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尊重”“对话”促进学生阅读
2016-02-24丁杰
丁杰
【摘 要】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素养的提升。对话主要是教师、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贯彻“对话”理念,以尊重为原则,让对话活动走向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尊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24-01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地道的“讲师”,独占讲台,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地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向学生“和盘托出”;学生则好比是一只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与训导。而“对话”理念,则倡导师生民主、平等,共同参与阅读与交流全过程,促进思维碰撞与观点分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努力贯彻“对话”理念,以尊重为原则,让对话走向有效。
一、把握“对话”内涵,强化“对话”意识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活动,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素养的提升。对话主要是教师、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具有平等、沟通、共享三个特性。其中,平等是对话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指对话各方处于同一地位,享有共同的权利,负有相同的责任,每一方在对话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每一方在享有言论权利的同时负有倾听的责任。
民主、平等是对话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表达自己的权利。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直白的“告诉”与强硬的“灌输”,同时,要求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必须向标准答靠近,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创析思维的火花。课程标准提出了“对话”的理念,倡导师生凭借文本这一对话资源走向平等与互动,实现思维碰撞与情感沟通。一篇文章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来感悟这些内容,跟作者进行一种间接的对话,进而实现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共鸣。从成长角度来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丰富情感与升华精神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对话”内涵,强化对话意识,引领学生借助这种方式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人文素养的丰富。
二、以尊重为原则,让“对话”走向有效
(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将“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是一种需要智力、情感同时投入的心智活动。
1.要满足学生的心理安全需要,让他们在课堂上远离压抑感与恐惧感,心中是否有所顾虑;
2.要关注学生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感受,勇于倾吐心声,以获取他人的理解与信任。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以赢得师生的认可与欣赏,进而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成功感,产生超越自我的欲望。
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伙伴,视为与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丰富情感的“人”,要关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课堂自主学习,敢于质疑,乐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将“对话”的权利真正还给他们;同时,也要给予他们出错的权利,并引导他们从错误走向正确,由失败步入成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怀揣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关注着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学生更多的期待与欣赏,让“鲜花”和“小草”都能得到阳光的爱抚和雨露的滋润。即使有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错误,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听其讲完,而不要马上喝令其坐下或者换另一位学生来回答;相反,要耐心地予以点拨、引导,使其思考趋于完善,思维得到锻炼。教师要明确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道理。教师对学生倾注关爱,也是赢得学生尊重与信任的一个有效策略,是决定“对话”活动能否走向平等、和谐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家”的温馨,才能敞开心扉与老师和同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尊重文本,用“心”解读,多元理解又不失文本的价值取向
文本是“对话”的凭借与依托,教师设计教案时要尊重文本,用心揣摩、研读文本。课堂上既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蕴含的情感、主旨,还要领略文本语言表达的风格与谋篇布局的技巧;既要感知文本中的事物形象,又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弄懂文本内容所折射出的社会背景;既要进行独立地解读,又要进行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与观点分享;不仅要读出文本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取向,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思想,这才是“人本”对话平等性的体现。譬如,教学《珍珠鸟》一文,笔者在引导学生用心品读“人鸟相依”的段落后,感受到了“人爱鸟、鸟恋人”的真情厚意,这正是尊重文本,用“心”解读的结果。由此可见,师生能与文本进行平等而深入的对话,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文本。
(三)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因学而教,顺学而导
在教学实施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对话”的平等性还体现在教师能够根据的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设计恰当的教学程序,采用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等等。教师必须因学而教,顺学而导。初读课文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目标明确的朗读中,感知内容,了解梗概,学习字词;赏读课文环节,可以顺着学生的疑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深入思考,感悟思想,提升认识。
综上所述,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已发生了由“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质的转变。教师务必将以“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交往互动、创造生成”等为基本特征的“对话”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期取得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