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独立,每个青年的必修课
2016-02-23林萍姗
林萍姗
经济独立,每个青年的必修课
林萍姗
月薪三千的你,经济独立了吗?
漳州的小林向记者透露,毕业那年,他考进了国家电网,分配到一家供电公司工作。两年多过去了,手头上的钱丝毫没有变得宽裕,月收入3000元不能很好地满足日常开支,尽管不愿,却不得不承认,他属于“啃老族”。
一日三餐的开销大,买烟的钱不得不掏,花在人情往来上的费用算起来也不少,入不敷出使得小林习惯性地经济透支。尤其是每逢年底,身边的朋友扎堆办喜事,参加喜宴的礼金少不了,这时的他更感经济困窘。
25岁了,小林还在为生活的开销发愁,无法经济独立。至于未来,他没有信心多加思忖,买房首付、装修、娶老婆,一项项都是几十万元的巨额账单“恭候”着他。“我怕这辈子都要‘啃老’了,真要经济独立,不知道那时的我多少岁了?”
徐炎炎(化名)参加工作已五年有余,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她凭借娴熟的专业能力顺利地成为一名教师。五年里,徐炎炎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地工作,虽然她的月薪也是3000元,但是应对日常生活所需的费用是绰绰有余了。
在经济方面,徐炎炎从不透支,也从没向家里要过钱。实际上,在本科期间,徐炎炎就能凭借自己赚来的钱支付学费了。勤工俭学的她,经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的闲余时间兼职做家教,其数学学科能力强、口碑好,许多备战中考、高考的学生都愿意信任她。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徐炎炎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收获了自信。
懂事的徐炎炎,工作伊始就已经济独立,让她的父母省心不少。“我的钱主要花在吃饭、买衣服上,其他的支出倒是很少。但若是有同学结婚,小积蓄就没了。我身边的朋友和我差不多,大家花钱都很省,最多‘月光’,不会透支。”
徐炎炎理解的经济独立是每个月不要为了钱而烦恼,可以正常开销,偶尔“小资”下,但绝对不能透支太多。
赵先生步入社会以后,换了三份工作,前后十二年的工作经历,对他看待生活的眼光影响很大。虽然,赵先生自给自足,为父母减轻了负担,但是在起初的几年,赵先生不合理的花销状况,令他几度陷入“经济危机”之中。3000元的月薪在月初就耗尽,信用卡每个月都透支,在“月光族”的泥潭里扎根很深。
后来,赵先生发现需要用钱的地方较过去更多了。赵先生经历了成家、孩子的出生,他的工资不仅要供自己日常生活,还要负担家庭开销,若是再做“月光族”,显然是没有担当的。赵先生寻思着改变,幸而“蜕变”的过程很顺利。
如今,赵先生的月薪还是3000元,日子却比从前过得舒坦许多。他在稳定的工作以外,还找到了副业,努力挣钱。信用卡不再透支、安定下来工作不再“跳槽”,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还为家庭攒下了不少积蓄……赵先生实现了经济独立。
工作两年的小林、工作五年的徐炎炎以及工作十二年的赵先生,他们在踏出校园后,都无可避免要面对经济独立的“考验”。
小林还未找到正确的方向,繁杂的生活琐事填塞了他的生活,如何让自己从固有的生活方式中跳出来,是他今后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徐炎炎早早接触社会,在工作之前就懂得合理地使用有限的钱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正式工作以后很容易控制好日常的支出,让收入和支出达到良性平衡,经济独立对于她而言,不在话下;赵先生工作的时间相对小林和徐炎炎而言要长很多,作为职场“过来人”,他的阅历更加丰富,走过“弯路”,更懂个中滋味,当岁月有所沉淀,他更明白要如何适应当下的环境,支配资金。
工作未满两年的你,经济独立了吗?
