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七律拗体诗的规律探究

2016-02-24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仄声平声律诗

牛 睿

杜甫七律拗体诗的规律探究

牛 睿

杜甫的七言律诗有正格和拗体之分。七律拗体诗打破了格律的束缚,没有按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进行创作,致使平仄错杂,声调奇崛。但其在声律和创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即有拗必救,有突兀必有平缓相对,整体音调浑融和谐。

杜甫 杜诗 七律 拗体诗

杜甫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对七律这一体式的形成和演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就斐然。学界研究杜甫七律诗的成果丰硕,但对杜甫七律中的拗体诗论述较少。拗体诗数量问题也是众说纷纭。笔者特撰此文,略述己见。

要谈杜甫七律拗体诗的规律问题,首先要明确其拗体诗的篇目。王力先生在 《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律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第二是对仗合律,中两联必须讲对仗;第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且讲究粘对。”①此外,还有用韵问题,“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②关于平仄合律,王力先生谈的略为笼统,具体来说,这里还包括三个原则,(一)相间原则,就一句而言,相邻的两个音步 (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平仄相反,(二)相对原则,就一联而言,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 (三)相粘原则,就两联而言,前一联的出句和后一联的对句平仄相同。

笔者以仇兆鳌的 《杜诗详注》为基础,对杜甫七言诗逐一分析,统计出183首七言八句诗。在这183首诗中,符合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及用韵合律的诗一共有152首,即可以认定为律诗。其中完全符合平仄规律的一共有88首。存在拗救现象 (无其他不合律)的诗有19首。失粘的诗 (失粘不失对)有9首。具体情况见下表:

类别 拗救(不包括其他不合律情况) 失粘(不包括失对)题目及拗句《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涧道馀寒历冰雪”;《曲江二首》(其二)“传语风光共流转”;《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邀请高三《城西陂泛舟》“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云近蓬莱常五色,雪残鳷鹊亦多时”;《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

题目及拗句十五使君同到》“戏假霜威促山简”;《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枉沐旌麾出城府”;《又送》“直到绵州始分首”;《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戎马相逢更何日”;《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诸将五首》(其一)“多少材官守泾渭” (其四)“殊锡曾为大司马”;《秋兴八首》(其五)“西望瑶池降王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庾信生平最萧瑟”(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其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九日五首》(其一)“竹叶于人既无分”“弟妹萧条各何在”;《留别公安太易沙门》“先蹋罏峰置兰若”;《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馀里”(以上属于六拗五救)。《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秋日野亭千橘香”“行酒赋诗殊未央”(孤平拗救)。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所思》“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奉寄章十侍御》“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拨闷》“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数量19 9

以上共有116首律诗都是没有拗的,或者是拗而能救的,或者是失粘但不失对的。拗而能救便不是出律。在唐诗中,失粘亦不能为拗。王力先生指出:“对和粘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粘’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粘的例子。 ‘失对’和 ‘失粘’的 ‘失’字是后代的诗人说出来的,‘失’是 ‘不合格’的意思,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粘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③这和七言律诗的发展较晚,体式不成熟有关系。唐诗中前后两联不相粘的情况就比较普遍,其中不乏历代传诵的名篇。如王维 《使至塞上》前二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刘禹锡 《荆州道怀古》二三联:“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所以对于仅失粘的诗,不应属于拗体诗,应是正体七律,这是七律在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此外,杜诗的七律里还剩有36首是都有拗而未救、失对的情况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诗是拗体诗。36首诗中由于地名或方位等不可更改因素导致出律的诗有5首,其中有 《野望》和 《白帝》。还有两首诗既有地名或方位词的出律又有拗救情况为 《题郑县亭子》和 《黄草》。还有一例既有地名或方位词的出律又有失粘情况为 《即事》(暮春三月巫峡长)。这5首诗仅仅一处出律,而且是难以避免的,且声律圆润通畅,毫不艰涩拗口,笔者认为不能算作拗体诗。

