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
2016-02-22
支园园,陈刚,余相静,魏南楠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91)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
支园园,陈刚,余相静,魏南楠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91)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多元文化衍生的多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文化传播作用、教育载体作用,将校园精神文化中的教育要素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最优化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可以视为是其主要载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若能够做到深刻明确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辩证联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统领作用,深度挖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良好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功能,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载体作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针
1.1 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2014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24年,相关的研究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有超过九成的大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认为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努力践行者[1]。研究结果也表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流价值观已经逐渐成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所遵循的追求和准则,并已深深植根于广大高校学子的心中。虽然这一研究结果比较让人欢欣鼓舞,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思想虽渐趋成熟,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易受影响。部分大学生信仰不坚定,在多元文化融合与冲突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对党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出现信仰危机。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吸收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却也极易导致无中心、无本质、无灵魂,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崇尚功利,宣扬个人主义,致使家国意识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行为实践表明了正确指导和严格监督,对整合与重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可以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理论指南、精神坐标。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持续的、连贯的、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1.2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
处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作为文化的一种,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特征,多元即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化多元,融合的过程之中有冲突,优秀文化之间、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之间,多元文化共现大学校园,选择多也意味着选择难,而作为校园文化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辨别能力,部分大学生意志力不坚定,面对选择艰难便放弃选择,对于扑面而来的多元文化不加选择,不分优劣,敞开胸怀,来者不拒。导致部分高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当道、个人利益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剔除糟粕,提升品味。
2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2.1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能利用其师生共识的、贴近师生生活、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的、独特的办学历史、理念、传统、精神风貌,依靠其对大学生影响面的普遍性、广泛性,影响渠道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和有效性,于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指出:“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探索和寻找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日常化,使其充分融入到学校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园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并不断更新,把握好时代脉搏,使大学生的校史和校情教育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2.2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有力推手
文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作用于价值观的形成:一是通过文化感召和引导,使其倡导的价值观被人们理解、认同、接受、践行,对人的言行产生直接的、正面的导向、规范与约束作用;二是将价值观渗透于一定的文化形态之中,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正是借助这两种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核心的传播。一方面通过正面的宣传、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另一面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立足并扎根于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深刻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同时要求学生强化认同和内化校园文化中所显示或者蕴涵的价值观。
2.3 校园文化蕴含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素材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的主体为大学生,理念为育人,目标为使大学生成长成才,依托为大学精神,其重要组成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包括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校史、校训、学风、教风、考风、班风等。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有利于大学生的高雅气质以及人文精神的良好培养。[4]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强有力的、制约性的方式匡正、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而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其本身就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大学生可以通过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载体,在价值选择与判断等方面对先进文化产生认同,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精神与品格。
3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
高校校园文化因其对学生影响面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影响渠道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以及对学生特有的亲和力,能够有效承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分发挥其教育载体作用,要全面加强和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3.1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当前的任务与形势,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勤勉学习、善于思考,使其保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肩负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伦理、创新、品质、绩效” 的办学理念,其中“创新”所指,即“日日新,又日新”,取不断推陈出新,永跟时代脚步之意。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学校管理者应通过校园各处丰富的张贴和多样的陈设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思考,努力做到建设好“会说话的墙壁”,于无形中、无声处滋润学生的心灵。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出现在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官方网站首页以及各行政机构和系部的主页、教学区、生活区宣传栏、电子滚动屏、校园广播、各班级教室。基本上做到了凡是有学生出现的地方,就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院辅导员组织学生召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各社团开展了同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以及暑期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提供肥沃土壤。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梳理校园文化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挥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色各样的校园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培育和努力的践行,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实施的更加透彻。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和灵魂,受学校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由学科特色、办学理念、师生的品格和气质共同培育,集中反映着一所高校的追求和信念[4]。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三三三制”的办学理念,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第一个三为“三心”,即“关心、爱心、耐心”,以教师对学生之爱为起点,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友爱与和谐。第二个三为“三严”,即 “严管、严教、严考”,以此营造校园公平氛围、砥砺学生追求诚信品质。第三个三为“三特色”,其一是教学特色:“两证多照”。要求本科毕业生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又要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证书,特别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造自立、自强之势;其二是品德特色:“三守”。要求师生都要“守时、守信、守法”,争做合格公民;其三是 “形象特色”,即师生要有良好的风度仪态,作文明校园、文明社会的一分子。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梳理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又如,“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升达精神,是对爱国、友善、敬业(学业)、文明的诉求;“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升达校训,亦是国富家强、社会繁荣、民族兴盛之途;“对朋友要尽心、交以直待以诚、尽我力作公益、社会隆乐大同”的升达治家格言阐释了个体如何严于律己、服务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领袖”地位,并能在其指导下领悟和深化校园精神,凝练和提升校园文化,贯彻落实其重要教育载体作用势在必行。
3.3 以校园文化为资源,开发两课校本课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并能深刻影响高校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和价值准则的形成,因此,将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利用其这一作用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而从以前较为推崇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来看,这一教育模式太过着重于从理论和道德的角度进行说教和传输,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无法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低效。因此,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增强受教育者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其大意是说,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融合了受教育者经验的材料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经受教育者吸收、改造、重组,内化于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身在其中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挖掘其中的教育要素,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其“活的文化”作用,帮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和践行者。
[1] 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EB/OL].[2014-05 -26].http:/ /www.moe.edu.cn.
[2] 王红.高校校园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3] 毛若,毛晓红.高校校训文化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4]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 许春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创新[J].2016(2).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科研基金,项目编号:SDTX2016006
支园园(1983.11-),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D64
A
1671-1602(2016)22-0252-02