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指导工作在乡镇开展的几点思考

2016-02-23潘久永扬州市宝应县黄塍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消费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学校

潘久永 扬州市宝应县黄塍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职业指导工作在乡镇开展的几点思考

潘久永 扬州市宝应县黄塍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和产业结构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多种变业形式,运用市场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为职介指导工作开展提供了最好的展机遇,也现了许多新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宝应县黄塍镇职业指导工作为例,提出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几点思考,将职业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实施职业指导不仅仅是要推广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实施一种战略,切实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

关键词:职业指导 用工制度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员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对职业指导工作及其教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国外有些国家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而在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及其教育还是一个令人陌生的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员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格局,唤起了学员参与职业选择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意识,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员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何使学员面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自己合理的职业选择?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职业指导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必备条件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上,存在着劳动强度、复杂程度、劳动种类以及劳动环境不同的工作岗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划分。而职业的种类与结构变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技术基础决定的。在以手工劳动为技术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几乎没有就业与职业的概念,仅有的职业形式是基于简单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当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由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加工以后,以加工业、采矿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新的产业相继出现,且各产业内部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甚至同一技术工种的不同操作工序也演变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化的职业岗位。

职业种类的多样化与结构的复杂化,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使工人的就业择业日趋困难,困而出现了职业指导的客观要求。1907年,英国学者费齐来在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建立了本地劳动局,开展职业指导,并开设职业教育和训练的夜校班,到1909年英国商务部建立了雇佣交流所,专门设立了青少年职业服务部,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服务。一些社会工作者也组织起来给青年人进行职业指导服务。

1908年,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Frank parson)在波士顿建立了地方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并在波士顿学校中设立了生涯指导所,沟通学校与用人部门的关系。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在英、美两国兴起的职业指导运动很快在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然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与完善是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由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195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现象,信息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职业的更新与流动加快。

据统计,在1950----1966年的15年时间里,大约有8000多种职业从西方劳动力市场上消失了,同时又出现6000多个新的职业工种,”经合组织”国家的职员平均每5年要更换一次工作。美国的职工平均每人一生职业流动12次,在16岁到65岁的美国人中,有36%处于”实际的”职业转移或”期等中”的职业状态。由此可见,现代职业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呈现出极强的智力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使得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更加紧迫和重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职业指导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的。从生产力的发展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社会劳动体制结构到管理部门的职能更新,从企业用人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条件和配套体系。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所带动的全面的社会变革对职业指导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社会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正在从第一、二产业向三、四产业转变,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出现了对职业指导的要求。

第二,从职业指导工作的产生来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指导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使劳动力要素状况开始影响就业竞争与聘用竞争,从而激励就业者注重职业的选择和岗位需要的变化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扩大自己的就业适应面而增加就业机会。因此,职业指导在个人生活历程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

第三,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导致的职业更新与流动性增强,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又一个推动力。职业更换与流动渠道是否畅通取决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就业、用工、培训和工资制度等的完善。从80年代起,我国政府陆续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布了一系列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旨在改变传统计划体制下由国家劳动部门统包统分的人事制度,如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兴建人才市场,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增强高校毕业生择业自主权等,为实现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双向选择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第四,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工业发达国家里,科学知识及其应用成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往,由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在职业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个人要适应职业劳动的需要必须借助于系统地学校教育。面对着工业化生产条件下日益多样和复杂的社会职业,学校教育开始发挥选择、分配社会成员职业的作用。教育资历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不同的职业层次,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可以规定个人职业选择的范围,正如日本学者所概述的那样”现代学校作为实施广义职业教育以及适应职业制度需要选拔人才的最有力的社会机构,发挥着它的功能”。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十分注重通过学校发挥职业指导教育的作用。

二、我国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员人数占高中阶段学员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各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但是,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沟通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带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中学、大学开始尝试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在对大、中学员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总体上讲,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1.学校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只管学员培养,不管市场需求,只管毕业,不管学员去向的学校还很普遍。在普通中学,毕业生除了少数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外,大量的毕业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和就业准备。在高校,虽然成立了人才市场,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机构,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工作,学员缺乏关于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方面的知识,职业意识仍很淡薄,职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学员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据统计结果显示,42.5%的学员将宣传媒介作为他们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学校的职业指导分另列为获取职业信息渠道的第二、三位。这说明,当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教育在帮助学员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3.在已开展职业指导的学校中,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和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大多数学员对职业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误认为中学的职业指导只是用来帮助那些要上职业学校的学员选择学校和填报志愿服务的,因而职业指导对那些准备上普通学校的学员没有吸引力。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并在学员处和人事部门,它们在为大学员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沟通学校与人才市场联系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各种心理测量及信息反馈的手段方面还很欠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员在职业定位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社会宣传媒介对于某些行业的舆论引导,盲目地崇尚和向往一些”实惠”而”热门”的职业或专业,如合资企业、金融管理、律师、医生、商业服务等,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或选择目标,不能恰当的处理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这是现在学员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加强学校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所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学员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与各种要素市场的发展相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牵涉劳动用工制度、公务员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还要相应地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退休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否则就无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要制定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打破地区封锁的职业信息、职业介绍机构、劳动仲裁机构等。只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机构,实行了相应的法规,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实际运作起来,也只有劳动力市场正常而健全地运作起来,学员才能进入市场公平公正地竞争就业。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供求信息才可能通过学员求职和录用的实际及趋势反映到学校。

其次,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员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现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当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导功能。如开设职业指导课,系统他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员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择专业与职业的能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为学员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根据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1994年,苏格兰中学将”个人与社会发展”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其中,对学员进行职业指导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发展个人的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发展学员职业选择和决策的技能,发展一种顺利地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是值得我国大中学校职业指导教育借鉴的。

第三,加快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搞好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条件。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启步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员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员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学校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员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