最后剩下的31首诗是 《郑驸马宅宴洞中》《题省中壁》《望岳》《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崔氏东山草堂》《卜居》《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九日》《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至后》《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其二)《白帝城最高楼》《雨不绝》《秋风二首》(其二)《立春》《愁》《昼梦》《暮春》《赤甲》《江雨有怀郑典设》《滟滪》《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见萤火》《简吴郎司法》《覃山人隐居》《即事》(天畔群山孤草亭)《题柏学士茅屋》《暮归》《晓发公安》《长沙送李十一》。这些诗都有一联及以上拗,甚至全篇皆拗,有拗无救且声调奇崛晦涩,气韵峭拔,遂认定为拗体诗。至此,杜甫七律拗体诗的篇目既已明确,下面来探究其规律性的特征。

一、声韵规律

看这首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是唐乾元元年 (758)初秋在华州时所做。描写了作者酷热难耐的一系列举动和心里活动,贴近生活,被纪昀评为 “此杜极粗鄙之作”。《杜臆》对这首诗有精当的剖析,说明少陵如此写法,是有道理的:“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掾畜之,殊失大体,故借早秋之热,蝇蝎之苦,以发郁伊愁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④书写心中不快,粗鄙之语,再贴切不过。开篇首句连用五个拗字,声调短促低沉,显示了心中的狂躁压抑之感,对句用了孤平拗救,以拗迎拗。音律上便平和了许多。颔联出句第二字本应用仄声,却用了个平声 “愁”,来缓解上一联的急躁感,对句第二个字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 “乃”,以拗救拗。拗中不失和谐。颈联最是巧妙,完全是用口语在表达,“热得人想要大叫,薄书就不要来催了”。上下两句的平仄却是完全相反的,如此工整,即使在杜诗正体七律中亦少见。极其口语化的表达,声律却是如此不动声色地严谨,外拙内工,尽显律诗的魅力。第四联出句三仄调,来与上句的三平调呼应,两句亦是失粘,以免结尾落入平和的语调,与 “发狂”的心境不符合。

这是一首所谓的 “大拗”诗,从分析可以看出杜甫的拗体诗无论怎样不合律,甚至全篇皆拗,始终没有违反律诗创作的精神内核,即音律的错落有致,整体和谐,拗处必定会有相应的救来使之平衡,声调突兀时也必定会有相应的声调来中和,有意应用汉语的四声差异调节诗歌的声感,使诗歌的音节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达到和谐动听之美。

《覃山人隐居》的平仄运用更是不同寻常。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首句便犯了孤平,尽管盛唐时的七言律诗还处在发展定型阶段,很多规范并不严苛,但是犯孤平已被视为诗家大忌,科举考试中,如若犯了孤平,诗作便被归入末流。以杜甫的大手笔自然不会弃置孤平而不顾,首句仄声主导,平仄失衡,对句便在第四字处拗 (应仄却平),连用了四个平声来补救上句的仄声多平声少的不协调,第六字本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 “勒”,来均衡本句平声多,略显平缓的声调。首联不落俗套,甚至可以说是鬼斧神工,完全打破了声律的常规,老杜用高超的技巧,诠释了格律诗的神韵。颔联上下两句除了第一个字外完全相反,工整相对,读起来音调错落有致、典雅异常。颔联本是标准的律联,诗人偏偏在出句用了三仄尾,使得全诗的情绪上扬,对句末尾用两个平声字来缓解。尾联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又是一组平仄完全相反,杜甫把律诗中的相对原则运用到了极致。这首诗中,两联出句对句完全相对,一组对句平仄完全相对,用最工整的规则来对应最严重的出律,声调和谐近乎完美。

再看 《暮归》一诗。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首联出句第二字拗,对句第二字也是拗的,以拗救拗。颔联出句只有一个平声,却处在中间位置,缓解了六个仄声的短促低沉的效果,对句便用了五个平声来中和,仄声亦处在中间位置,三仄尾对三平尾,单句看似大拗,一联里却是毫不违反和谐。接下来运用了上下句平仄完全相反的颈联让音律回归节奏感,紧接着尾联却又打破了刚刚平顺的句调,后五字连用仄声,句式铿锵,抒发了不得志却已垂垂老矣的悲凄之情,结尾平平平仄平,四个平声夹杂一个仄声,来承接奔腾的情感,使之舒缓的流泻,意味隽永。

再来看 《晓发公安》。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首句亦是后五个字连用五个仄声,对句用四个平声来中和,颈联三仄对三平,尾联除了第一个字外其余完全相对。