今年22岁的小寇在三个月前成为福州市某小学的音乐教师。3500元的月薪加上一些登台演出的酬劳,对于初入社会的小寇而言,足够把生活过得丰富而有滋有味了。
小寇说,爱车的他主要把钱花在车贷、养车以及一些娱乐活动上,每个月还能攒下300元钱。
“工作以后我就没有向家里要过钱了,周围的朋友也已经济独立。”小寇理解的经济独立,是自己赚的钱能够养活自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花父母的钱,并且有一定的理财理念。
小寇是在毕业后一个月找到工作的,和他同一时期找到工作的小魏和他有一样的想法。他们都认为,虽然如今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还处于懵懂的阶段,但是在用钱方面需要格外留心。经济独立对于每个“社会新人”而言都是不能缺少的,若是没有生活的能力,工作初期的压力大,幸福感会更加低。既然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么首要的定是为未来积攒资金,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应援。
从事物流行业的小魏过着三班倒的生活,时常要在深夜工作的他更知赚钱不易。平日里,小魏需要交房租、水电费、物业费,3060元的月薪减去这些固定支出,剩下的钱不算多。生活独立的他,除了伙食费、通讯费以及偶尔换季需要花销的衣物费用以外,不会轻易花钱做一些无用的事。
在小魏的努力下,每个月他都能攒下约1000元的资金,用在未来应急。他不愿意参与到“月光族”的行列中,任何时候也都不愿意再花父母的钱。
小魏说,他的父母从小就给他很好的教育,告诉他:“男孩子要自立自强,到了18岁就要独立面对生活的考验。”上了大学后,小魏的父母把一整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一次性转给他,让他自己支配,培养他的理财能力和节俭意识。小魏没有辜负他父母的厚望,在大学期间就已经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尽管目前小魏的工资不高,他照样有信心和能力接受未来的挑战。
“身边的朋友和我一样,都是自给自足,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不向外界申请资金或是物资援助。我们都有理财能力,我们的生活也都很幸福。经济独立让我们遇事不会畏惧,也让我们更懂生活的意义。”
小高是一名私营企业的员工,她从事的是生物医药业工作,每天在公司做的事情很杂也很多,考勤、订票、找合同,做完了自己的事情还要为其他部门的同事分摊工作任务。小高的月薪不到2500元,她每个月也能存下几百元钱作为自己的生活积蓄,此外还能交给父母几百元钱作为伙食费。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小高对此也是感触良多。“我们都工作了,不找父母拿钱是最基本的,但经济独立不仅仅指这个,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每个月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入,能为家里分摊一些日常费用。当父母有经济上的需要时,作为子女的我们能帮上一点忙。对于我而言,经济独立最大的意义是我们有孝敬父母的资本。”
小高工作至今近一年,年纪不大的她要想经济独立实在费了不少功夫。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自己太过于节俭,许多钱是剩不下来的。许多人午餐、晚餐喜欢到公司附近的餐饮店就餐,日积月累下伙食费的开销往往不小。她不愿意在这方面支出太多,于是每天的午餐都是早上做好了带去吃的。她买的东西不多,而且不买贵的东西,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商场里的衣服很贵,小高几次都对喜爱的衣服恋恋不舍,然而她还是克制住了,心中暗暗提醒自己:“现在买不起!”
