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病害表现与防治
2016-02-23薛玉鑫
薛玉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农林水务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病害表现与防治
薛玉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农林水务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于感染丝孢堆黑粉菌而发生。该病在世界上任何玉米产区都能够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容易发生玉米黑穗病,且病害比较严重,部分地区甚至能够达到50%~60%,严重损害玉米的生产。现通过多年实践,总结该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供广大农户参考。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病害症状;防治措施
1病原菌
丝孢堆黑粉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原,属于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子即黑粉呈球形或者接近球形,颜色呈黄褐色到黑褐色不等,直径在9~14μm,表面生长细刺。一般会有不育细胞混杂在冬孢子间,也呈球形或者近球形,直径在7~16μm,但表面比较光滑,且基本无色。在发育成熟前,冬孢子往往集合在一起形成孢子球,且外面包裹有由菌丝组成的薄膜,发育成熟后就会呈分散状。冬孢子成熟后,如果条件适宜就会开始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子,侧生变成担孢子。担孢子是单孢,呈无色的椭圆形,直径在7~15μm。担孢子通过芽殖方式进行多次萌发而产生次生担孢子。冬孢子在13~36℃温度范围内能够萌发,土壤含水量是控制在17%~30%,pH值适宜控制在4.0~6.0,如果偏碱就会抑制发芽,且有氧或者黑暗条件能够促使孢子萌发。
2发病原因
玉米多年连作。我国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玉米产地,由于集中采取大面积栽培,往往不采取倒茬轮作,某些田地甚至连续多年或者十几年都种植玉米,造成土壤中积聚大量的菌源。由于土壤中积聚的菌种数量已经高于接种鉴定时的菌种数量,即使部分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依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地间感染发病。
感病品种种植不合理。即使田地间富集较多的菌源,如果种植抗病性良好的玉米品种,也通常不会暴发丝黑穗病。但正是由于多年都只出现较轻的病害,往往被种植者忽视可能暴发该病的危险性。在发生丝黑穗病的地区,往往会种植一些容易感病的玉米品种,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可能发生该病的潜在隐患。
气候条件较差。东北地区往往容易发生春旱,且大部分地区普遍采取抢墒早播,如果播种后出现阶段性低温,会导致种子萌发后滞留在土壤中的时间明显增长,更容易感染病原菌。另外,散落在土壤的病原菌能够以冬孢子的形式安全越冬,如果冬季出现暖冬现象,会导致病原菌安全越冬的基数明显提高,导致第二年在该地种植玉米容易出现发病。
使用种衣剂不合理。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玉米种衣剂,但大部分都不含有有效防治丝黑穗病的杀菌剂成分,但大多数农民往往在购买时只重视价格而随意购买。同时,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相关科学知识,种衣剂使用不合理,也都会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
栽培管理较差。田地施用的有机肥没有腐熟,没有及时将发病田中的发病植株及时清除,或者没有运到田外进行销毁,都会导致大量的病原菌积累。另外,玉米种子品质较差,生活力较低,会导致出苗时间延长,从而容易感染病菌。
3病害症状
雌穗发病时,病株的部分果穗不会吐花丝,呈短胖状,顶端较尖,基部较粗,苞叶比较完整,且开始时呈绿色,比较密实,但后期变成黄色,且逐渐干枯,并有黑粉状物质充满果穗内部,形成一个黑粉包,也就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发病后期,苞叶开始发生破裂,是里面的黑粉散出,但由于黑粉往往粘结成块,不容易出现飞散,且残余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混杂在黑粉间。另外,部分病果穗苞叶还会明显变窄,簇生畸形,导致整个果穗呈刺猬状。
雄穗发病时会出现两种类型,即在雄穗上有单个小穗形成菌瘿,此时花器发生畸形,无法形成雄蕊,颖片由于受到刺激而成为叶状,雄花基部发生膨大,里面存在黑粉;或者导致整个雄穗形成一个较大的菌瘿,且有白色薄膜包裹在外面。当这个薄膜发生破裂后,会露出黑粉,但黑粉也往往粘结成块,不容易出现分散。
4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对玉米种子种植前使用药剂进行处理,既能够将种子表面的病菌杀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杀灭土壤中接近种子的病菌。玉米种子没有催芽前,可按100kg种子中添加0.4kg 12.5%速保利以及2~3倍水进行拌种,在阴凉处干燥后再用于播种。当玉米种子经过催芽且刚露白时,可按100kg种子中添加0.6kg 2%立克秀以及2~3倍水进行拌种,在阴凉通风处干燥后再进行播种;或者按100kg种子添加0.4L 40%卫福胶悬剂以及2~3倍水进行拌种,在阴凉处干燥后进行播种;或者按100kg种子添加50~100mL 10%适乐时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另外,还可对土壤进行处理,使用含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甲基托布津粉剂的药土进行盖种,也就是50kg细土添加50g药粉,播种时每穴在种子上覆盖大约100g的药土。
加强栽培管理。玉米适时进行播种,播前加强选种、晒种,足墒浅播,精耕细作,促使其尽快发芽出苗,避免侵入病菌。发现病瘤或者病株及时进行摘除或者拔除,收获玉米后要对土壤进行彻底清洁,防止感染病菌。
收稿日期:2016-06-19
作者简介:薛玉鑫(1985-),男,黑龙江绥化人,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doi:10.19369/j.cnki.2095-9737.2016.08.057
中图分类号:S435.13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8-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