再如杜甫早期的拗体诗 《郑驸马宅宴洞中》首联对句第四字应平而仄,第六字应仄而平,形成了一句中的三仄对三平。颔联出句的三仄尾照应颈联对句的三平尾,平仄声在拗的基础上依然协调,一诗中三联皆拗,尾联便用了工整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来缓和整体的奇拗感。工整中又有出格,三仄尾对应三平尾,拗中带律,律中含拗。

通过对以上拗得比较显著的诗声律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杜甫拗体诗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总结如下:

1.有拗必救。除了常见的三种拗救形式,有拗有救外,在节奏点的拗,杜甫也会在本句或者对句相应位置改变平仄,达到以拗救拗的效果,虽然超出了一般的拗救基本形式,但是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声律错落有致,不破坏律诗特有的音乐美。

2.出现三平调时会有三仄调来补救,同样,出现三仄调时,会使用三平调来平衡,这就使得拗体诗的格调高远,有古风之气。

3.在运用三个以上连续的平声或仄声时,会在对句或出句适当的位置亦连续使用相反的声调来中和,缓解上句的急促或平淡,使音调不至于太突兀而失去了美感。

4.就一联而言,出现三个以上连续的平声或仄声这种拗得显著的句式时,其他一联或两联的平仄便会工整相对,目的也是为了调和一联声韵的突兀,使整首诗保持一种浑融、和谐之美。

杜甫打破原有的格律形式,又积极地重建新的平衡,拗体诗虽拗而每篇仍有一定的章法,每句仍有一定的句法,另自成律。这和律诗的平仄应用是为了达到音律和谐的内涵也是一致的。杜甫对律诗声律的创造性应用,并非破坏性的创造,而是开拓性的创造,因为杜甫的拗体诗无论如何不合律,始终没有违反律诗创作的精神实质,依然保有律诗的灵魂。

二、创作规律

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王朝的动荡,诗歌创作多是描写社会现实,展现了那个时代下百姓的生活状况。拗体诗的创作也贯穿了其一生,在他长安十年旅食时,便开始了拗体的创作,上文提到过的 《郑驸马宅宴洞中》,写于天宝五载(746),诗为游宴之作,系杜甫在临晋公主、郑潜曜驸马之山林中的莲花洞中所受款待的赞美之辞。宴席设于洞中,自不寻常。以拗律来叙写这奇景奇事,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别开生面。仇兆鳌注曰:“首句切洞,次句切宴,三四承留客,五六承阴洞,具属夏时景事。”⑤诗中多三平脚和三仄脚,奇崛的声律描述光怪的见闻,气势不凡,虽是早期之作,手法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奔赴凤翔行在,授官左拾遗。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作有 《题省中壁》。时叛乱未平,唐王朝的危难还没有解除,杜甫作为谏官,忧国忧民之心甚切,“职无补而身有愧,乃题于院壁以自警”,肃宗昏庸信奉鬼神,身边多谄媚之臣,杜甫报国的志向也无从伸展。后来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乾元元年六月至乾元二年 (759)秋,被贬到华州 (今华县)任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礼乐、学校等事。仇兆鳌云:“杜公夔州七律有间用拗体者,王右仲谓皆失意遣怀之作,今观 《题壁》一章,亦用此体,在将去谏院之前,知王说良是。”⑥乾元元年后半年拗律三首 《望岳》《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崔氏东山草堂》。《望岳》是往华州时中途所做,此 “岳”指的是西岳华山,首句直叙所见,华山巍峨高峻,诸峰像儿孙一样罗立在旁边,语出奇特,与下联失粘,颔联用典,行到犹如仙境的华山自然联想到山里的神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上句三仄收尾,下句五仄连用,奇崛突兀,正与这陡峻峭拔、仙气萦绕的高山境况相符合,以拗律写奇景,是老杜拗体诗的一大特征。

《崔氏东山草堂》诗由特拗发语,先是写出了东山草堂的幽静,颔联对句相救,同时对句第四个字拗,连用四个仄声表示一种强调,“落日更见鱼樵人”后三个字,诗人使第六个字拗,形成三平调来调和前四个仄声,这里傍晚经常能见到打鱼和砍柴的人,诗人生活在与世无争的环境里,结尾慨叹王维,以见仕者之不如隐也。全诗清新淡雅之余也让人感受到诗人被贬官之后的一丝惆怅,对于国家大事的一种忧愁和一种迫不得已的遁世。