小寇、小魏、小高,都是工作一年以内的“社会新人”,他们年纪相仿、理念相近,都有着未来的“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地筹备“应急资金”。在许多人眼里,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是职场“菜鸟”,“90后”的他们或过于自信与骄傲,很难在短期内拥有健全的财富观与生活观。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未曾遇到“经济难题”。他们个性独立、有勇气、有担当,或是因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很好的生活领悟力,不会被“温饱问题”困扰,也能用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自豪、放心。
近日,记者做了一个关于“工作未满两年的年轻人,是否能实现经济独立”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年轻人工作不久即经济独立,他们把经济独立看得非常重要,认为这是年轻人立足社会的根本。短期内无法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会认真审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方向,向经济独立的“彼岸”迈进。工作两年以后,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实现了经济独立。在这些年轻人当中,多数人都考虑到了未来也许会有突发情况需要用钱,若是没有足够的积蓄必定会让生活变得被动。
月薪5000元的小童、月薪4000元的小卢、月薪3600元的小陈……每一个努力的青年都有自己不凡的理想,他们在经济独立的道路上走得稳稳当当,幸福指数也随之上升。步入社会是一道重要的关卡,许多人在面对它以前都会有所畏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身上的责任心越来越重,他们较从前更有担当也更有智谋。他们为幸福的生活争取,为不再年轻的父母下定决心奋斗,养活自己才能养家,无法经济独立就无法养家,他们为了这一切“保卫护航”……
当经济独立遇上“享乐主义”
当一个青年初次接触资金管理的问题时,他会琢磨着:我该用这些钱做什么、买完想要的东西以后还剩多少钱、什么样的理财方式适合我……盘算完大规划与小计划,脑海中大致可浮现出生活的“蓝图”。这时,青年会倍感自信与踏实,对未来的道路非常明了。
“我经济独立了吗?”对社会充满好奇心、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拥有一定的小钱的青年,一定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人财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会产生的疑问,该问题的答案牵扯甚多,对于青年的意义也不同寻常。
为了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经济独立似乎是一把“利剑”,它给了许多青年面对自我、面对家人、面对朋友甚至面对陌生人的勇气和力量,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若是一个人很肯定地回答道:“我实现了经济独立。”那么与之对应的是:他不为经济情况而自卑,哪怕如今没有腰缠万贯,也相信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未来的收入能更加完善。
部分青年在脱离了经济困窘,实现经济独立以后,每个月的闲钱会用来消遣、享乐。有能力享乐的人在此时习惯了享乐,久而久之花销变得多了,不再适应穷苦的生活了,渐渐成了“享乐主义”的一份子。
一个经济独立的人,必然有享乐的能力;而过度享乐,可再致经济能力的丧失。因此,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至关重要。
小范在一个公务员家庭里长大,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严谨好学、认真务实。她在校园里,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学霸”,被许多人看好。当小范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几年以后,她的生活处境却令身边的朋友“大跌眼镜”——昔日的乖乖女,怎么竟成了不折不扣的“月光族”了呢?
事实上,从小就习惯了规划的小范早就想好了如何让自己经济独立,每个月该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做些兼职,把赚来的钱攒起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两年前,小范做到了经济独立,把日常的生活调节得很好,一切都在良性运转之中。可是后来,小范的朋友发现,一直光彩照人的她开始“穷”了,无论是钱包还是斗志,都不如从前“丰满”了。小范告诉记者,如今的她就是一个“月光族”,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每个月的工资都花在了哪里。
