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宗之法”看政治文化史
2016-02-22张晓燕
张晓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从“祖宗之法”看政治文化史
张晓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政治文化史是一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性评价性成分。政治文化属于社会的精神范畴,所以较为空泛。所以结合刘浦江老师和邓小南老师关于“祖宗之法”的论述,从中可以更好的了解政治文化史。
政治文化;祖宗之法;意义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果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那么各种政治制度和机构就是政治体系的“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的东西则是政治文化。所以只有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相互匹配,政治体系才能很好的运行。所以二者是既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政治文化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概念,它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1956年由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此后,这个概念很快取代了传统政治学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意义相近、但难以用实证性方法予以研究的术语,并成为重要和被广泛运用的概念。虽然政治文化一词提出的较晚,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也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所以可以理解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在读完刘浦江老师和邓小南老师关于宋代“祖宗之法”的论文,从中较明白的了解到了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影响,以及政治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读完论文之后,觉得理解政治文化史更为简单一些。
在刘浦江老师的《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其誓碑》一文中,探讨了这一问题的缘起,太祖誓约以及太祖誓碑之真伪,还有太祖誓约与宋朝的“祖宗之法”的内容。先不探讨太祖誓碑的真假,还是太祖誓约为何秘而不宣,但从太祖誓约中可以了解宋朝的“祖宗之法”,从而了解政治文化史。关于太祖誓约此事的最初史源,乃是出自曹勋所转述的徽宗之言。在曹勋的《进前十事札子》中提到徽宗向他交代的一段话:归可奏上,“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详。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年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然要当知而戒焉。”①曹勋转述的太祖誓约一事出自徽宗之口,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徽宗之所以要特意让曹勋将此事转告高宗,是因为他对钦宗在位时诛杀王黼、朱勔、童贯等人,违背太祖誓约的做法十分不满,所以希望高宗能够引以为戒。②由此可见,宋代不杀士大夫已成为一种定制,做为一条不轻杀臣下的不成文的“祖宗家法”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为政治统治所服务的。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前宋人对这个据说是“藏于太庙”的太祖誓约闻所未闻,但南宋一代却从来无人对曹勋的话产生过任何怀疑。③可见这在潜移默化之下已形成为一种人们所共知和默认的政治文化。
至于太祖誓碑,誓词有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事者,天必殛之。”④虽然将“保全柴氏子孙”的戒约放于第一条,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柴氏子孙的命运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杀士大夫的誓言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整个北宋一代,太祖誓约始终被作为一个密约封存在太庙。尽管宋人并不知道太祖曾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约,但因历朝皇帝均恪守“不轻率诛杀”的施政原则,遂使这一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至迟从北宋中叶开始,“不杀士大夫”、“不诛大臣”已经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视为祖宗家法的一项重要内容。⑤并且到了仁宗前期,宋代“祖宗之法”正式提出及其趋向于“神圣化”。到了神宗以后,这种观念更是屡屡见于时人言行。从侯延庆《退斋笔录》所讲的故事,蔡确、章敦以“祖宗之法”公然抵制神宗杀士大夫,而神宗却奈何不得,可见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无形中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就北宋一代的情形来看,太祖誓约虽不为外人所知,但不杀士大夫的做法一旦成为“祖宗故事”,就形同于一种无所不在的政治原则。宋代君主之所以不能恣意妄为,与祖宗之法的这种权威有很大的关系。很明显,这种观念已成为宋人的一种共识,已成为一种政治态度和原则,并且与之相联系的是政治统治制度并为之所服务。
在邓小南老师的《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中也对祖宗之法进行了论述。论述了宋代祖宗之法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是有关的。因其所经历动乱,所以要警惕动乱,宋代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祖宗之法”目的就是要稳定统治与实现集权。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动态积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遵循的治事态度,也包括治理国家的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⑥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因此,“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祖宗之法”的实质精神。⑦从此也可看出“祖宗之法”成为一种治事原则、社会意识、规矩法度,成为精神方面的一种定制。所以对于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最后变法失败,除了利益上的不同,也因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变更祖宗之法,遭到反对是必然的。因为改变人们心理已经认同的东西往往是很难的。
从以上“祖宗之法”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况、发展道路和方向。
首先,特定的政治文化史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其次,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第四,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政治体系是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总是由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人去推动和完成。因此,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价值去想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其结果。可见,研究政治文化史是十分必要的。政治文化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太祖誓约及其誓碑.文史,2010(3)
②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太祖誓约及其誓碑.文史,2010(3)
③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太祖誓约及其誓碑.文史,2010(3)
④ 《古今说海》说纂九,嘉靖二十三年刻本
⑤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太祖誓约及其誓碑.文史,2010(3)
⑥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读史札记,2013(6).76-79
⑦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读史札记,2013(6).76-79
K24 4
A
1671-1602(2016)22-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