乾元二年 (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此间大量创作七律,拗体诗也为数不少,有 《卜居》《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九日》《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至后》。杜甫离成都后,曾在云安小住,期间有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 (其二)。仇注曰:“此诗厌居云安而作。”⑦两首诗都有怀念长安之意。其一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日边”指长安。其二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中原未平,故有新亭风景之伤,肺病留蜀,故有茂陵消渴之慨。”⑧思乡忧国,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此时伴随着诗人,诗以拗律出之,沉郁之情悲切,顿挫之风尽显。

大历元年 (766)春以后,自云安至夔州,杜甫在夔州的时候身体时好时坏,疟疾、糖尿病、肺病都不断纠缠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疾的老人,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大约占现存杜诗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杜甫的夔州诗都创造了一个艺术高峰。刘熙载这样评价:“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⑨杜甫的夔州诗不拘泥于格律,有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风度。这一时期拗体诗也被大量创作,其中 《白帝城最高楼》历来为人称道。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首句第六字 “旆”拗,对句四、六字以拗救拗,独立缥缈之飞楼,两个节奏点同拗,行云流水般写出了楼之高远。颔联写近景。颈联写远景,三仄脚对三平脚,两句四六字皆拗,但是内部格式和对仗却极工整,尾联最是精彩,“杖藜叹世者谁子”句化用阮籍诗 “所怜者谁子”“者”字收束、顿挫,悲恸之状跃然纸上,“谁子”紧接急转,此句道出本诗真意。对句 “泣血迸空”极写楼高心苦。“回白头”满头白发,望空回首。即将喷薄而出的悲伤转为无限凄凉无奈之情。正如王嗣奭所说 “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块垒。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高楼,落想尤奇。”⑩全诗以拗折艰涩之语,写尽抑郁凄苦之情。

此外还有 《立春》《愁》《昼梦》《暮春》《赤甲》《江雨有怀郑典设》《滟滪》。在夔州后期拗律有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见萤火》。大历二年 (767)秋末尽冬之际,到东屯农庄,寻复来瀼西。有 《简吴郎司法》《覃山人隐居》《即事》(天畔群山孤草亭)《题柏学士茅屋》。在夔州,杜甫的诗歌写作进入自由境界,从未刻意为之,却妙笔天成,难以匹敌。夔州也因此成为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地标。

大历三年 (768)三月,杜甫离开夔州,出峡至江陵,在荆湘漂泊,已是晚年,但诗作未辍。其所作之拗体七律为三首,一为 《暮归》,其另两首为 《晓发公安》和 《长沙送李十一》。分别有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之语。皆是失意遣怀之词。

通过对杜甫拗体诗内容的分析可见,拗律在创作方面仍不无规律可寻。

1.在遇见奇特的景致时,以拗崛之语发之,以不寻常之声韵描绘不寻常之景。用音调的变化来辅助奇异内容的展现,令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显示了诗人技法的绝妙。

2.常用拗律表达失意、悲切之感,大多是聊以遣怀之作。使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拗体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杜晚年漂泊西南,心生凄苦,失意遣怀之作颇多。杜甫自言 “晚节渐于诗律细”,对律诗的声律技法的运用可谓相当精妙,这样一位技法高超的诗人,自然会意识到音调的起伏跌宕、明亮低沉对感情表达的影响,调动声调的变化来表达悲愤孤苦的心绪,拗折艰涩又适时收束,极尽律诗的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杜甫七律拗体诗是有一定的章法和规律可寻的,其外拗内和,表达非凡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杜甫正格七律一起构成了杜甫七律卓越的成就。

注释:

①②③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49页、第44页、第112页。

④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3页。

⑤⑥⑦⑧⑩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7页、第442页、第1243页、第1244页、第1277页。

⑨刘熙载:《艺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版,第97页。

责任编辑 张宏

作者:牛睿,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712000。

猜你喜欢

仄声平声律诗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吟出古诗之美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
律诗园地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