“连着好几个月,我都是经济透支的状态,每个月的工资发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上个月的‘债’还上。有时,我用‘蚂蚁花呗’预先支付一些生活费用;有时,我向妈妈或者朋友借上几百元钱先用,等发了工资再还。”反反复复下,小范感觉很累,对自己的经济能力失去了信心。曾经经济独立的她,如今的尴尬局面连她自己都厌恶,想到父母的心血和期待,小范几度暗自伤心。
当记者细问时,从小范的口中找到了她的生活境况发生逆转的关键所在。孝顺的小范,每个月都想抽出一些工资留给父母用,也想为家里买些日用品,点缀温馨的家。于是,她买了一件又一件居家用品,同时又为父母买了几套衣服。当一件件物品恰到好处地在家里实现各自的价值时,小范欣喜万分;当一套套衣服穿在父母身上,让父母显得年轻、有朝气时,小范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小范慢慢地改变了一些固有的观念。她认为,比起过度劳累的生活,自己和家人更需要的是适时行乐。她将自己所有的资金做了细致的规划,企图以此达到最佳的享乐效果。她为父母买了名牌跑鞋,把一双双破旧的鞋扔进了垃圾桶;她为自己买了许多漂亮的衣服,一改从前朴实的着装风格;她买了许多创意家居,将家里陈旧的物件替换掉,以改善家的样貌……
看着身边的事物发生着变化,小范的心里装着满满的满足感。
小范拥有的资产本就不多,各种东西买下来,她几近一穷二白。乐观的小范对此不以为然,继续着她的“享乐计划”。好的东西买不完,而钱是用得完的。当钱不够的时候,小范便透支一些资金,以供给日常所需。如此下来,小范的生活改变了,她发现,尽管她的穿着给了她外表上的自信,她的做法给了她孝心上的安定,却不能为她带来真正的快乐。“失去了经济独立的能力,有再多好东西又能如何呢?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小范和身边奋斗的青年们没有什么不同,她的拼劲和实力十分可贵,这是她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的基础。小范的朋友为她惋惜,小范自己也心有不甘、悔恨不已。为父母尽孝的心理一直推着小范向前,父母的一句句“少花点钱”的叮嘱达到一定的次数以后,小范如梦初醒。她看着许多人在工作几年以后已买到房子、买到车,甚至用不多的资金成功地创立了公司,自己不比他人差,却如此不济,她决定挣脱享乐的“枷锁”,重新让自己经济独立,摆正心态和处事作风,成为父母真正的骄傲。
这段经历,小范一直记忆犹新。同时,想到如今还有不少年轻人工作初期有了点资金后就沾沾自喜,小范十分担忧这份欣喜日后会变成阻碍年轻人经济独立、财富自由的“屏障”。
“谁都无法保证聪明的人不会陷进自己的‘牢笼’里,年轻人在工作初期就应当有绝对的‘经济独立’的信念。当你不为生活发愁时,连呼吸都是自由的。若是任性地贪图享乐,日后的生活不会过得比今天更好。”
经济独立的青年,更靠近幸福
曾经有人在某论坛上提出过一个话题:经济独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紧接着,许多经济独立的青年纷纷参与了讨论。一位女孩说,她25岁时经济上独立不依赖父母,而且能照顾家人,那种感觉很幸福。除了该女孩以外,记者还发现许多青年也将“照顾家人”作为经济独立的动力,在实现了心中所想以后,他们的释然与幸福感又再一次推动了人生前进的步伐。
“我觉得,经济独立既可以自我富足,还可以帮助家人,自我需求的满足多数时候是在物欲上,帮助家人则是满足了精神世界,至少在自己心目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伟岸了自己的形象。”
“经济独立可以自我激励,如果老是伸手管别人要钱那就很被动了,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未知风险相对少。”
“一开始,我是因为喜欢苹果手机,所以为了心爱的东西拼命赚钱。当我买了想要的手机以后,觉得这种满足感挺好的,就沉下心来继续努力赚钱,为了日后还能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我经济独立,跟朋友去咖啡厅坐坐,刷刷卡、算算钱,终于也不用想着自己这么奢侈,花的全是自己的钱,用着也不心疼。就我而言,经济独立可以提高我的自信,让我对一切知足,也让我越来越努力。”
“经济独立以后,我才会觉得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意味着我能够支配我的储蓄,能用自己的钱来支配人生。我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对未来有信心、遇事不慌张,这也是一种幸福。在需要钱的时候,不用看他人眼色,也不用欠他人人情。没有了心理负担,就能放开手去追求幸福生活。”
……
有些人说,经济独立代表着个人尊严、生活能力、婚姻基础、跳槽资本……当我们将这些意义重大的概念暂时抛开,回归现实本身,如果一个25岁的青年在工作数年以后仍旧不能经济独立,揣着空空的钱包,他的日子该是何种滋味?为了自我、为了家庭,每一个青年都当修上一门“经济独立”的课程,追求幸福的脚步容不得经济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