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
2016-02-23刘泳超
刘泳超
(黑龙江省尚志市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尚志 150600)
肉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
刘泳超
(黑龙江省尚志市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尚志 150600)
摘要:肉牛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于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而导致。病牛临床症状是间歇性或者持续顽固性腹泻,同时体质呈现进行性消瘦,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慢性增生性肠炎。在大部分区域,无论是奶牛还是肉牛发生该病,都会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日常防治措施。
关键词:肉牛;副结核病;发病机理;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1发病机理
肉牛感染副结核杆菌,先是进入到小肠后段和结肠、盲肠,并进行生长繁殖,由于此处只能够分泌产生较少的肠液,而分泌产生较多的黏液,且含有少量的酶,理化环境性比较单纯,有利于病菌的存活。该菌不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因此无法导致肠黏膜发生中毒性坏死,也无法引起明显的败血症,而只能够在局部肠黏膜导致慢性增生性炎症。其中T细胞是主要发生增生的淋巴细胞,即导致机体先是出现细胞免疫,之后体液免疫不断提高,因此这种慢性肠炎主要是造成细胞免疫发生IV型变态反应。由于病牛的肠绒毛被损害,肠腺出现萎缩,血管与淋巴管被压迫,以及黏膜上皮发生变性、坏死等,都能够抑制肠道正常的蠕动、分泌、吸收等功能,从而引起腹泻,导致营养不良,体质逐渐消瘦。
2流行病学
该病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会发生,且通常呈地方性流行,不仅能够使牛感染,还能够导致羊感染。一般4~6月龄的犊牛与青、老年肉牛相比更容易感染。自然感染的情况下,肉牛能够在2~5岁容易表现出发病症状,但大多数是在5~8岁。母牛一般在妊娠、分娩以及哺乳阶段容易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与母牛相比,阉牛和公牛相对较低。对于不同品种的肉牛,对该病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另外,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盐类,也能够加速该病的发展。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以及带菌牛。大部分病菌主要是随着粪便排到体外,还有少部分会经由尿液、乳汁、血液排到体外,并对饮水、饲料造成污染,从而通过消化道导致健康牛只发生感染,胎儿还可经子宫感染。另外,母牛子宫、公牛性腺以及胎儿的肝、小肠、脾、肾都存在本菌。该病还能够进行重复传播。
3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16~45天的潜伏期,有时甚至能够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一般呈慢性经过,且由于病症程度以及不同器官发生病变而导致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病牛的共同症状是体质逐渐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停咳嗽,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弹性消失。在临床上,该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肺结核:发病初期,病牛出现短促干咳,并逐渐变成湿咳,尤其是在清晨饮水及运动后更加明显。接着咳嗽症状不断加重,更加频繁,且呼吸频率加快或者出现气喘,同时从鼻孔流出黏液或者脓性的淡黄色鼻液。对肺脏进行听诊,能够听到摩擦音或者啰音。病牛还会发生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体温基本保持正常或者略有升高。
淋巴结核:任何类型的结核病都会导致淋巴结发生病变,尤其是颌下、咽、颈部、肩前、腹股沟以及股前等淋巴结肿大明显,且有时还能够发生破溃而形成溃疡。当纵隔淋巴结被病菌侵害而发生肿大时,会导致食道受到压迫,从而表现出慢性膨气症状,而咽喉淋巴结核能够导致嗳气和吞咽比较困难。
乳房结核:母牛患病后会导致乳房淋巴结发生肿大,但没有热痛感,往往是后方乳腺区出现结核。乳房表面存在不同大小且凹凸不平的硬结,乳房明显硬肿,泌乳量下降,乳汁稀薄,且其中混杂脓块,后期乳腺发生萎缩,并停止泌乳。
肠结核: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表现出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接着发展成顽固性下痢,且排出的粪便中混杂脓汁或者血液,并散发腥臭味。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定期进行检疫,一般每年需要进行4次,如果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牛只要立即进行扑杀。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尽可能不从他处购入牛只,即使进行购入也要先采取隔离、检疫,确保没有患病牛时才能够混群饲养。
疫苗免疫:目前,预防该病使用的疫苗正处于试验过程中,主要分成3种,即菌体成份苗、全菌苗和弱毒活苗,并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病导致的损失,尤其是全菌苗免疫效果更好。在美国某些地区,严重污染副结核病的牛场已经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净化,能够在临床上使发病率明显降低。现在,我国也研制出牛副结核灭活疫苗,且在部分牛场已经应用,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疫苗在临床上普遍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由于副结核病通常是在犊牛阶段发生早期感染,且有可能垂直感染,从而导致牛只通过主动免疫很难抑制感染;另外,由于副结核菌与牛结核菌表面抗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导致副结核疫苗的接种还可能导致结核菌素对牛结核的检疫产生干扰和影响,从而引起更加严重的危害。
病程后期,使用药物治疗基本没有效果,一般是在早期可试用消炎、抗菌、止泻药,如给病牛每次内服40g磺胺二甲喀啶片,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注意首次用量要加倍;或者可每次内服2g呋喃唑酮和15g次硝酸铋,每天2次,连续使用5~7天。
收稿日期:2016-04-10
作者简介:刘泳超(1984-),男,黑龙江尚志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方面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6-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