏不仅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其中流传的励志、爱情故事更是祖辈价值观的一种传达和表现,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有义务去传承、振兴、发扬。冯素贞与李兆廷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就是我们童年记忆里,外祖母床头那熟悉的旋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挖掘与时俱进的新剧目、扩宽表演形式、主动探索与开发市场,才能对发展安庆黄梅戏起推动作用。只有全面保护、继承和弘扬黄梅戏所传达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达,才能提升年轻受众对黄梅戏的认知和热爱,让黄梅戏不再只是传统的代言词。老一辈的戏剧艺术家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成熟的优秀传统剧目,我们应该秉承他们的戏剧精神,将责任扛在肩上,为安庆黄梅戏的传承、振兴、发扬作出应有的贡献。

[1]屈桂春.黄梅戏由鄂入皖原因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2):64-65.

[2]范幼华.浅论黄梅戏的表演[J].江苏省盱眙县黄梅戏剧团.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3).

[3]杨瑾.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J].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历史文化研究,2009(05).

J825

A

1007-0125(2016)12-0010-03

2015年度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研究生科研项目“安庆黄梅戏的审美特征初探—以《女驸马》为例”,项目编号:CYYJ S201559。

谢 珊,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史。

猜你喜欢

安庆黄梅戏剧目
舞台剧目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黄梅戏《中国梦》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黄梅戏《祝福》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