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损害多元化法律救济机制实证调研
2016-02-22朱丽叶
朱丽叶
[摘要]首次引进民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八里沟景区,过分开发以至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失去原始美的同时也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景观受损,引发民众的不满。针对该事件对环境损害法律救济进行问题分析指出不足之处,从而提出如何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多元化法律救济的渠道,确立私人利益与公共生态环境利益协调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八里沟景区;问题分析;多元化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81-02
一、八里沟景区的由来及开发中的社会影响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逐渐发生,对社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南省辉县八里沟景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是共工氏等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自从魏晋以来,便已成为好山乐水者的寻幽探胜之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观光游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是八路军和解放军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许多的革命领袖都对这片山,这方水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是因为此山沟长八里而闻名中外。八里沟原来是一个普通的穷山沟,那时连一条好的路都没有。自1980年代初,分散居住在景区内的松树坪村的村民,引水架电,开山修公路,都是自发的筹集资金,自己劳动。一直到1990年,在他们辛勤劳动下得到回报,八里沟景区被设定为省级的风景名胜区。
伴随着景区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使松树坪村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好景不长,到了2002年辉县政府与北京龙脉温泉疗养院签订协议,该村的村民被迫搬出自己开发出的八里沟景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纠纷以及社会影响。八里沟景区美在自然,美在原始,也被誉为“亚洲的一绝”。并且该景区是河南省首次引进民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几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系列争议。在开发过程中过分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失去了原始的美,重要的是影响周围的环境。民企在其过程中,开始运营观光电梯,并在景区中改修宾馆、别墅,其中一些景区自作主张,在八里沟的很多项目都是最后审批,最先开发和规划,有时甚至开发完也不审批,开发低端。这倒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破坏自然景观。
景区内由于开发所导致的污染事故的发生,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开发商的开发所产生的污染以及景区内人数的不断增加,一些宾馆等所产生的污水等无法进行治理造成一定危害;另一方面,该地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景区内的生态环境功能以及容量逐渐减弱并退化。例如,在山里的有些野生动物可能会面临灭绝。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会影响着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的财产损失,旅游娱乐服务行业不景气等。
二、环境损害多元化法律救济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损害救济的不足
虽然有些环境损害案件可以进入司法程序,但经过审理以及执行后,这一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这一救济过程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在损害赔偿方面,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是针对生态保护方面的公共权益,没有得到直接的救济,往往总是在救济当事人的私权。而对于共有利益的保护不全面,也未突出直接。我国设立的环保法庭也是在不断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但是从现实运作方面来看,还是不理想。该制度的核心在于帮助和督促政府执法,当政府不能执法或是疏于执法的条件下进行。在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环境生态损害案件中,责任主体是相对较明确的。然而在我国有关法律没有对损害责任主体明确界定。在辉县“八里沟”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时,开发商北京龙脉温泉疗养院应承担主要责任。作为政府也应该起到监督和帮助作用。
(二)环境行政措施的困境
目前的环境行政裁决还是以行政调处为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有些情况下,调解往往是徒劳的,所以许多当事人都走司法程序进行诉讼,然而通过环境行政程序来解决环境损害时,也存在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环境行政裁决和环境行政许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其中裁决和环境损害救济紧密相关,主要以调解为主,局限性大;第二,现有行政处罚和强制手段比较单一,并且以罚款为主,往往是一种事后处理方式,忽略对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环境纠纷行政解决,在具备纠纷专业技能和环境污染问题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法律知识。所以说,该解决机制最终还需特定人员来完成,然而目前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调解是否成功,取决于调解人的素质而非制度。
三、我国环境损害多元化法律救济机制的完善
(一)扩展多元化法律救济程序
1.诉前救济与事后救济相结合
诉前救济包括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证据保全以及诉前禁令等,也即在向法院起诉之前,权利人由于情势紧迫依据法律的规定而请求法院进行救济。我们借鉴有关知识产权类的案件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未确定生态价值作为一种参照,当有证据证明侵害人正实施或将要实施损害公共环境利益的行为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导致权益受损,起诉前向法院申请责令停止相关行为。八里沟景区进行人为开发名山等举动引起民众的不满,事后救济的关键主要在于确定合理的环境损害范围,并且能够精准的量化以及衡量具体损失的金额,对于损害后果给予一定救济。
2.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
在普通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有效的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河南省辉县的八里沟景区开发商肆意开发,引来民众不满。当造成损害时,公民个人、政府、团体以及环保组织任何一方作为原告都可以向开发商和景区的相关负责人提起诉讼。该制度的启动绝对不是将国外经验拿来借鉴后就应用于我国的工作,它应当在公民环保意识提升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法制度更新的大背景下,结合诉讼理论的变革和司法资源的整合来进行,但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需各方努力。无论我们身处于哪个国家,权利进行救济的最后手段还是司法,无论何种救济手段都不能偏离司法的特性。
(二)加强环境损害非诉讼方式与诉讼方式的衔接
在任何情况下,将两者有效衔接。非诉讼方式对主要诉讼救济给予一定的补充,并且对环境损害非诉讼方式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运用该方式首先要确定适用纠纷范围和性质,明确两者之间的目标选择和价值定位。我国的环境损害非诉讼解决方式,从现有的环境法律规定和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分别是民间调解、协商、仲裁、行政处理。为什么要不断完善非诉讼解决机制呢?因为一方面它将会为诉讼分支,从而有效的节约司法资源,体现权威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迎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即无讼。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合理地将事前协商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发挥协商的作用,完善调解制度即在依据调解的一般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针对环境损害的特别规定,建立环境损害信访制度,该方式也是行政处理拓宽的方式之一。例如,八里沟景区环境遭到损害,当事人及周边居民乃至旅游的游客也可通过信访的途径,向有关行政部门或政府反映原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以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从而实现诉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